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毒流氣散

BAI DU LIU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7%
胃經 17%
肝經 15%
心經 8%
腎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4%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敗毒流氣散」由紫蘇葉、桔梗、枳殼、甘草、白芍、烏藥、厚朴、青皮、茯苓、陳皮、柴胡、延胡索等中藥組成。

  •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烏藥: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腎經,具有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等功效。

  •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傳統代功效。

  • 延胡索:性辛、溫,歸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活絡止痛之功效。

敗毒流氣散主治功效為肝經寒熱不調,風濕侵襲腸胃,積聚成膿毒,發於皮膚,而形成上下肋部的癰瘡;腎經虛寒,濕毒凝聚成風,發為臀部的疽瘡。

傳統服藥法


紫蘇、桔梗、枳殼、甘草、芍藥、烏藥、厚朴、青皮、茯苓、陳皮、柴胡、玄胡。加生薑3片,大棗1個,水煎服。
(原書卷三)。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辛散、苦泄、甘緩、酸收、溫通、寒涼等性味各異的中藥組成,配伍得當,共奏疏風散寒、清熱解毒、通利關節之功。其中,紫蘇葉辛散,能疏風散寒;桔梗辛開苦降,能宣肺利咽;枳殼苦辛,能破氣行痰;甘草甘平,能緩急和中;白芍苦酸,能清熱涼血;烏藥辛散,能行氣止痛;厚朴辛苦,能行氣消積;青皮苦辛,能行氣破血;茯苓甘淡,能滲濕利水;陳皮苦辛,能燥濕化痰;柴胡苦辛,能疏肝解郁;延胡索辛散,能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散寒、清熱解毒、通利關節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敗毒流氣散, 出處:《直指·附遺》卷二十二。 組成:人參、桔梗、枳殼、甘草、防風、柴胡、前胡、川芎、羌活、白芷、芍藥、紫蘇各等分。 主治:癰疽。

敗毒流氣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組成:紫蘇、桔梗、枳殼、甘草、芍藥、烏藥、厚朴、青皮、茯苓、陳皮、柴胡、玄胡。 主治:肝經寒熱不調,風濕伏於腸胃,結成癰毒,發出皮膚,而生上下肋癰;及腎經虛寒,濕毒結聚成風,發爲臀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