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甘露丸

NIU HUANG GAN L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二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肺經 17%
心經 14%
肝經 12%
脾經 11%
腎經 10%
膽經 6%
大腸經 6%
膀胱經 2%
小腸經 1%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牛黃甘露丸

牛黃甘露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益氣養血、安神補腦的功效。主治熱病煩渴、咽喉腫痛、口乾舌燥、心悸失眠、盜汗自汗、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白扁豆: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等功效。

  3. 檳榔:檳榔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4. 苦參:苦參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

  5. 地龍:中藥地龍具有多種傳統功效,歸肝、腎經。其味鹹、性微寒,具有平肝息風、祛風濕、止痛、清熱瀉火、清熱利尿、止咳平喘、通經絡等功效。

  6. 丁香: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

  7. 黃連: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8. 麥門冬: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9. 牡蠣:牡蠣具有多種傳統功效,包括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益氣養血、化痰止咳、生津止渴、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

  10. 牛黃:牛黃具有平肝息風、開竅、清熱解毒、解毒、止咳化痰、清熱瀉火、安神等傳統代功效。

  11. 麝香: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經絡、解酒毒、清熱解毒、順胎產等傳統代功效。

  12. 石膏: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13. 天花粉:天花粉性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

  14. 犀角:犀角性寒涼,清熱解毒之力甚強,能清心肝之熱,涼血止血,又能解瘡瘍疔毒,故為治療熱毒瘡瘍之要藥。

  15. 知母: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16. 硃砂:硃砂是一種傳統中藥材,具有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等功效。

  17. 玉竹:玉竹是一種具有滋陰、補氣、生津止渴、潤燥和除煩等多種傳統功效的中藥。

總結

中藥方劑「牛黃甘露丸」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益氣養血、安神補腦的功效,主治熱病煩渴、咽喉腫痛、口乾舌燥、心悸失眠、盜汗自汗、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

傳統服藥法


朱砂1兩(成塊者),牛黃1分,鐵粉半兩,犀角半兩(銼),丁香半兩,胡桐淚半兩,葳蕤半兩,麝香1分,銀箔50片,地龍半兩,檳榔半兩,牡蠣半兩,苦參半兩,石膏半兩,錫藺紙半兩,甘草(炙)半兩,白扁豆半兩(慢火炒),鉛白霜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知母半兩,宣連1兩,金箔150片,生栝樓根1兩(杵,研細)。
上藥除栝樓根另杵外,同為細末,煉蜜與金箔及生栝樓根和勻為丸,如豌豆大。
每服10丸,空心,金箔3片,銀箔3片(碎研),米飲送下,漸加至20丸,飯後、臨臥各1服。日近輕者,當日止,重者3日止。十日後,只空心1眼,夜後1服,用金銀箔各1片;1月外,只用溫漿水下50丸
忌咸、酸、炙煿、魚、酒。

方劑組成解釋


牛黃甘露丸由牛黃、硃砂、鐵粉、犀角、丁香、玉竹、麝香、銀箔、地龍、檳榔、牡蠣、苦參、石膏、甘草、白扁豆、鉛霜、麥門冬、知母、黃連、金箔、天花粉等中藥組成。其中,牛黃、硃砂、鐵粉、犀角、丁香、玉竹、麝香、銀箔、地龍、檳榔、牡蠣、苦參、石膏、甘草、白扁豆、鉛霜、麥門冬、知母、黃連、金箔、天花粉均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牛黃甘露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牛黃甘露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朱砂1兩(成塊者),牛黃1分,鐵粉半兩,犀角半兩(銼),丁香半兩,胡桐淚半兩,葳蕤半兩,麝香1分,銀箔50片,地龍半兩,檳榔半兩,牡蠣半兩,苦參半兩,石膏半兩,錫藺紙半兩,甘草(炙)半兩,白扁豆半兩(慢火炒),鉛白霜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知母半兩,宣連1兩,金箔150片,生栝樓根1兩(杵,研細)。 主治:三焦渴疾,飲水無度,舌上皺裂,肌肉黃瘦,精神減退,小便多,腹脅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