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白虎加人參湯

治太陽中熱,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暍是也。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白話文:

知母(三〇克),石膏(六〇克),甘草(一〇克),粳米(三六〇克),人參(一五克)

上五味,以水如前煮服法。

趙以德曰:汗出、惡寒、身熱而不渴者,中風也;汗出,惡寒,而渴者,中暍也。其症相似,獨以渴、不渴為辨。然傷寒、中風,則皆有背微惡寒,與時時惡風而渴者,亦以白虎人參湯治之。蓋為火酷肺金,肺主氣者也。肺傷則衛氣虛,衛虛則表不足,由是汗出、身熱、惡寒。

白話文:

趙以德說:出汗、怕冷、覺得發熱但不覺得口渴的,這是外感風寒的症狀;出汗、怕冷,而且口渴的,這是中暑的症狀。這兩種病的症狀很相似,單獨以口渴、不口渴來分辨。但是,傷寒、中風這兩種病,都會有後背微微的冷感,偶爾怕風又口渴的,也用白虎人參湯來治療。這是因為火氣太過傷害肺金,而肺主管氣。肺受傷了,衛氣就會虛弱,衛氣不足了,表也就保護不住了,所以會出汗、覺得發熱、怕冷。

《內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消膈則渴,皆相火傷肺所致,可知其要在救肺也。石膏能治三焦火熱,功多於清肺,退肺中之火,是用為君。知母亦就肺中瀉心火,滋水之源。人參生津,益所傷之氣,而為臣。粳米、甘草補土以資金,為佐也。

白話文:

《內經》說:心臟的熱傳播到肺部,就會形成隔膜消瘦。隔膜消瘦就會口渴,這些都是因為相火損害肺部所致,可知治療的關鍵就在於拯救肺部。石膏能夠治療三焦火熱,它的功效多在於清肺,消除肺部的火氣,因此用它作君藥。知母也用來瀉掉肺中的心火,滋潤水源。人參生津,益於所傷之氣,用作臣藥。粳米、甘草補土以生金,用作佐藥。

2. 大承氣湯

治陽明病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譫語,汗出多,胃燥,獨語如見鬼狀,喘冒不能臥,腹滿痛,脈滑實;又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又少陰病初得之,口燥咽乾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燥舌乾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

白話文:

治療陽明病時,病人會出現潮熱、手腳大量出汗、說胡話、胃部燥熱、獨自喃喃自語,像是看到鬼的樣子、喘氣嚴重,無法平躺、腹部脹滿疼痛、脈搏滑而有力;另外,眼睛看不清楚、眼珠轉動不協調;還有少陰病初期時,病人會感到口乾舌燥,自己拉出清水一樣的稀便,臉色純青、心窩疼痛、口乾舌燥、六七天沒有大便的情形。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枳實(五枚,炙),芒硝(三錢)

白話文:

大黃(四兩,用酒清洗),厚朴(半斤),枳實(五枚,炙烤),芒硝(三錢)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再上火微煮三沸,分溫再服。得下,即停後服。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前兩種藥,取五升的藥液,再加入大黃,煮取二升的藥液,去除藥渣,加入芒硝,再煮沸三次,趁溫熱時服用。如果服用後排便,就停止服用後續的藥。

3.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

白話文:

大黃(160公克),厚朴(80公克,烤過後剝皮),枳實(3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初服湯當大便,不爾再服,以利為度,得便即止服。

柯韻伯曰: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之不去,由於氣之不順也。故攻積之劑,必用氣分之藥,因以承氣名湯。方分大小,有二義焉。厚朴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名大承氣;大黃倍厚朴,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因名曰大;味寡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因名曰小。且煎法更有妙義。

白話文:

柯韻伯說:各種疾病都是由於氣造成的,穢物之所以無法排出,是因為氣不順暢。所以攻積的方劑,一定會用到氣分的藥物,因此以承氣湯來命名。承氣湯分為大小兩種,有兩種意義。厚朴的用量是、大黃的兩倍,是氣藥為主藥,名叫大承氣湯;大黃的用量是厚朴的兩倍,是氣藥為輔助藥物,名叫小承氣湯。藥味多而藥性猛烈,服用的劑量大,想要讓它強力瀉下,因此取名為「大」;藥味少而藥性緩和,服用的劑量小,想要微和胃氣,因此取名為「小」。而且煎藥的方法更有妙處。

大承氣用水一斗,煮樸、枳取五升,去滓,納大黃,再煮取二升,納芒硝,何哉?蓋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純而和緩。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後枳樸除其痞滿。若小承氣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黃,而煎法不同,此可見仲景微和之意也。

白話文:

大承氣湯是用一斗水,煮樸硝、枳實取五升,去除渣滓,放入大黃,再煮取二升,放入芒硝,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生的藥材藥性猛烈,容易先起作用,煮熟的藥材藥性醇厚,比較溫和緩慢。仲景想要芒硝先化解大便的燥結,大黃繼而疏通腸道,然後枳實、樸硝再消除腹中的痞滿。如果小承氣湯用三味藥材一起煎煮,不分先後順序,雖然都是用大黃,但煎煮方法不同,這可以看出仲景微妙而和緩的治療精神。

喻嘉言曰:《金匱》治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乃死裡求生之法也。《靈樞》謂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齘也。茲所云臥不著席,即腰折之變文;腳攣急,即瘛瘲之變文;且齘齒加以胸滿、口噤,上中下三焦熱邪充斥,死不旋踵矣。在傷寒症,腹滿可下,胸滿則不可下。

白話文:

喻嘉言說:《金匱要略》中記載,治療痙病,因為胸滿、閉口不語、無法平躺、腳攣急,一定會咬緊牙關,可以給予大承氣湯,這是死裡求生的辦法。《靈樞》中說,熱而痙者會死亡,腰折、瘛瘲、咬牙切齒。這裡所說的無法平躺,就是腰折的變化;腳攣急,就是瘛瘲的變化;而且咬牙切齒加上胸滿、閉口不語,上中下三焦的熱邪充滿,很快就會死亡。在傷寒症中,腹滿可以瀉下,胸滿則不能瀉下。

然投是湯者,須知所謂胸滿,謂其邪尚在表,故不可下。(存此條,為下能存陰之一證。)此證入里之熱,極深極重,匪可比倫。況陽熱至極,陰血立至消亡。即小小下之,尚不足以勝其陽,救其陰。故取此湯以承領其一線之陰氣,陰氣不盡為陽熱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可與二字甚活,臨症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

白話文:

如果使用這種湯藥,必須知道所謂的胸滿,指的是邪氣還在體表,所以不能使用瀉下的藥物。(保留這條,作為下面能保持陰氣的佐證。)這種病症進入體內的熱氣,極其深重,沒有什麼可以與之相比。況且陽熱極盛,陰血立刻就會消亡。即使稍微瀉下,也不足以戰勝陽熱,挽救陰氣。所以採用這種湯藥來承接那一線陰氣,陰氣不被陽熱完全劫奪,因而得生的人就很多了。可與這兩個字很靈活,在診治疾病時酌情使用,這並不是固定的方法。

既有下之重傷其陰之大戒,復有下之急救其陰之活法,學者欲為深造,端在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