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 Wu Tang Syndrome

經方「真武湯證」的組成、症狀及應用時機

- 最後更新:2021-10-24

真武湯證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少陰陽虛水泛

真武湯之組成

真武湯之組成是: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這五味藥,煎煮後去渣滓,以溫熱水服用。真武湯中炮附子為主藥,以其辛熱以壯腎陽,使水有所主,白朮健牌燥濕,使水有所制,這兩位藥同用,更可溫煦經脈以除寒濕。

生薑宣散,佐附子助陽,於主水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滲,佐白朮健脾,於制水中有水之用,芍藥活血脈,利小便,且有斂陰和營之用,可制薑、附剛燥之性,使之溫經散寒而不傷陰。

傷寒論中有提到加減法,是隨證化裁舉例示範。如果咳嗽時,是水寒犯肺,加乾薑、細辛以散水氣,加五味子以斂肺氣,與小青龍湯類似。小便利則不須利水,所以去茯苓。腹瀉嚴重是陰盛陽衰,由於芍藥苦瀉,所以去之加乾薑以溫里。水寒犯胃而嘔吐,可加重生薑。

真武湯證之《傷寒論》原文主要內容與解釋

真武湯的運用時機,主要出自於以下《傷寒論》條文: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在《傷寒論》中,真武湯在「太陽病」及「少陰病」都有被討論。這是因為基於陰陽對應原理,太陽病很容易切入少陰病,所以有機會出現這兩種階段的病。

真武湯證,主要應用於太陽病與少陰病範疇
真武湯證,主要應用於太陽病與少陰病範疇

當治療太陽病時,由於還會發熱,常常會運用發汗之法,如果有一個人原本就陽氣不足,發汗過多之後,損傷少陰陽氣。

由於少陰主水,或是原本就腎陽虛的人,今陽虛不能制水,而導致水氣泛濫成災,上攻則為暈眩、心悸,水氣外竄筋脈而導致身體振顫。

真武湯證之症狀辨別

真武湯的主要症狀是:怕冷、心下悸、嚴重暈眩、身體振顫,或發熱,小便不利,咳嗽氣喘、四肢沉重疼痛或浮腫,舌淡苔白滑潤,脈沉弱或弦等。

這些症狀就是典型的「水氣病」症狀,由於腎陽虛衰,水氣不化,水寒之氣氾濫成災,外攻於表,出現四肢沉重疼痛、怕冷、四肢冰冷。

水氣無所不到、難以捉摸,水氣上逆於犯肺,就出現咳嗽、氣喘。水氣停滯於中焦,犯胃而胃氣上逆則嘔吐,下攻大腸,則腹瀉。停滯於下焦,陽虛不能制水,膀胱氣化不行,因此小便不利。

水停下焦而泛溢全身,所以暈眩,身體顫動。這與脾虛水泛的症狀類似,只是脾虛症狀較輕,脾虛水泛嚴重時也會損傷少陰陽氣,進而轉為本證。

現代中醫運用真武湯之疾病

  1. 肺部、心血管疾病:山西中醫研究所報導,真武湯方對於心腎陽衰,腎水氣凌心型心衰病人,在用洋地黃類藥物效果不顯時,往往可獲效,提示本方似與洋地黃有相互補充之效。諸多學者運用真武湯加減,治療氣喘、水腫、充血性心力衰竭、風濕性心臟瓣膜病併發心力衰竭等病,效果很好,既沒有中毒反應,又沒有禁忌症。
  2. 泌尿系統疾病:現代醫家運用真武湯加減治療慢性腎衰竭、類脂性腎病及慢性腎炎腎病性水腫、急性尿毒症、尿崩症效果顯著。實驗研究發現,真武湯能提高實驗動物的攝食量,增加尿量,降低BUN、Ser在調節電解質和氨基酸代謝平衡方面皆有明顯作用。
  3. 神經系統疾病:不少醫家運用此方治療梅尼爾氏病、內耳性眩暈症、失眠、重證嘔吐不止、不安腿綜合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認為本方有溫腎化氣利水功效,可能具有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調整醒固酮的代謝水平,維持內耳內環境的恆定,並調整其功能。
  4. 其他:有醫家運用此方治療陰黃、失音症、胃腸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手術後傷口不愈、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膿胸及腎炎、前列腺肥大、慢性腸炎。各類水腫、痰飲、驚悸、眩暈、戴陽、白帶、下利、崩露、產後水腫、閉經...等等。

真武湯的適用範圍非常廣,從呼吸系統到消化腸胃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心血管系統疾病,無論內、外、婦、兒各種疾病皆可治療。只要符合「心腎陽虛」、「水氣泛濫」的病機,用之皆有良效。

