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衍

《神農本草經》~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旋華

味甘,溫。主益氣,去面皯(《御覽》作䵟)黑,色媚好(《御覽》作令人色悅澤)。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久服,不飢、輕身。一名筋根華,一名金沸(《御覽》引云:一名美草,《大觀》本作黑字)。生平澤。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溫。它能補益氣血,去除面部粗糙和黑色,使面色紅潤。它的根部味道辛辣,能治療肚子裡的寒熱邪氣,促進小便。長期服用,能不覺飢餓,減輕體重。烏藌草還有一個名字叫筋根華,又叫金沸。它生長在低濕的地方。

《名醫》曰:生豫州,五月採,陰乾。

案:陶弘景雲:東人呼為山姜,南人呼為美草;《本草衍義》云:世又謂之鼓子花。

白話文:

《名醫》中記載:生長在豫州,在五月時採收,在陰涼處晾乾。

註解:陶弘景記載:東方人稱呼它為山薑,南方人稱呼它為美草;《本草衍義》中記載:世人也稱呼它為鼓子花。

2. 蘭草

味辛,平。主利水道,殺蠱毒,闢不祥。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池澤。

《名醫》曰:生大吳,四月、五月採。

白話文:

此藥味辛,性平。主要能利尿通淋,殺蟲解毒,避邪驅穢。長時間服用,可以增強元氣、減輕身體重量、延年益壽、增強靈感,另一種名稱為「水香」。生長於池塘沼澤。

《名醫》中記載:主要生長於廣東一帶,在四月和五月採摘。

案:《說文》云:蘭,香草也;《廣雅》云:蕳,蘭也;易:其臭如蘭。鄭云:蘭,香草也。《夏小正》:五月蓄蘭。《毛詩》云:方秉蕳分。《傳》云:蕳,蘭也。陸璣云:蕳,即蘭,香草也,其莖、葉似藥草澤蘭。《範子計然》云:大蘭,出漢中三輔;蘭,出河東宏農,白者善。

白話文:

《說文解字》記載:蘭,一種香草;《廣雅》記載:蕳,就是蘭花;《周易》記載:它的氣味像蘭花。鄭玄註解說:蘭,是一種香草。《夏小正》記載:五月儲藏蘭花。《毛詩》記載:採集那些蘭花。《毛詩傳》註解說:蕳,就是蘭花。陸璣說:蕳,也就是蘭花,是一種香草,它的莖葉類似於澤蘭這種草藥。《範子計然》記載:大蘭花,產自漢中和三輔地區;蘭花,產自河東和宏農地區,白色的品質最好。

元楊齊賢注李白詩引《本草》云:蘭草、澤蘭,二物同名。蘭草,一名水香,云都梁是也。《水經》:零陵郡,都梁縣西小山上,有渟水,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莖;澤蘭,如薄荷,微香,荊湘嶺南人家多種之,與蘭大抵相類。顏師古以蘭草為澤蘭,非也。

白話文:

元朝的楊齊賢在註解李白的詩時引用了《本草》,其中提到:蘭草和澤蘭是兩種同名的植物。蘭草,又名水香,也就是都梁。《水經》記載:零陵郡,都梁縣西側的小山上有一個水潭,裡面長滿了蘭草,綠色的葉子和紫色的莖;澤蘭,形狀像薄荷,有淡淡的香味,荊湘嶺以南的人家多種植,它和蘭草大致相似。顏師古認為蘭草就是澤蘭,這是錯誤的。

3. 蛇床子

味苦,平。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陽痿、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癲癇惡創。久服,輕身。一名蛇米。生川穀及田野。

白話文:

此草藥味苦,性平。主要用於治療女性陰部腫痛,男性陽痿、陰囊濕癢,祛除風寒濕痹,通利關節,癲癇和惡性潰瘍。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別名為蛇米。生長在山谷地帶和田野中。

《吳普》曰:蛇床,一名蛇珠(《御覽》)。

《名醫》曰:一名蛇粟,一名虺床,一名思鹽,一名繩毒,一名棗棘,一名牆蘼,生臨淄。五月採實,陰乾。

白話文:

吳普說:蛇牀,又名蛇珠(見《御覽》)。

《名醫》說:又名蛇粟、虺牀、思鹽、繩毒、棗棘、牆蘼,生長在臨淄。五月採集果實,陰乾保存。

案:《廣雅》云,蛇粟,馬床,蛇床也;《爾雅》云:盱虺床。《淮南子·汜論訓》云:亂人者,若蛇床之與蘼蕪

白話文:

