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 and spleen deficient

心脾兩虛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2-11-19

心脾兩虛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心脾不足心脾血虛心脾氣虛心脾虧損

心脾兩虛證,這是指因為心血耗傷,脾氣受損而出現的心神失養,脾氣虛弱,不能統血的一類症狀的概稱。常常因為思慮過度,飲食不節,或病後失調,慢性出血等所造成。

每天思慮過度的人,由於思慮傷神,不但耗傷心血,又易影響脾胃生化之源,因而氣血兩虛,氣不能上達於心,心神失養陰血暗耗,神不守舍,因此出現心血兩虛。最常見的症狀是心悸及晚上睡覺多夢易醒,睡眠不安、白天容易健忘

綜合主要症狀是:心悸、心律不整、健忘、睡眠障礙、夜間多夢易醒、面色萎黃、食慾不佳、容易疲倦、腹脹、大便溏瀉、氣短、皮下出血、婦女月經不調,月經色淡量多、崩漏、月經少或經閉、舌質淡嫩苔白、脈細弱

由於脾臟統血,因此一些出血性疾病如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女子崩漏都有可能是心脾兩虛所造成,這是因為脾虛弱心不主血,脾不統血所造成。

本證主要影響心臟與脾臟,多表現為氣血兩虛。若以「氣虛」為主者,則多偏於「脾虛」;以「血虛」為主者,則多偏於「心虛」。

病機演化過程中,血虛及陰,可出現「心脾氣陰兩虛」,除心悸、疲勞全身無力之外,還會出現口乾咽痛,午後潮熱,面紅火氣大,手足心熱等症。

若從經絡來理解「心脾兩虛」,反而是簡單易懂的。從下圖可以看出,不論是心經、心包經或是脾經的分支都是通往「心臟」,所以這些經絡異常時,很容易出現心臟相關疾病

脾經虛證久了之後,會逐漸演變成心經心包經虛證
脾經虛證久了之後,會逐漸演變成心經心包經虛證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發現當一個人脾經虛證累積一段時間之後,確實會出現心經+心包經虛證,這是很容易現心悸、心律不整現象的,因此這幾乎可以解釋「心脾兩虛」的成因

心脾兩虛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虛勞」、「驚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暈」、「出血」等多種疾病中。常與「脾氣虛」「心氣虛證」、「心肺氣虛證」、「脾肺氣虛證」相討論。

「脾氣虛證」、「心氣虛證」與心脾兩虛證類似,脾氣虛重在氣虛,而心脾兩虛不僅有脾氣虛之症狀,還具備心氣血不足的症狀(例如:心悸健忘,少寐多夢…等),心氣虛證主要偏向於心血虛的症狀而少有脾胃症狀。

「心肺氣虛證」常因過度疲勞或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所致。臨床以肺氣不足,心血運行不利為特點,症狀是心悸短氣、咳喘少氣、胸悶、自汗乏力、面色皖白、口唇青紫、舌質暗淡、脈細弱。

「脾肺氣虛證」與心脾兩虛證都有「脾氣虛」的表現,例如:疲倦、食慾不佳、腹脹、大便溏。「脾肺氣虛」出現氣喘咳嗽、痰多而稀白,或面浮足腫,畏寒氣怯。心脾兩虛證則以心血不足為主,出現:心悸健忘,少寐多夢…等等症狀。

從經絡理解心脾兩虛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IG%E5%BF%83%E8%84%BE%E5%85%A9%E8%99%9B.jpg

造成心脾兩虛的7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心脾兩虛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

脈相

細脈弱脈

心脾兩虛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面色發黃食慾不振胃腸脹氣大便溏(稀薄)腹瀉呼吸氣短言語無力皮膚瘀血斑疹暈眩經常疲勞想睡睡眠障礙夜間多夢容易健忘癡呆智能低下腦鳴心悸子宮崩漏眼睛乾澀夜間盜汗胸部出汗多血尿大便出血手腳容易出汗月經突然停止月經不調月經前失眠月經稀少男性勃起障礙(陽痿)心律不整大腿內側疼痛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神經衰弱症心肌炎

心脾兩虛的相關證型


改善心脾兩虛的常用方劑


改善心脾兩虛的常用穴道


心脾兩虛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心脾兩虛的經絡型態,可以從鐵三角經絡型態的變化行來理解。當一個人開始思慮過多之後,脾經就會開始虛證,在疲勞、壓力累積的催化之下,很容易出現鐵三角經絡型態。

這種經絡現象持續數個月,甚至數年之後,會逐漸出現以下這種鐵三角經絡型態變化型,很容易出現心悸、心律不整,一旦出現之後非常難以被治癒,同時其他經絡異常,也會出現多數的心脾兩虛症狀(例如:疲勞、記憶、思考、專注力降低,也會容易感到不安... 等等)

鐵三角經絡型態變化型,很容易出現心悸、心律不整
鐵三角經絡型態變化型,很容易出現心悸、心律不整

關於這種經絡型態,與心悸、心律不整的議題,以及改善方法,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點選閱讀)。以下列舉幾種相關經絡型態:

載入中...

心脾兩虛的相關典籍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張景岳:「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
  • 《類證治裁》:「思慮傷脾,脾血受損,經年不寐。」
  • 《三因方》:「脾主意與思,意者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故論云,言心未必是 … 今脾受病 ,則意舍不清,心神不寧,使人健忘,盡心力思量不來者是也」
  • 《丹溪心法‧騖悸怔忡》:「怔仲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有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