現代實驗室對真武湯之研究

  1. 強心和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作用:本方主藥附子具有的強心作用,其強心成分有去甲烏藥鹼、棍掌鹼等。乾薑對心臟也有直接興奮作用。茯苓中的乙醇提取物能增強離體蛙心心肌收縮力,並能加快心率。赤芍也含增強心肌收縮力成分。臨床用本方治心衰有效,表明本方確能改善心肌功能。
  2. 利尿作用:實驗發現附子、白朮、茯苓均有利尿作用,附子的利尿與強心、擴張血管作用有關。茯苓利尿作用原理尚不明。白朮利尿作用顯著而持久,並能促進電解質,特別是鈉的排泄。
  3. 其它作用:腎陽虛患者多有垂體-腎上腺軸、垂體-性腺軸等功能低下,附子能顯著降低大鼠腎上腺中維生素C的含量,並能使外周血嗜酸性白細胞大為減少,增加尿中17酮類固醇的排出量,表明能興奮腎上腺皮質功能。茯苓能抑制實驗性胃潰瘍的形成,並能降低胃液及其所含游離酸的分泌,還能直接鬆弛腸管。生薑對胃粘膜細胞有保護作用,還能利膽,故本方治療胃潰瘍等多種胃腸道疾患有效。

造成真武湯證的2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真武湯證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

脈相

細脈沉脈

真武湯證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咳嗽氣喘睡眠障礙嘔吐子宮崩漏白帶怕冷暈眩經常疲勞想睡心悸排尿困難身體沉重下肢水腫腹瀉腹痛偏頭痛類風濕性關節炎梅尼爾氏病

真武湯證的相關證型


改善真武湯證的常用方劑


改善真武湯證的常用穴道


真武湯證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一些會員在過去十幾年間持續觀察,進入秋冬之後容易出現暈眩,在服用真武湯之後得以改善。因此真武湯證的經絡型態,常見於秋冬季節常見的經絡型態,加上腎經虛證。

春夏季節常見的鐵三角經絡型態的其中一種變化型,在進入秋冬時亦有可能出現真武湯證。

載入中...

真武湯證的相關典籍


本文參考之現代書籍

  • 熊曼琪主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人民衛生出版社
  •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傷寒論原文

