費伯雄

《醫方論》~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理中湯

白朮(陳壁土炒)二兩,人參乾薑(炮),甘草(炙)一兩

白話文:

白朮(炒至色澤如陳年壁土色)二兩,人參,乾薑(炮製過),甘草(炙烤過)一兩

每服四錢。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加白朮,渴者倍白朮,蜷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滿去甘草,嘔吐去白朮加半夏、薑汁,臍下動氣則去朮加桂,悸加茯苓,陰黃加茵陳,寒結胸加枳實。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錢。自利、腹痛的人,加入木香;不痛,利多的人,加倍加入白朮;口渴的人,加倍加入白朮;蜷曲臥著,沉重且利不止的人,加附子;腹滿的人,去除甘草;嘔吐的人,去除白朮,加入半夏、薑汁;臍下動氣的人,就去掉朮,加入桂枝;心悸的人,加入茯苓;陰黃的人,加入茵陳;寒結胸的人,加入枳實。本方等分做成蜜丸,取名為理中丸。

寒有外感、有傳經、有直中、有痼冷。外感之寒先病在表,後傳入里,必發熱而惡寒,此傷寒之寒病也;直中之寒,手足厥冷,並不發熱;痼冷在內,遇寒而發,暴猝厥逆,其勢尤重,此中寒門之寒病也。施治之法,傷寒一門,在表者宜辛散,傳裡者宜辛溫。中寒一門,則每用辛熱回陽急救之法。

白話文:

寒證有外感寒、傳經寒、直中寒、痼冷寒。外感寒邪的症狀先在體表,之後傳入體內,一定會發燒兼惡寒,這就是傷寒寒證;直中寒證,是手腳冰涼,但不發燒;痼冷寒證在體內,遇到寒邪就會發作,突然昏厥,危急嚴重,這是中寒證中最嚴重的。治療方法,傷寒一類的疾病,在表證階段宜用辛散藥以解表散寒,傳入裡證階段宜用辛溫藥以溫中散寒。中寒一類的疾病,則多用辛熱藥以回陽急救。

此傷寒、中寒治法之分也。理中湯,治傷寒太陰病,腹痛、便溏等症,亦通治中脘虛寒。惟云治結胸吐蛔,感寒霍亂,此兩條則宜去人參、甘草,量加厚朴砂仁等味為妥。

白話文:

這是治療傷寒和中寒的不同方法。理中湯用於治療傷寒太陰病,症狀包括腹痛、腹瀉等,也適用於治療中脘虛寒。另外,理中湯還可以治療胸結、吐蛔蟲,感染風寒引起的霍亂,但這兩種情況應去除人參、甘草,適當加入厚朴、砂仁等藥材。

2. 四逆湯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甘草(炙)二兩

白話文:

  • 附子一枚(生用):將附子洗淨,直接使用,不經過炮製或加工。

  • 乾薑一兩:將生薑洗淨,切片,曬乾或烘乾至乾燥。

  • 甘草(炙)二兩:將甘草切片,烘烤至表面焦黃,略微變脆。

冷服。面赤加蔥九莖,腹痛加芍藥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嘔吐生薑二兩。

白話文:

服用冷藥。臉紅加蔥九根,腹痛加芍藥二兩,喉嚨痛加桔梗一兩,大便不止,脈搏沒有力氣加人參二兩,嘔吐加生薑二兩。

四逆湯為四肢厥逆而設。仲景立此方,以治傷寒之少陰症。若太陰之腹痛下利、完穀不化,厥陰之惡寒不汗、四肢厥冷者亦宜之。蓋陰慘之氣深入於裡,真陽几几欲絕,非此純陽之品,不足以破陰氣而發陽光。又恐姜附之性過於燥烈,反傷上焦,故倍用甘草以緩之。立方之法,盡美盡善。

白話文:

四逆湯是專門為四肢冰冷僵硬而設立的方劑。張仲景創立這個方劑,用來治療傷寒的少陰症。如果太陰證的腹痛、腹瀉、穀物不能消化,厥陰證的惡寒不出汗、四肢冰冷的人,也適合使用這個方劑。因為陰寒之氣深入內臟,真陽幾近枯竭,不是這個純陽的方劑,不足以破除陰氣而發出陽光。又擔心生薑和附子的藥性過於燥烈,反而會傷害上焦,所以加倍使用甘草來緩和藥性。這個方劑的創立方法,非常完善。

後人分傳經為熱厥,直中為寒厥,程郊倩譏之。然亦有未可盡非者。仲景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應下之。」此明明說厥逆在前,發熱在後,及至發熱則不復厥冷,乃傷寒失下之症,故盪滌邪滯,則發熱自退,本非為厥而不熱者言也。程氏又云:「下之者,下其熱,非下其厥也,遇發熱則可下,遇厥則萬不可下。

白話文:

後人把傳經的厥(寒熱錯雜)分為熱厥和寒厥(白天熱,晚上冷),程郊倩嘲笑了他們這個說法。然而也不能完全否定他們。仲景說:「傷寒一到兩天以內,或者四到五天左右就出現厥症狀的,一定會發熱,應該趕緊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他這說法明顯地告訴我們厥症狀在前,發熱症狀在後,等到發熱以後就不再有厥症狀了,這是傷寒病沒有用瀉下法治療而產生的症狀,因此只要把邪熱祛除乾淨,發熱就會自動退了,本來也不是指出現厥症狀而沒有發熱的病況。程郊倩又說:「瀉下療法是為了瀉掉發熱的熱症,並不是要瀉掉厥症,遇到發熱症狀可以瀉,遇到厥症狀萬萬不可瀉。

」此數語最為明白了當,可見傳經之邪亦自有當下者,但不可概謂之熱厥耳。四逆者,必手冷過肘,足冷過膝,脈沉細無力,腹痛下利等象咸備,方可用之,否則不可輕投。

白話文:

這幾句話最為明白清楚,可見傳經之邪也有立即發作的,但不可以概括稱為熱厥。四逆,必定是手冷超過肘部,腳冷超過膝蓋,脈搏沉細無力,腹痛下痢等症狀都具備,方可使用,否則不可輕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