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論輕疫誤治每成痼疾

凡客邪。皆有輕重之分。惟疫邪感受輕者。人所不識。往往誤治而成痼疾。假令患痢。晝夜無度。水穀不進。人皆知其為痢也。其有感之輕者。晝夜雖行四五度。飲食如常。起居如故。人亦知其輕痢。未嘗誤以他病治之者。憑有積滯耳。至於溫疫感之重者。身熱如火。頭疼身痛。

胸腹脹滿。胎刺譫語。斑黃狂躁。人皆知其危疫也。其有感淺者。微有頭疼身痛。午後稍有潮熱。飲食不甚減。但食後或覺脹滿。或覺噁心。脈微數。如是之疫。最易誤認。即醫家素以傷寒溫疫為大病。今因證候不顯。多有不覺其為疫也。且人感疫之際。來而不覺。既感不知。

最無憑據。又因所感之氣薄。今發時證不甚現。雖有頭疼身痛。況飲食不絕。力可徒步。又焉得而知其疫也。病人無處追求。每每妄訴病原。醫家不善審察。未免隨情錯認。有如病前適遇小勞。病人不過以此道其根由。醫家不辨是非。便引東垣勞倦傷脾。元氣下陷。乃執甘溫除大熱之句。

(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為熱中論云云。)隨用補中益氣湯。壅補其邪。轉壅轉熱。轉熱轉瘦。轉瘦轉補。多至危殆。或有婦人患此。適逢產後。醫家便認為陰虛發熱。血虛身痛。遂投四物。及地黃丸。泥滯其邪。遷延日久。病邪益固。邀遍女科。無出滋養陰血。屢投不效。

復更涼血通瘀。不知原邪仍在。積熱自是不除。日漸虺羸。終成廢痿。凡人未免七情勞郁。醫者不知為疫。乃引丹溪五火相扇之說。(詳于格致餘論。相火之論。)或指為心火上炎。或指為肝火衝擊。惟類聚寒涼。冀其直折。而反凝注其邪。徒傷胃氣。疫邪不去。瘀熱何清。

延至骨立而斃。或有宿病淹纏。適逢微疫。未免身痛發熱。醫家病家。同認為病加重。仍用前藥加減。有妨於疫。病益加重。至死不覺者。如是種種。難以盡述。

質曰。凡物微則難辨。大則易知。豈獨疫哉。故曰。能見日月。不足為明。能聞雷霆。不足為聰。此以君子慎其微矣。

2. 肢體浮腫

時疫潮熱而渴。舌黃身痛。心下滿悶。腹時痛。脈數。此應下之證也。外有通身。及面目浮腫。喘急不已。小便不利。此疫兼水腫。因三焦壅閉。(妄投破氣藥論云。表裡上中下三焦皆阻。又曰。一竅通。諸竅皆通。大關通。而百關盡通也。)水道不行也。但治其疫。水腫自已。

小承氣湯。向有單腹脹而後疫者。治在疫。若先年曾患水腫。因疫而發者。治在疫。水腫自愈。病人通身浮腫。下體益甚。臍凸。陰囊及陰莖。腫大色白。小便不利。此水腫也。繼又身大熱。午後益甚。燥渴。心下滿悶。喘急。大便不調。此又加疫也。因下之。下後脹不除。

反加腹滿。宜承氣加甘遂二分。弱人量減。蓋先腫脹。續得時疫。此水腫兼疫。大水在表。微疫在裡也。故並治之。時疫愈後數日。先自足浮腫。小便不利。腫漸至心腹而喘。此水氣也。宜治在水。時疫愈後數日。先自足浮腫。小便如常。雖通身浮腫而不喘。別無所苦。此氣復也。

蓋血乃氣之依歸。氣先血而生。無所歸。故暫浮腫。但靜養節飲食。不藥自愈。時疫身體羸弱。言不足以聽。氣不足以息。得下證。少與承氣。下證稍減。更與之。眩暈欲死。蓋力不足以勝也。絕谷期月。稍補則心腹滿悶。攻不可。補不可。守之則元氣不鼓。餘邪沉匿膜原。

