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七卷 (11)

回本書目錄

第七卷 (11)

1. 氣短氣促少氣

短氣而息促,似喘非喘也。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也。

《素問》云: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方盛衰論。)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示從容篇。)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綱目》云:治此少氣,蓋生脈散獨參湯之屬為愈也。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

運氣言少氣有二:一曰火熱。經云:火鬱之發,民病少氣。又云:少陰之復,少氣骨痿。又云:少陽之復,少氣脈痿,治以諸寒是也。二曰風濕。經云:太陽司天之政,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民病大熱少氣是也。

2. 喘與短氣辨

成無己曰:短氣者,氣而不能相續者是也,似喘而非喘。若有喘上衝,而實非氣上衝也。夫喘者,張口抬肩,捶身滾肚,謂之喘也。氣上衝者,腹裡時時氣上衝也。所謂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此短氣也。經所言短氣者,眾實為難辨,愚師莫識,誤者多矣。要識短氣之真者,氣急而短促,謂之氣短者是也。

《脈經》曰: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生生子曰:短氣少氣,治法亦有異也。短氣仍有虛有實,治法有補有瀉;少氣則純不足也,治惟有補而已。

仲景曰: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又曰:胸痹,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方見胸痹痛門。)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方見胸痹痛門。)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腎氣丸亦主之。

(腎氣丸方見腳氣中。)款花補肺湯治咳嗽短氣。又曰:短氣皆屬飲,苓桂朮甘湯得其一法也。《金匱》云: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又云:支飲亦喘而不得臥,加短氣,其脈平也。又云:膈上有留飲,其人氣短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又云: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其治法:危急者,小青龍湯;脹滿者,厚朴大黃湯;冒眩者,苓桂朮甘湯及澤瀉湯;不得息,葶藶大棗湯;吐下不愈者,木防己湯之類是也。

東垣曰: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中去茯苓黃耆以補之。如腹中氣不轉者,加甘草一半。肺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芍藥。中焦用白芍藥,則脾中陽升,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之。如衣薄而短氣,則添衣,於無風處居止。

氣仍尚短,則以熱湯一碗,熏其口鼻,則不短氣。如衣厚,於不通風處居止而氣短,則宜減衣,摩揩汗孔令合,於漫風處居止。如久居高屋,天寒陰濕所遏令氣短者,亦如前法熏之。如居周密小屋,或大熱而處寒涼氣短,則就風日。凡氣短皆宜食滋味湯飲,令胃氣調和。

仲景曰: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丹溪治許白雲先生脾疼、跨痛、短氣,用大吐大下法是也。)

孫尚,正元散,治氣不接續,兼治滑泄,及小便數。王丞相服之有效。

莪朮(一兩),金鈴子(去核,二錢半)

上件為末,入硼砂一錢,煉過,研末和勻,每服二錢,鹽湯或溫酒空心調服。

苓桂朮甘湯,治痰飲短氣。(方在痰飲門。)

3. 產後喘

產後喘乃急症,極危,多死。郭氏謂此名孤陽絕陰,為難治。因所下過多,榮血暴竭,衛氣無主,獨聚肺中,故令喘促,喉中氣急也。治此症用獨參湯為妙。陳無擇云:宜大料芎歸湯。若惡露不快,散血停凝,上熏於肺,亦令喘急,但服奪命丹,血去喘自定。

血沒散,產後敗血衝心,胸滿上喘,命在須臾。

血竭沒藥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用童便、好酒煎一大沸,溫調下。方產時進一服,上床良久,再服。其惡血自循經下行,更不上衝,免生百病。

參蘇飲,產後血入於肺,面赤發喘欲死者。

人參(一兩,為末),蘇木(二兩)

上以水二碗,將蘇木煎至一碗,去渣,調入參末,隨時加減服,神效。

若因憂怒,性氣抑鬱而發喘者,以小調經散,用桑皮、杏仁煎湯調服。

旋覆花湯,產後傷風,寒咳喘嗽,痰涎壅盛,坐臥不寧。

旋覆花赤芍藥,荊芥穗,半夏曲五味子麻黃茯苓杏仁甘草前胡(各等分)

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一婦孕時足腫,七月初旬產後二日洗浴即氣喘,但坐不得臥者五個月,惡風,得暖稍寬,兩關脈動,尺寸皆虛,百藥不效。牡丹皮桃仁桂枝、茯苓、乾薑枳實厚朴、桑皮、紫蘇、五味、瓜蔞仁。煎湯,服之即寬,二三服得臥,其痰如失,蓋作汙血感寒治之也。

若傷鹹冷飲食而喘者,宜,見睍丸。

薑黃三稜蓽澄茄陳皮良薑,人參,莪朮

上等分為末,蘿蔔水煮爛,研細,將汁煮麵糊為丸,梧子大,蘿蔔子湯下。

調經散,產後四肢浮腫者,敗血循經流入四肢,淫留日久,腐爛如水,故令四肢腫,面色黃,宜服此,血行腫消則愈。

沒藥,琥珀,桂心,芍藥,當歸(各一錢),細辛麝香(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五分,薑汁酒調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