原文:案:《廣雅》雲,蛇粟,馬牀,蛇牀也;《爾雅》雲:盱虺牀。《淮南子·汜論訓》雲:亂人者,若蛇牀之與蘼蕪。

根據《廣雅》中記載,蛇粟、馬牀,也就是蛇牀。而《爾雅》中記載,盱虺牀指的就是蛇牀。在《淮南子·汜論訓》中也有說到:讓國家混亂的人,就像蛇牀與蘼蕪這樣,會擾亂人們的心智。

4. 地膚子

味苦,寒。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一名地葵(《御覽》引云:一名地華,一名地脈。《大觀本》無一名地華四字;脈,作麥,皆黑字)。生平澤及田野。

白話文:

這種植物味道苦寒,可以治療膀胱炎,促進排尿,補益身體,增強精力。長期服用,可以使耳聰目明、身體輕盈、延緩衰老。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地葵」(《御覽》中說:它還有兩個名字,分別是「地華」和「地脈」。《大觀本草》中沒有「地華」這四個字;「脈」寫成「麥」,都是錯字)。它生長在平原、沼澤和田野中。

《名醫》曰:一名地麥,生荊州,八月、十月採實,陰乾。

白話文:

《名醫》中記載:一種叫地麥的藥材,生長在荊州,在八月和十月採集它的果實,陰乾保存。

案:《廣雅》云:地葵,地膚也;《列仙傳》云:文賓服地膚;鄭樵云:地膚,曰落帚,亦曰地掃;《爾雅》云:荓,馬帚,即此也;今人亦用為帚。

白話文:

根據《廣雅》記載,地葵又稱為地膚;《列仙傳》中提到,文賓服用地膚;鄭樵說,地膚也被稱為「落日帚」或「地掃」;《爾雅》中稱之為「荓」,也叫「馬帚」,這都是地膚的別名;現在人們也用它來做掃帚。

5. 景天

味苦,平。主大熱、火創、身熱煩,邪惡氣。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一名戒火,一名慎火(《御覽》引云:一名水母。《大觀本》作黑字,水作火)。生川穀。

白話文:

苦味,性質平。主治大熱、燙傷、身體發熱煩躁,邪惡之氣。花,主治婦女陰道流出紅色或白色分泌物,身體輕盈,眼睛明亮。別名:戒火,慎火(《御覽》引用記載:又名水母。《大觀本》原寫作黑字,水誤寫為火)。生長於河流谷地。

《名醫》曰: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據火,生太山,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陰乾。

案:陶弘景雲:今人皆盆養之於屋上,云以闢火。

白話文:

中醫古籍《名醫》中記載:

有一種草藥,有三個名稱:火母、救火、據火。它生長在太山上。可以在四月四日和七月七日採摘,採摘後陰乾保存。

附註:

陶弘景說:現在的人們都把這種草藥種在盆裡,放在屋頂上,據說可以避火。

6. 茵陳

(《御覽》作茵蒿)

味苦,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御覽》作能老)。生邱陵阪岸上。

白話文:

苦,溫和。主要治療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增加體力、延緩衰老(《御覽》作能延緩衰老)。生長在丘陵和斜坡上。

《吳普》曰:因塵,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黃帝:辛,無毒。生田中,葉如藍,十一月採(《御覽》)。

白話文:

《吳普》記載:因塵,神農、岐伯、雷公說:味苦,無毒;黃帝說:味辛,無毒。生長在田地裡,葉子像藍草,十一月採收(《御覽》)。

《名醫》曰:白兔食之,仙。生太山。五月及立秋採,陰乾。

白話文:

《名醫》記載:白兔吃了會成仙。生長在太山上。在五月和立秋這兩段時間採收,在陰涼處晾乾。

案:《廣雅》云:因塵,馬先也;陶弘景雲:《仙經》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陳乃云此,恐非耳。陳藏器云:茵陳,經冬不死,因舊苗而生,故名茵陳,後加蒿字也。據此,知舊作茵陳蒿,非;又按:《廣雅》云:馬先,疑即馬新蒿,亦白蒿之類。

白話文:

