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元散

ZHENG YU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一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13%
肝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1%
胃經 11%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正元散:溫裡散寒、化痰、降氣、清熱

組成:

  •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主治:

  • 傷寒陰症。
  • 頭暈氣漲。
  • 心腹相關疾病。

適用症狀:

  • 肌肉與骨頭疼痛。
  • 頭暈氣漲。
  • 腹痛、腹脹。
  • 噁心、嘔吐。
  • 咳嗽、氣喘。
  • 尿少、水腫。
  • 瘀血、腫痛。
  • 便祕。
  • 崩漏、經血不調。
  • 痛經、月經過多。
  • 虛寒畏寒。

總結:

正元散是一首中藥方劑,具有溫裡散寒、化痰、降氣、清熱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傷寒陰症、頭暈氣漲、心腹相關疾病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3兩(用川烏1兩,煮汁收入,去川烏),白朮2兩(用橘皮5錢,煮汁收入,去橘皮),茯苓2兩(用肉桂6錢,酒煎收入,曬乾,勿見火,去桂),甘草1兩5錢(用烏藥1兩,煎汁收入,去烏藥),黃耆1兩5錢(用川芎1兩,酒煎收入,去川芎),薯蕷1兩(用乾薑3錢,煎汁收入,去乾薑)。上六味,除茯苓,文火緩緩焙乾,勿炒傷藥性,杵為散。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紅棗1枚(擘),煎數沸,入鹽1捻,和滓調服。服後飲熱酒1杯,以助藥力。
(《血證論》卷七)。本方方名,《古今醫方集成》引作「正元丹」。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陳皮、大黃、甘草、乾薑、山茱萸、肉桂、白芍、附子、半夏等中藥均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麻黃、陳皮、大黃、甘草、乾薑、山茱萸、肉桂、白芍、附子、半夏等中藥配伍使用,可以發汗解表、溫經散寒、行氣止痛,從而達到治療纔覺傷寒,四肢頭目骨節疼痛;或傷冷傷食,頭昏氣滿,及心腹諸疾;傷寒陰證,脈候沉細的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正元散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正元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有其他疾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正元散。

相關疾病


霍亂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腹瀉頻尿手腳冰冷身體容易出汗呼吸氣短言語無力上吐下瀉噁心反胃頭昏精神不佳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正元散, 出處:《雞峰》卷七。 組成:烏頭4兩,益智3兩,乾薑2兩,青橘皮2兩,茴香1兩。 主治:一切冷氣。

正元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下。 組成:蓬莪朮1兩,金鈴子(去核)1分。 主治:氣不接續,氣短,兼治滑泄及小便數。

正元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麻黃(去節)、陳皮(去白,炙)、大黃(生)、甘草(炙)、乾薑(炮)、茱萸、官桂(去粗皮)、芍藥(生)、附子(炮,去皮臍)、半夏(湯洗7遍)。 主治:解傷寒。主治:纔覺傷寒,四肢頭目骨節疼痛;或傷冷傷食,頭昏氣滿,及心腹諸疾;傷寒陰證,脈候沉細。

正元散, 出處:《三因》卷十。 組成:人參3兩,白茯苓3兩,白朮3兩,黃耆1兩半,甘草(炙)1兩,烏藥(去木)1兩,山藥(薑汁浸,炒)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川芎1兩,乾葛1兩,桂心半兩,烏頭(炮,去皮尖)半兩,紅豆(炒)3錢,乾薑(炮)3錢,橘皮3錢。 主治:助陽消陰,正元氣,溫脾胃,進飲食。主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一切虛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