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一 (2)

1. 脾腎兩虛泄瀉

虛損泄瀉,由多脾腎兩虛,何也?蓋腎氣不能攝,脾弱不能運。脾氣虛則闌門之氣亦虛,是以不能泌別清濁,致水液渣滓混入大腸,或溏而或瀉也。當補土實水清金。金實則脾氣實,而自能健運;水壯則腎氣實,而自能收攝。清金則清濁分,而自能施化矣。

2. 藥誤泄瀉

虛損之人,多有陰虧火泛,而治之之法,首以保護脾胃為主。昧者不察,專以滋陰降火,甚則芩、連、知、柏,損傷脾胃,而泄瀉由是作矣。

3. 食忌泄瀉

虛損之人,津液不足,口內無味,思鹽想淡。蓋其虛火內灼,又喜食水果清潤之物,或油膩生冷,並食雜進,脾不能勝,由此而泄瀉者甚者。故凡患虛症,脾胃不可不慎。

澄按:虛損泄瀉一症,最不可忽略,何也?蓋亡陰脫液之肇端,實勞怯之大忌,如經霜之敗葉,鮮有不凋者也。既虛火動,而復又下,多亡陰,則清陽之氣益陷,相火之焰益炎,下而窘迫,上而咽疼。當此之際,欲實脾土,則防肺金;欲清肺金,則防脾土,惟補脾陰正方最宜。

或虛損未甚,偶因他因,而暫時一瀉者,此屬標症,猶可圖治。若脾腎之氣,俱已損傷,而泄瀉不止者,此症已極,仙丹何益?所以明者見機未萌,略見便溏,預先提防著意,不使後天脾氣損壞,致先天之真元難復也。

4. 治法

薛氏曰:凡傷食瀉黃,若飲食已消,而泄瀉未止,此脾胃之氣傷也,宜用五味異攻散。若泄瀉而腹中重墜者,此脾氣下陷也,宜補中益氣湯。若服克伐之劑,而腹中窄狹,此脾氣虛也,宜六君子湯

張景岳曰:脾虛者,四君子湯參朮湯參苓白朮散為宜。若病在下焦,腎氣虛而為熱者,六味地黃湯。微寒者,八味地黃湯,或胃關煎。若久瀉元氣下陷,大腸虛滑不收者,須於補劑中加烏梅五味子、粟殼之屬以固之。

吳澄曰:若中氣虛陷者,升補中和湯。中氣不足者,中和理陰湯。脾陰不足者,理脾陰正方。心脾兩虛者,資成湯

5. 寒瀉

小便清白,不渴,腹中冷,完穀不化,亦不變,變亦白色,身懶動作,飲食不下,手足清冷。

6. 熱瀉

小便赤澀,煩渴,肛門熱,穀食腐化,或雖不化而色焦黃,身能動作,手足溫暖。

7. 暴瀉之瀉

暴注下迫,是無水也。溏泄日久,止發無恆,是無火也。

8. 胃瀉

飲食不化,色黃。

9. 脾瀉

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建中湯理中湯

10. 大腸泄

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乾薑附子湯

11. 小腸泄

溲而便膿血,小腹痛。承氣湯

12. 大瘕泄

大瘕泄,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承氣湯

13. 五更溏泄

有腎虛失閉藏之職,五味子丸。亦有食積,香砂枳朮丸。寒積,理中湯。酒積,葛花解酲湯

14. 鶩泄

中寒糟粕不化,如鴨溏,澄徹清冷,小便清白。附子理中湯

15. 飧泄

水穀不化而完出也,風邪干胃,木來賊土,清氣在下。升陽除濕湯

16. 洞泄

泄下多清水,腸鳴身重,胃苓湯。水液去多,甚而轉筋,血傷故筋急也。升陽除濕湯

17. 腸垢泄

濕兼暑也,稠黏垢穢,小水赤澀。

18. 滑泄

氣虛濕勝也,故所下不禁,大孔如竹筒,直出不止。

19. 食積泄

泄下腐臭,噫氣作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