根據《廣雅》記載:「因塵,馬先也。」陶弘景在《仙經》中說:「白蒿,白兔吃了之後可以成仙。」而現在的茵陳卻被稱作白蒿,恐怕不是這樣。陳藏器說:「茵陳,經過冬天也不會枯死,因為它依附舊苗而生長,所以稱作茵陳,後來才加上『蒿』字。」依據這段記載,可知以前寫作「茵陳蒿」是不對的。此外,根據《廣雅》記載:「馬先」,懷疑就是馬新蒿,也是白蒿的一種。

7. 杜若

味辛,微溫。主胸脅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腫痛,多涕淚出。久服,益精(《藝文類聚》引作益氣)、明目、輕身。一名杜衡(《藝文類聚》引作蘅,非)。生川澤。

白話文:

味辛,性微溫。主治胸腔、肋部以下的逆氣,溫暖中焦,治療風邪侵入頭部,導致頭腫痛,鼻涕眼淚增多。長期服用,能益精氣(《藝文類聚》記載為益氣)、明目、減輕體重。別名叫杜衡(《藝文類聚》記載為蘅,這個字不對)。生長在河流、湖泊的沼澤地。

《名醫》曰:一名杜連,一名白連,一名白苓,一名若芝,生武陵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名醫》記載:有一種藥材,別名有杜連、白連、白苓、若芝。產於武陵和冤句,在二、八月採收其根部,曬乾備用。

案:《說文》云:若,杜若,香草;《廣雅》云:楚蘅,杜蘅也;《西山經》云:於帝之上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蘅。《爾雅》云:杜,土滷。郭璞云:杜蘅也,似葵而香。《楚詞》云:採芳州兮杜若。《範子計然》云:杜若,生南郡漢中。又云:秦蘅,出於隴西天水。

白話文:

《說文解字》記載:「若」是杜若,是一種香草。《廣雅》記載:「楚蘅」就是「杜蘅」。《西山經》記載:「帝丘之上有種草,形狀像葵菜,氣味像蘼蕪花,叫做杜蘅。」《爾雅》記載:「杜」是土滷。《山海經圖贊》郭璞注釋道:「杜蘅也,樣子像葵菜但有香味。」《楚辭》記載:「採摘杜若在芳州。」《範子計然》記載:「杜若,生長在南郡漢中。」又記載:「秦蘅,出產於隴西天水。」

沈括《補筆談》云:杜若,即今之高良薑。後人不識,又別出高良薑條,按:《經》云:一名杜蘅,是《名醫》別出杜蘅條,非也。蘅,正字,俗加草。

白話文:

沈括在《補筆談》中說:杜若,就是現在的高良薑。後人不知道這個意思,又另外寫了一條叫高良薑的,按:《本草經》中記載:杜若的別名是杜蘅,《名醫》中另外列出了一條叫杜蘅的,這是錯誤的。蘅是正確的寫法,俗字在蘅字旁加了一點草字頭。

8. 沙參

味苦,微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穀。

白話文:

它的味道是苦,性微寒。主要用於治療血滯、驚悸氣促,去除寒熱,補益中氣,增強肺氣。長期服用對人有益。另一種名稱是知母。生長在山谷間。

《吳普》曰:白沙參,一名苦心,一名識美,一名虎鬚,一名白參,一名志取,一名文虎。神農、黃帝、扁鵲:無毒;岐伯:咸;李氏:小寒。生河內川穀,或般陽瀆山,三月生,如葵,葉青,實白如芥,根大白如蕪菁,三月採(《御覽》)。

白話文:

《吳普》記載:白沙參,別名苦心、識美、虎鬚、白參、志取、文虎。

神農、黃帝、扁鵲認為它無毒;岐伯認為它有鹹味;李時珍認為它有小寒之性。

白沙參生長在河內川穀或般陽瀆山,三月生長,外形像葵,葉子青綠,果實白色像芥菜,根部白色且大,像蕪菁。三月時採集(根據《御覽》)。

《名醫》曰: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鬚,一名白參,一名識美,一名文希,生河內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名醫》中記載的藥草:

  • 苦心:別名「志取」、「虎鬚」、「白參」、「識美」、「文希」。
  • 生長於河內、冤句、般陽等地的山區。
  • 適宜於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並曬乾使用。

案:《廣雅》云:苦心,沙參也,其蒿,青蓑也。《範子計然》云:白沙參,出洛陽白者,善。

白話文:

《廣雅》中記載:

  • 苦心:沙參的別名
  • 其蒿:青蓑的別名

《範子計然》中記載:

  • 白沙參:出產於洛陽的白色沙參品質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