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二·雜證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雜證 (4)

1. 四十四、論汗證

汗有自汗、盜汗二證。自汗者,屬陽虛,衛氣不固,則腠理松,而津液為之發泄也。時常出汗,而動作益甚,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屬陰虛。陰虛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寐則出,醒則收,治宜清火補陰。然陰陽有交互之義,不得以陽虛僅補陽,而忘乎陰也;不得以陰虛僅補陰,而忘乎陽也。

何以言之?如病後、產後、吐瀉、失血之後,必多出汗,是陰虛而陽無所依,氣將脫矣,必用參耆,而滋陰之品須兼用之。如黃耆補氣湯當歸一兩,而黃耆止用三錢,是補血以生氣也。如當歸補血湯用黃耆一兩,而當歸止用三錢,補氣以生血也。因證因脈,隨時變化,不膠一定。

彼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爍陰,陰虛可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知斯二者,而治法可得綱領矣。

凡人但知熱能致汗,汗必熱,不知陰亦能致汗,汗必冷。所謂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也。經曰:「陰勝則身寒汗出,寒則厥。」仲景曰:「極寒反汗出,身必冷。」是皆陰汗之謂也。治者,連救元氣,如參耆固所當用,即薑、桂、附子,亦不可緩,庶冷汗轉熱,而病可愈矣。

玉屏風散,治氣虛自汗,及傷寒誤治,多汗表疏,易感風寒者。

黃耆(蜜炙),白朮(土炒。各一兩),防風(三錢),

姜引。

清火固表湯(新),治內熱有火,口渴便結,煩躁不寧,表虛自汗,日夜不止,宜清火以固表也。

黃芩,生地,白芍(各錢半或二錢),麥冬,石斛女貞子(各錢半),知母青蒿甘草(各一錢),淡竹葉(十片)

水煎服。如火退而汗不收者,加淨麻黃根(蜜炒)二錢,或加牡蠣粉二錢。如心虛不寐多汗者,加棗仁、當歸各錢半。如口渴甚者,加生石膏三錢。如小便赤澀,加山梔錢半。此方適病而止,後宜因人補養。

大補黃耆湯,治虛弱自汗。

人參(隨便),茯苓,黃耆(蜜炙。各二錢),熟地,白朮,當歸,棗皮(各錢半),防風,甘草(炙),肉桂(各一錢),五味子(三分),肉蓯蓉(一錢八分),

棗引。或加麻黃根二錢。

耆附湯,治氣虛中寒,自汗如冰,肢體倦怠。

黃耆(蜜炙,五錢),附子(制,三錢),

水煎服,加人參更妙。

白朮散,治虛風多汗,少氣痿弱,食則汗甚,不治必成消渴。

白朮(炒,二兩),牡蠣(煅),防風(各一兩),

研末,溫水調服。或減半煎服。

黃耆六一湯,治陰陽俱虛,盜汗。

黃耆(蜜炙,六兩),炙草(一兩),

煎服。

當歸六黃湯,治人夜睡,寐則汗出如洗,醒則汗收,此名盜汗。由心虛有火,陰陽兩虧也。用此治之,一服全愈,真聖方也。

當歸(錢半),黃耆(蜜炙,二錢),熟地,生地(各一錢八分),黃柏(炒),黃芩(各一錢二分),黃連(六分),

水煎,夜服。

加味知柏地黃湯(新),治陰虛火動,煎熬汗出,如干竹以火燃之,亦有油也。但補其陰,火退而汗自止,不得概用參、耆、桂枝斂之。如陽虛之自汗也,其左尺脈必細數無力,或浮大而空。

熟地(四、五錢),棗皮,山藥,茯苓,當歸,白芍(酒炒。各錢半),丹皮,麥冬,知母,黃柏(各一錢),澤瀉(八分),五味(三分),

水煎,空心服。但分量要足,水三碗,煎二碗,頓服,則藥下而有效。

金鎖正元丹,治真陰不足,遺精盜汗,一切虛損。

補骨脂(酒炒,四兩),肉蓯蓉(須大而色鮮紅者,酒洗),葫蘆巴,巴戟(去心。各八兩),五倍子(二兩),茯苓(三兩),龍骨(酒煮,焙乾,研末,水飛過,兩半),硃砂(細研,水飛過,八錢),

上為末,先將蓯蓉搗化,次入藥末,米酒糊丸,鹽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