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脾赤茯苓散

XIE PI CHI F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五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7%
胃經 17%
肝經 9%
心經 9%
大腸經 7%
小腸經 7%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膀胱經 2%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瀉脾赤茯苓散

瀉脾赤茯苓散為中醫方劑之一,具有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理氣止痛等功效,主治脾實熱證。

主要成分

  •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之效。
  • 旋覆花: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之功。
  • 大黃:具有清熱瀉火、通腸導滯之效。
  • 石膏: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之功。
  • 桑白皮: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利水消腫之效。
  •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之效。
  • 前胡: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化痰、散風熱之功。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主治功效

  • 脾實熱:脾臟功能過於亢盛,出現熱盛的症狀。
  • 頭痛胸滿:頭痛,胸部悶脹。
  • 腹脅壅滯:腹部和脅肋部有脹滿感,不通暢。
  • 不思飲食:不想吃東西,沒有食慾。

用法用量

口服,一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禁忌

  • 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

總結

瀉脾赤茯苓散具有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理氣止痛等功效,主治脾實熱證。本方劑組成合理,配伍嚴謹,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2分,旋覆花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石膏1兩,桑根白皮3兩(銼),赤芍藥半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前胡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瀉脾赤茯苓湯」。

方劑組成解釋


瀉脾赤茯苓散由赤茯苓、旋覆花、大黃、石膏、桑白皮、赤芍、枳殼、前胡、甘草等中藥組成。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旋覆花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大黃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石膏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桑白皮具有清熱涼血、利小便的功效。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的功效。枳殼具有行氣破結、降氣消痰的功效。前胡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平喘的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脾赤茯苓散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通便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脾胃虛弱、大便溏泄等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頭痛食慾不振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脾赤茯苓散, 出處:《聖惠》卷五。 組成:赤茯苓2分,旋覆花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石膏1兩,桑根白皮3兩(銼),赤芍藥半兩,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前胡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脾實熱,頭痛胸滿,腹脅壅滯,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