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心法集解 卷一 (7)

1. 少陰全篇

辨少陰傷寒初終脈證治法

少陰腎經,水火之藏。邪傷其經,隨人虛實,或從水化以為寒,或從火化以為熱。水化為陰寒之邪是其本也,火化為陽熱之邪是其標也。陰邪之脈沉細而微,陽邪之脈沉細而數。至其見證,亦各有別。陰邪但欲寐,身無熱;陽邪雖欲寐,則多心煩。陰邪背惡寒,口中和;陽邪背惡寒,則口中燥。

陰邪咽痛不腫;陽邪咽痛則腫。陰邪腹痛,下利清穀;陽邪腹痛,下利清水,或便膿血也。陰邪外熱、面色赤,裡寒大便利、小便白;陽邪外寒、手足厥,裡熱大便秘、小便赤。此少陰標本寒熱之脈證也。凡從本之治,均宜溫寒回陽;從標之治,均宜攻熱救陰、回陽救陰,其機甚微,總在臨證詳究,辨別標本寒熱,以急施其治,庶克有濟,稍緩則不及矣。

少陰陰邪總訣

太陰罷,傳少陰,沉細而微脈可憑,背惡寒兮但欲寐,口和腹痛並咽疼。

利清穀,骨節疼,四肢厥冷是寒淫,陽浮面赤尿清白,四逆一湯主治靈。

此二章統言傷寒初傳少陰,邪從陰化寒所見脈證治法也。脈沉細而微,少陰陰邪之脈也。背惡寒而身無熱,陽氣虛也。但欲寐,陰氣盛也。口中和,口不幹燥也。腹中時痛,咽痛不腫,下利清穀,寒盛於中也。骨節疼痛,四肢厥逆,寒淫於外也。面色赤,屬陽浮。尿清白,屬裡寒,宜溫中散寒,主以四逆湯(見醫方祛寒門)。

原注曰:少陰病,但欲寐,脈沉者,若無發熱口燥之證,則寒邪已入其藏,不須遲疑,急以四逆湯溫之,消陰助陽可也。

少陰陰邪集解

《傷寒論》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張璐曰:此言少陰之總脈總證也。蓋少陰屬水,主靜,即使熱邪傳至其經,在先之脈雖浮大,此時亦必變為沉細,在先之證雖煩熱不寧,此時亦變為昏沉嗜臥。但須辨出脈細沉數,口中燥,為熱證;脈微細,口中和,為寒證。以此明辨,萬無差矣。

汪琥曰:少陰病,本脈微細,但欲寐。今輕取之微脈不見,重取之細脈幾亡,伏匿而至於沉。此寒邪深入於裡,殆將入藏,溫之不容或緩也。稍遲則惡寒身蜷,吐利煩躁,不得安臥,手足逆冷,脈不至死而死證至矣。

少陰陽邪總訣

少陰邪,從陽化,口燥咽乾陽熱跨,沉細而數脈有力,瀉陽救陰大承下。

四五日,不嘔下,變生煩擾無休暇,陽邪乘陰不得眠,黃連阿膠湯可化。

首章言少陰邪從陽化之熱證也。少陰病,但欲寐,前條從陰化寒,則脈沉細無力。今從陽化熱,則脈沉細加數而有力矣。前條口中和,咽痛不腫。今則口中燥而咽乾腫痛矣,此因水不上升,熱之甚也,宜瀉陽救陰,主以大承氣湯(見攻裡門)。

次章承上條言,少陰但欲寐之證,已病二三日,或至四五日內,忽然變生心煩不得眠,而不嘔不下利者,是陽邪乘陰,陰不能靜也,宜清陽益陰,服黃連阿膠湯(見和解門)。

少陰陽邪集解

《總注》曰:二三日,邪在少陰,故脈沉細,但欲寐。至四五日,邪已轉屬陽明,故無嘔利厥逆諸證,而心煩不得眠者,是陽明之熱內擾少陰,故不欲寐,法當解熱滋陰也。至若二三日內即口燥咽乾、脈沉數有力者,必其人胃火素盛,腎水素虧,當以大承氣湯瀉胃火以救腎水。若遷延時日,腎水告竭,其陰必亡,雖下之亦無及矣。

成無己曰:與大承氣湯急下之以全腎,何也?經云:三陰經受病,已入於府者,可下而已。則是此條少陰病乃入府證也。少陰邪熱已轉屬於府,胃府實熱,消灼腎水,故口燥咽乾,用大承氣以瀉府而實熱自除。且少陰之藏,本屬腎水,胃府屬土,瀉土所以救水也。

少陰太陽同病總訣

少陰寒,太陽表,表裡同病君須曉,反發熱兮脈只沉,麻附細辛湯可了。

二三日,熱不了,卻無吐利裡寒擾,熱浮於外緩溫之,前湯去細加甘草

首章言同病初起所見脈證治法也。少陰病,脈沉,為寒之證,當無熱,今反發熱,是兼有太陽之表也,宜溫散,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次章言同病得之二三日,熱仍不解,亦無裡寒吐利之證,是邪已衰,但熱仍在外,法當緩溫而和之,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俱見發表門)。

前言少陰陰邪本病,但欲寐,脈沉細而微,當不發熱。今病初起而反發熱,脈只沉而不微細者,是少陰之裡寒兼有太陽之表熱也,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中散寒,固元陽以發汗,則兩感之寒邪均得而解矣。

後詳上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仍脈沉,發熱不解,亦無吐利裡寒之證者,知邪已衰,但熱仍在外,尚當汗之,但不可過,故用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太陽同病集解

《總注》曰:一起病,便發熱,是兼太陽證,邪在表也。脈沉,少陰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發熱,故曰反也。以其邪在表,不在裡,故用麻黃髮之。以其本陰而標寒,故用附子溫之。細辛辛溫,通於少陰,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專經而為嚮導也。次條詳上條而言。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仍脈沉,發熱而無裡寒吐利證者,知邪已衰,熱浮在外,宜緩溫而和之,故前湯去細辛,加甘草,於溫散之中寓有和意也。

程知曰:三陰經表法與三陽經不同。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而少陰尤為緊關,故用散邪溫經之劑,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內,陽亦不因之而外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