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七卷 (4)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七卷 (4)

1. 辨表裡中三證(王好古)

假令少陽證,頭痛,往來寒熱,脈浮弦,此三症但有一者,是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閉而不通,或泄而不調,但有一者,是為里也。如無上下表里餘症者,皆虛熱也,是在其中矣。

2. 辨陰陽二證(王好古)

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證。

陽證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與鼻中氣皆然,身表熱,知在陽經也,名曰陽證。

3. 太陽六傳(王好古)

太陽者,乃巨陽也。為諸陽之首,膀胱經病。若渴者,自入於本也,名曰傳本。

太陽傳陽明胃土者,名曰巡經傳。為發汗不徹,利小便,餘邪不盡透入於裡也。

太陽傳少陽膽木者,名曰越經傳。為原受病,脈浮無汗當用麻黃而不用之故也。

太陽傳少陰腎水者,名曰表傳裡。為得病急,當發汗而反下,汗不發,所以傳也。

太陽傳太陰脾土者,名曰誤下傳。為原受病,脈緩有汗,當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當時腹痛,四肢沉重。

太陽傳厥陰肝木者,為三陰不至於首,惟厥陰與督脈上太陽相接,名曰巡經得度傳。

4. 太陽證

太陽證,頭痛發熱自汗惡風,脈當緩而反緊,傷風得傷寒脈也。

太陽證,頭痛發熱無汗惡寒,脈當緊而反緩,傷寒得傷風脈也。

王執中雲:冬月此二證用九味羌活湯不應,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蓋穩於大青龍也。

二證脈不同本經,大青龍湯主之。易老初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後用大青龍湯,以其有厥逆筋惕肉瞤及亡陽之失也。易老後又改為九味羌活湯,而不用桂枝麻黃也。

太陽證發熱、惡寒、自汗,脈緩。

太陽證發熱、惡風、無汗,脈緩。

此二證,易老原將麻黃一桂枝二為治,後復改用羌活湯。

5. 太陽頭痛

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逆太陽之經上而不能得下,故壅滯為頭痛於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俞痛。右手浮弦者亦然,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體之常也。然各有三陰三陽之異焉。

故太陽則宜川芎,陽明則宜白芷,少陽則宜柴胡,太陰則宜蒼朮,少陰則宜細辛,厥陰則宜吳茱萸也。

王執中曰:此即論風而不及寒者,風亦寒氣所化,初從下起,後從上來,風與寒本相因,但感之不同耳。故治傷寒者,初分有汗無汗,到傳經後則不分矣。由此觀之,風藥亦能散寒,其理同也。

6. 治太陽則不可越經(王好古)

假令治太陽陽明,不可遺太陽而只用陽明藥。余仿此。用三陽經解藥後,身番覆重者,若煩,則是有陽明也,若為煩而番覆輕者,知不傳三陰也。不傳三陰,則為解也。大抵三陰之體靜重與濕相同。傷寒五日後無汗,謂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謂內有水穀,故汗之。

7. 問桂枝湯發汗

發汗,或云當得汗解。或云當發汗,更發汗,併發汗,宜桂枝者數方,是用桂枝發汗也。復云:無汗不得服桂枝。又曰:汗家不得重發汗。又曰:發汗過多者,卻用桂枝甘草湯是閉汗也。一藥二用,如何說得仲景發汗與《本草》之義合而為一。答曰:《本草》云:桂枝味辛甘,熱,無毒,能為百藥長通血脈。

止煩,出汗者,是調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臟無他病,發熱自汗者,此衛氣不和也。又云:自汗者為榮氣和,榮氣和則外不諧,衛氣不與榮氣相諧和也。榮氣和則愈,故皆桂枝湯調和榮衛,榮衛既和則汗自出矣,風邪由此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汗也。以其固閉,榮血衛氣自和,邪無容地而出矣,其實則閉汗孔也。

昧者不解閉汗之意,凡見病者,便用桂枝湯發汗,若與中風自汗者合,其效桴鼓,因見其取效而病愈,則曰:此桂枝發出汗也。遂不問傷寒無汗者亦與桂枝湯,誤之甚矣。故仲景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是閉汗孔也。又云:發汗多叉手心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是亦閉汗孔也。

又曰:汗家不得重發汗。若桂枝發汗,是重發汗也。凡桂枝條下言發字,當認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黃能開腠理而發出汗也。《本草》出汗二字,上文有通血脈一句,是非三焦衛氣皮毛中藥,是為榮血中藥也。如是則出汗二字,當認作榮衛和自然汗出,非桂開腠理而發出汗也。

故後人用桂治虛汗,讀者當逆察其意則可矣。噫!神農之作於其前,仲景之述於其後,前聖後聖,其揆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