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發斑戰汗合論

凡疫邪留於氣分。解以戰汗。留於血分。解以發斑。氣屬陽而輕清。血屬陰而重濁。是以邪在氣分。則易疏透。邪在血分。恆多膠滯。陽主速而陰主遲也。所以從戰汗者。可使頓解。從發斑者。當圖漸愈。

質曰。夫邪無常形。由著處而現證。猶水之由地而變形也。邪酷則搏血。血敗則為斑疹。病亦為重也。故發斑愈早。則其病愈重。是其所以難瘳也。吳氏由氣血而論汗與斑。以陰陰清濁。判發離遲還。蓋又漢人氣習矣。其實未必如此也。

2. 戰汗

瘟疫伏邪中潰。忽得戰汗。邪氣輸泄。當即脈靜身涼。煩渴頓除。若至三五日後。陽氣漸積。不待飲食勞碌。而有反覆者。蓋一半已解表。一半復傳裡也。下之即解。其表裡分傳者。裡氣壅閉。非汗下不可。汗下之未盡。日後復熱。當復下復汗。下後煩渴減。腹滿去。或思飲食而知味。

裡氣和了。倘身熱未除。脈近浮。此邪氣怫鬱於經。表未解也。當得汗解。如未得汗。以柴胡清燥湯和之。復不得汗者。從漸解也。勿強發其汗。應下失下。氣消血耗。既下欲作戰汗。但戰而不汗者危。以中氣虧微。但能降陷。不能升泄也。次日當期復戰。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

以正氣脫不勝邪也。戰而厥回無汗者。真陽尚在。津液枯涸也。可使漸愈。戰而不復。忽痙者必飲。痙者身如屍。牙關緊。目上視。凡戰不可擾動。但可溫覆。擾動則戰而中止。次日當期復戰。戰汗後。復下後。越二三日。反腹痛不止者。欲作滯下也。無論已見積未見積。宜芍藥湯

芍藥湯

芍藥(一錢),當歸(一錢),檳榔(二錢),厚朴(一錢),甘草(七分)

水姜煎服。裡急後重。加大黃三錢。紅積倍芍藥。白積倍檳榔。

3. 盜汗

(質曰。盜汗。古謂之寢汗。後世名之盜汗。蓋取於盜乘於人之不知義也。)

里證下後。續得盜汗者。表有微邪也。若邪甚。竟作自汗。伏邪中潰。則作戰汗矣。凡人目張則衛氣行於陽。目瞑則衛氣行於陰。行陽謂升發於表。行陰謂斂降於內。今內有伏熱。而又遇衛氣。兩陽相搏。熱蒸於外。則腠理開而盜汗出矣。若內伏之邪一盡。則盜汗自止。設不止者。

柴胡湯以佐之。時疫愈後。脈靜身涼。數日後。反得盜汗及自汗者。此屬表虛。宜黃耆湯

柴胡

柴胡(三錢),黃芩(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生薑(一錢),大棗(二枚)

古方用人參半夏。今表裡實。故不用人參。無嘔吐。不用半夏。

黃耆

黃耆(三錢),五味子(五分),當歸(一錢),白朮(一錢),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如汗未止。加麻黃淨根一錢五分。無有不止者。然屬實常多。屬虛常少。邪氣盛為實。正氣奪為虛。虛實之分。在乎有熱無熱。有熱為實。無熱為虛。若顛倒誤用。必有實實虛虛之誤。臨證當慎。

質曰。以熱之有無。辨證之虛實。恐未盡也。

4. 狂汗

狂汗者。伏邪中潰。欲作汗解。因其人稟賦充盛。陽氣衝擊。不能頓開。故忽然坐臥不安。且狂且躁。少頃大汗淋漓。狂躁頓止。脈靜身涼。霍然而愈。

5. 發斑

邪留血分。裡氣壅閉。則伏邪不得外透而為斑。已下之。內壅一通。則衛氣亦從而疏暢。必出表為斑。則毒邪亦從而外解矣。若下後斑漸出。不可更大下。設有下證。少與承氣。緩緩下之。若復大下。中氣不振。斑毒內陷則危。宜托裡舉斑湯

托裡舉斑湯

芍藥,當歸(各一錢),升麻(五分),白芷柴胡(各七分),川山甲(二錢塗黃土泥炒黃去土為粗末)

水姜煎服。下後斑漸出。復大下斑毒復隱。反加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脈漸微者危。本方加人參一錢補。補不及者死。若未下而先發斑者。設有下證。少與承氣。須從緩下。

質曰。此篇承發斑戰汗論而起。宜與彼篇照見。

6. 數下亡陰

下證以邪未盡。不得已而數下之。間有兩目加澀。舌反枯乾。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緣其人所稟陽藏。素多火而陰虧。今重亡津液。宜清燥養勞湯。設熱渴未除。里證仍在。宜承氣養榮湯

質曰。此證當從緩緩治之。若欲速除其邪。則邪盡而人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