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脈》~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9)

回本書目錄

雜病心法集解 卷四 (9)

1. 胃疸

胃疸,即谷疸也。面目純黃,已食如飢,食難用飽,飽則心煩頭眩,此因胃腑濕熱,發蒸如外也,主以胃疸湯(見利濕門)。

2. 酒疸

酒疸,因飲酒無度,濕熱鬱久而發黃,心中懊憹,時或熱痛,形氣實者,先服梔豉大黃湯(見湧吐門);虛者,服茵陳解酲湯(見消導門)。

3. 女勞疸

女勞疸,因大勞大熱候與女子交接,致發黃疸,額黑尿利而小腹拘急,形氣實者,服石膏散;虛者,服腎疸湯(俱見利濕門)。

4. 黃汗疸

研蔓京子末,水調二錢,日三服,尿白則愈,或服加味玉屏散(見利濕門)。

5. 總括

五積六聚之名,本乎《難經》。五積者,肥氣、伏梁、痞氣、息賁、奔豚,由屬五臟之陰所生,發有常處,不離部位,是為血病也。六聚者,積之著於孫絡、緩筋、募原、膂筋、腸後、輸六處也,屬六腑之陽所生,發無根本,忽聚忽散,是為氣病也。五積,脈宜伏結,忌緊小;六聚,脈宜浮結,忌沉細。

七症八瘕之名載《千金方》。七症者,蛟、蛇、鱉、肉、發、蝨、米也,成塊不移而可見,類積痃,而症則屬氣病。八瘕者,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推之活動無定,類聚癖,而瘕則屬血病。腸蕈者,積在□外,狀如懷子,月事以時而下。石瘕者,積在胞中,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也。

痃者,外結募原、肌肉之間,屬淺病。癖者,內結隱僻、膂脊、腸胃之後,屬深也。以上八症,皆得之於喜怒不節則傷臟,飲食過飽,飽則傷腑,腸胃堆滿,汁液外溢,外寒與氣血凝結而成,但婦女患此者多,故諸症治特詳婦科。

6. 治法

積聚宜攻,然必胃強能食,方可攻之。若虛人,須兼補藥,或三補一攻,五補一攻,攻邪而不傷正,養正而不助邪,方為合法。後錄諸方,聽其選用。

凡攻氣食積癖,用化滯丸(見攻裡門):攻血積、血瘕,用桃仁煎(見攻裡門);攻痰飲積聚,用控涎丹(見除痰門);攻癥瘕、癖積,用破積丸(見攻裡門)。

通治以前八症,形氣實者,用三稜煎、一塊氣保安丸(俱見攻裡門);治八症形氣虛者,用保合丸、化堅湯大七氣湯開鬱正元散烏藥散分心氣飲(俱見理氣門)。

五積之中,惟奔豚最惡,若更發作,正虛難支,如從少腹攻起,氣上衝喉,神色昏怖,皆屬逆症。宜以奔豚方、奪命湯(見理氣門)。八症治法,婦科一卷已詳言之,茲難備載。

7. 總括

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瘕聚,即女子之疝也。七疝主任者,原以任脈起中極,循腹裡也。七疝主肝者,蓋以肝經脈過腹裡,環陰器也。是以諸疝無不由是二經主之。

如少腹痛引陰丸,氣上衝心,不得二便者,為沖疝;少腹痛引陰丸,肝之逆氣衝胃作吐者,為厥疝;少腹之氣不伸,左右症塊作痛者,為瘕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入囊,似狐之晝則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者,為狐疝;少腹痛引陰丸,橫骨兩端約紋中腫如黃瓜,內有膿血者,為……;腹痛引陰丸,小便不通者,為癃疝;少腹不痛,陰囊腫大頑硬者,為㿗疝。此七疝之症也。

有又血疝,即便毒魚口瘡也。氣疝,即睪丸偏墜也。筋疝,即下疳瘡也。水疝,則尿閉不通。胞疝,即膀胱氣。沖疝似小腸氣而更連,腰痛也。

8. 治法

疝病,在左邊睪丸者,屬血分;在右邊睪丸者,屬氣分。凡寒則收引而痛甚,熱則形縱而痛緩,濕則腫而重墜,而虛亦腫墜,但輕輕然而不重也。

治中寒冷疝,陰丸收引痛甚,脈沉遲者,服當歸溫疝湯

治外寒內熱,陰丸入腹,脹痛,脈弦數者,服烏頭梔子湯

治因醇酒厚味,內釀濕熱成疝,不謹房勞,致感外寒成疝,服十味蒼柏散

治膀胱氣及水疝,尿閉不通,用茴楝五苓散、交加湯。

治血分寒疝,或臍腹連脹痛,服當歸羊肉湯豆淋酒

治㿗疝,腹不痛,只陰囊腫脹頑硬,服雲林方、木腎方。

治狐疝,睪丸臥則入腹,立則入囊,服茴楝丸、雲林方。

治因著驚,腎莖、睪丸縮小入腹,用貼臍方,服豆淋酒。

治疝初起,寒熱不分者,服交加湯。小腸奔豚,膀胱偏墜,俱服七疝湯

治氣疝走注墜痛,服青木香丸、疝氣方、導氣湯天台烏藥散

治四種㿗疝,服橘核丸。囊縮入腹,服烏附湯。暑月疝氣,服暑疝方。寒月疝氣,服寒疝方(以上諸方見祛寒門)。

治沖疝,少腹痛引陰丸,氣上衝心,不得二便;厥疝,少腹痛引陰丸,肝氣上逆,沖胃作吐及奔豚氣上衝喉,肢冷,神色昏怖,均服奪命湯

治左右偏墜,已服木香丸之類,久而不消,此屬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桂心、酒炒黃柏知母(以上二方見理氣門)。治老人、虛人偏墜日久,屬腎虛者,用六味地黃湯(見補養門)加枸杞、桂心、巴戟、炒故脂。偏墜腫痛,研槐米末,鹽酒每調二錢,日三服。

治瘕疝,少腹氣鬱,左右有症塊攻痛及血疝結聚,外生便毒,初起俱用大黃皂刺湯攻下之(見攻裡門),余法再詳婦科一卷。凡疝初起,宜灸大敦穴,各三壯,穴在足大指甲後聚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