日惟水飲而已。以後心腹忽加壅滿。煩冤者。向來沉匿之邪。方悉分傳於表裡也。宜承氣養榮湯。一服病已。設表腫未除。宜微汗之。自愈。時疫得里證失下。以致面目浮腫。及肢體微腫。小便自利。此表裡氣滯。非兼水腫也。宜承氣下之。裡氣一疏。表氣一順。浮腫頓除。

或見絕谷期月。指為脾虛發腫。誤補必劇。妊娠更多此證。治法同前。則子母俱安。但當少與。慎無過劑。(共七法)

3. 服寒劑反熱

陽氣通行。溫養百骸。陽氣壅閉。鬱而為熱。且夫人身之火。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但喜通達耳。不論臟腑經絡。表裡上下。血分氣分。一有所阻。即便發熱。是知百病發熱。皆由於壅鬱。而火鬱又根於氣。氣常靈而火不靈。火不能自運。賴氣為之運。所以氣升火亦升。氣降火亦降。

氣行火亦行。氣若阻滯。則火屈曲。惟是屈曲。熱斯發矣。是氣為火之舟楫也。今疫邪透出於膜原。氣為之阻。時欲到胃。是求伸而未能遽達也。今投寒劑。抑遏胃氣。氣益不伸。火更屈曲。所以反熱也。往往服芩連知藥之類。病人自覺反熱。其間偶有靈變者。但言我非黃連證。

亦不知其何故也。終以寒涼清熱。熱不能清。竟置弗疑。服之反熱。全然不悟。雖至白首。終不究心悲夫。

4. 知一

邪之著人。如飲酒然。凡人醉則脈必洪數。氣高身熱。面目俱赤。乃其常也。及言其變。各自不同。有醉後妄言妄動。醒後全然不知者。有雖沉醉而神思終不亂者。有醉後應面赤而反刮白者。應委弱而反剛強者。應壯熱而反惡寒而戰慄者。有易醉而易醒者。有難醉而難醒者。

有發呼欠及嚏噴者。有頭眩眼花及頭疼者。態度百出。總因其氣血虛實之不同。臟腑稟賦之各異。更兼過飲小飲之別。考其情狀。各自不同。至於醉酒則一也。及醒諸熊如失。凡人受疫邪。始則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疼身痛。舌上自胎。漸加煩渴。乃眾人之常也。及言其變。

則各自不同。或純純發熱。或發熱而兼凜凜。或先凜凜而後發熱。或以後漸漸寒少而熱多。以至純熱者。或晝夜發熱者。或但潮熱。余時稍緩者。或嘔或吐。或咽喉乾燥。或痰涎湧甚者。有從外解者。或戰汗。或狂汗。或自汗。或盜汗。或發斑。有從內傳者。或胸膈痞悶。或心腹脹滿。

或心痛腹痛。或胸脅痛。或大便不通。或前後癃閉。或協熱下利。或熱結傍流。有黃胎黑胎者。有口燥舌裂者。有舌生芒刺。舌色紫赤者。有鼻孔如煙煤者。有發黃發疹。及蓄血。吐血衄血。大小便血。汗血嗽血。齒衄血。有發頤疙瘩瘡者。有首尾能食者。有絕谷一兩月者。

有漸消者。有無故善反復者。有愈後漸加飲食如舊者。有愈後飲食勝常二三倍者。有愈後退爪脫髮者。至論惡證。口禁不能張。昏迷不識人。足屈不能伸。唇口不住牽動。手足不住振戰。直視圓睜。目瞑上視。口張聲啞。舌強舌短。遺尿遺糞。項強發痙。手足俱痙。筋惕肉瞤。

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等證。種種不同。因其氣血虛實之不同。臟腑稟賦之有異。更兼感重感輕之別。考其證候。各自不同。至受邪則一也。及邪盡諸證如失。所謂知其一萬事畢。(莊子云。通於一而萬事畢。)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素問。至真要大論語。

)此之謂也。

以上止舉一氣因人而變。至有歲氣稍有不同者。有其年眾人皆從自汗而解者。更有其年眾人皆從戰汗而解者。此又因氣而變。餘證大同小異。皆疫氣也。至又雜氣為病。一氣自成一病。每病各又因人而變。推而言之。其變不可勝言。醫者能通其變。方為盡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