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leen Yin deficiency

脾陰虛的原因,症狀與經絡,12個穴道6種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1-06-17

脾陰虛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脾陰氣不足證

脾臟有陰氣、陽氣。脾之陽氣指的是「脾氣」、「脾陽」,而脾臟之陰氣指的是「脾血」、脾之「津液」。脾陰虛證指的是脾臟陰血、津液不足的證候。

由於脾主運化水谷入胃,將其腐熟蒸化,輸布五臟六腑,除脾陽的作用之外,還必須依賴脾陰的資助。在中醫臨床上所稱的脾陰虛證,有2種可能:脾津液不足,或脾陰血不足,脾陰虛證實際上是脾臟的「陰虛陽亢」證,多由勞倦內傷所導致。

唐宗海著書《血證論.男女異同論》中提到:「始與補脾陰,古少發明」既然有陰就有陽,所以脾之「一陰一陽,未可偏廢」。「五臟皆有陽虛陰虛之別」,一般討論脾虛,多以探討脾氣虛證、脾陽虛證居為多,別忘了沒有脾陰的支持, 脾陽不能單獨完成脾臟生理功能。

所謂「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潤而惡燥」,胃不可少陽氣,脾亦不可缺陰液,其陰陽燥濕適宜,則胃納脾運的功能才能正常,濕氣重時也容易造成脾陰虛。

脾陰虧虛, 則營血不能敷布而營養全身,所以全身疲倦乏力,形體消瘦,面色無華,脾陰虛則大腸失潤, 所以便秘。由於「脾之液為涎」,脾陰缺乏唾液減少,所以口乾舌燥,舌紅少津。 

脾陰虛的主要症狀是:食慾不佳、消化不良、噁心嘔吐(乾嘔)、呃逆、嘈雜胃痛、口乾而渴、便秘或大便溏薄、肌肉消瘦。舌紅少津、苔黃或無苔,脈細數。

脾陰虛證常見於古代中醫「胃痛」、「便秘」、「吐衄、「便血」...等等疾病中。常常與「胃陰虛證」、「大腸津虧證」、「心脾血虛證」一起討論。

不論脾胃,皆有陰虛、陽虛之不同,因為二者同居中焦,所以疾病症狀類似,「胃陰虛」者,常因外感熱病,熱勝而津傷,脾陰虛者,多由陰血暗耗,津虧而火旺。胃陰虛病急,脾陰虛病情進展較慢。胃陰虛時,增液養陰可獲速效,脾陰不足者,則滋補脾陰效果緩慢。

「大腸津虧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便秘,但較少出現食慾不佳、胃痛、嘔呃、消瘦、口乾舌燥...等等脾陰虛的症狀。心脾血虛證與脾陰虛證脾起因類似,心脾兩虛會出現心臟相關症候,例如:心悸、心律不整、失眠、健忘...等等。而脾陰虛證主要是脾胃症狀:呃逆、嘈雜、胃痛...等等。

造成脾陰虛的5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脾陰虛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紅沒有津液舌上無苔,光滑潔淨舌苔淡薄黃

脈相

細脈數脈

脾陰虛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口乾口渴大便秘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身體消瘦噁心反胃打嗝呃逆胃腸脹氣咽喉乾燥大便溏(稀薄)面色灰暗經常疲勞想睡手心腳心發熱上腹胃脘痛

脾陰虛的相關證型


改善脾陰虛的常用方劑


改善脾陰虛的常用穴道


脾陰虛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脾陽虛的經絡現象,主要見於「脾經異常」的相關經絡型態,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夏季尤為常見,列舉幾種如下:

載入中...

脾陰虛的相關典籍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慎齋遺書·內傷》:「身中倦困,食後惡心,此證全由脾陰不足。脾陰不足則胃陽不升,而肝郁來侮,肝火上行,而胃中之真陽不能生發,則全失所養,而水亦衰弱,三焦皆陰火矣。」
  • 《脈因證治》:「脾虛有陰陽之分,脾陰虛者,脾血消耗,脾火上炎,脾雖虛而仍熱,若服溫補,則火愈盛而陰愈消,必得滋補脾陰,則陽退而無偏勝矣」。
  • 《血證論·男女異同論》:「調治脾胃,須分陰陽。李東垣後,重脾胃者,但知宜補脾陽,而不知滋養脾陰。脾陽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陰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 《血證論·唾血》:「脾能統血,則血自循經而不忘動。令其血走洩胃中,為唾而出,是脾之陰分受病,而失其統血之常也」
  • 《註解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祛》:「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大便難。與脾約丸,通腸潤燥」
  • 《靈樞 · 本神》: 「五臟之藏精者也, 不 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