  • 《醫宗金鑒》:大汗出,仍熱不解者,陽亡於外也;心下悸築築然動,陽虛不能內守也;頭眩者,頭暈眼黑,陽微氣不能升也;身眠動者,蠕蠕然眠動,陽虛液凅,失養於經也。振,聳動也。振振欲僻地者,聳動不巳,不能興起,欲墮於地,陽虛氣力不能支
  • 《傷寒貫珠集/少陰篇》尤在涇:少陰中寒,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氣遞深,而臟受其病矣。臟寒故腹痛,寒勝而陽不行,故小便不利。於是水寒相搏,浸淫內外,為四肢沉重疼痛,為自下利,皆水氣乘寒氣而動之故也。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水寒之氣或聚或散或上。
  • 《傷寒論條辨/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方有執:腹痛,小便不利,陰寒內甚,濕勝而水不行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濕內滲又復外薄也。自下利者,濕既甚而水不行,則與谷不分清,故口此為有水氣也。或為諸證,大約水性泛濫,無所不之之故也。
  • 《尚論篇/少陰經前篇》喻嘉言:太陽篇中,厥逆、筋惕肉眠而亡陽者,用真武湯之法,已表明之矣。茲少陰之水濕上逆,仍用真武一法以鎮攝之,可見太陽膀胱與少陰腎,一臟一腑,同居北方寒水之位。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辨少陰病脈證並治》:今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下利,陰寒深矣,設小便利,是純寒而無水,乃附子湯證也,今小便不利,或咳或嘔,此為陰寒兼有水氣之證。故水寒之氣,外攻於表,則四肢沉重疼痛;內盛於里,則腹痛自利也;水氣停於上焦胸肺,則咳喘而不能卧;停於中焦胃府,則嘔而或下利;停於下焦膀胱,則小便不利而或少腹滿。種種諸證,總不外乎陰寒之水,而不用五苓者,非表熱之飲也;不用小青龍者,以非表寒之飲也。故惟主以真武湯,溫寒以制水也。
  • 《傷寒論譯釋/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陳亦人:水寒之氣外攻於表,則為四肢沉重疼痛;內漬於腸,則為腹痛下利,上逆犯肺,則為咳嗽,停滯於中,胃氣上逆,則為嘔吐;停滯下焦,膀胱氣化不行,則為小便不利。總之,這些癥狀的產生,都是因為腎陽衰微,水氣不化,與陰寒之氣互相搏結而成,所以治療上須用真武湯溫陽祛寒以散水氣。本條證候與《太陽篇〉82條的太陽病,汗出過多,致心下悸、頭眩、身眠動、振振欲僻地等證候,雖然有所不同,但其病理機轉,則同是陽虛水氣為患,故都用真武湯主治。
  • 《傷寒論講解/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劉渡舟:少陰病,延至四五日,證見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是因為陽氣虛衰,不能制水,以致水邪泛濫而為病。脾腎陽衰,水氣浸漬於胃腸,則腹痛、下利,陽虛,水寒之氣停蓄於內,阻礙膀胱氣化,則小便不利。少陰陽衰,下焦焦盛,水氣不能運化,浸淫肢体,四肢沉重疼痛。……由於水邪游溢不定,可隨氣機升降而到處為患,故可見眾多或證。若水邪上凌心肺則見心悸而咳;上逆於胃,則氣逆面嘔;若陽虛腎關不固,不能制水,則可見小便利,即小便清長。以上諸多或然證,均為腎陽靠衰,不能制水,水邪犯濫而致,故曰“此為有水氣"。冶療用真武湯,溫陽散寒,化氣行水。
  • 《傷寒心悟/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程昭寰: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眶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系因太陽病汗出後,因陽虛動水致變。病從太陽而入少陰,腎陽虛衰,制水無權。本條則論少陰病陽虛水寒相搏所致陽虛水泛之證0兩條合看,病機特點基本一致。但側重點卻不同,前者水泛於上於外,本條水泛於下於電。前者以太陽膀胱水腑為病變重心,本條以少陰腎水之臟為病變中心。可見水腑與水臟的表里關係。也說明陽虛氣水為病的廣泛性。
  • 《傷寒論章旬/辨太陽病證篇下》陳恭溥:太陽病發汗(似宜發之),汗出不解(知非過汗,則為誤汗),其人仍發熱(本退熱而仍熱,則為虛熱),心下悸(內動少陰水臟,水氣凌心),頭眩(精虛),身眠動(筋脈無所養),振振欲僻地者(生陽氣虛,身無所主),真武湯主之。
  • 《傷寒論辨證廣註/寒脈證》汪芩友:真武湯,專治少陰里寒停水,君主之藥當是附子一味,為其能走腎溫經而散寒也。水來侮土,則腹痛下利,故用芩、朮、芍藥以滲停水,止腹痛;四肢沉重是濕,疼痛是寒,此略帶表邪,故用生薑以散寒邪;或疑芍藥酸寒,當減之,極是。然上證是里氣虛寒,方中既有薑附之辛,不妨用芍藥之酸,以少斂中氣。若咳者,水寒射肺,肺葉張舉,既加細辛、乾薑以散水寒,不妨加五味子以斂肺,但五味子酸味太厚,不須半升之多也;小便利者,不得雲無伏水,乃下焦虛寒,不能約束水液,其色必自,去獲芩者,恐其泄腎氣也;若下利者,里寒甚,故去芍藥加乾薑;嘔者,水寒之氣,上壅於胸中也,加生薑足前成半斤,以生薑為嘔家聖藥,若去附子,恐不成真武湯矣。
  • 《傷寒繚論/少陰上篇》張路玉:真武湯方本治少陰病水飲內結,所以首推朮、附,兼獲芩、生薑,運脾滲濕為要務,此人易所明也。至用芍藥之微旨,非聖人不能。蓋此證雖曰少陰本病,而實緣水飲內結,所以腹痛自利,四肢疼重,而小便反不利也,若極虛極寒,則小便必清臼無禁矣,安有反不利之理哉!則知其人不但真陽不足,真陰亦已素虧,若不用芍藥顧護其陰,豈能勝附子之雄烈乎?即如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皆芍藥與附子並用,其溫經護榮之法,與保陰回陽不殊,後世用藥,能獲仲景心法者,兒人哉!
  • 《傷寒經註/少陰溫散》程扶生:張氏曰,白通、通脈、真武,皆為少陰下利而設。白通、四逆,附子皆生用、惟真武一證熟用者,凡附子生用則溫經散寒,炮熟則益陽去濕,白通諸湯以下利為重,真武湯以寒濕為先,故用藥有輕重之殊。又乾薑以佐生附為用,生薑少資熟附之散也。
  • 《絳雪園古方選註/溫劑》王晉三:朮、芩、芍、薑,脾胃藥也。太陽、少陰,水臟也。用崇土法鎮攝兩經水邪,從氣化而出,故名真武。茯苓淡以勝白朮之苦,則苦從淡化,便能入腎勝濕;生薑辛以勝白芍之酸,則酸從辛化,便能入膀胱以攝陽。然命名雖因崇土,其出化之機,畢竟重在坎中無陽,假使腎關不利,不由膀胱氣化,焉能出諸小便,故從上不寧之水,全賴附子直走下焦以啟其陽,則少陰水邪必從陽部註於經而出矣。非但里鎮少陰水泛,並可外御太陽亡陽。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小青龍湯治表不解有水氣,中外皆寒實之病也;真武湯治表已解有水氣中外皆虛寒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湯者,賴以鎮水之義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者,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為之主,故水無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證也。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而水有所主矣;白朮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薑之辛散,佐附子之補陽,溫中有散水之意;獲芩之淡滲,佐白朮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藥之酸斂,加於制水、主水藥中,一以瀉水,使子盜母虛,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斂陽,使歸根於陰,更無飛越之虞。孰謂寒陰之品,無益於陽乎?而昧者不知承製之理,論中誤服青龍發汗亡陽,用此湯者,亦此義也。然下利減芍藥者,以其陽不外散也;加乾薑者,以其溫中勝寒也;水寒傷肺則咳,加細辛、乾薑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獲芩,以其雖寒而水不能停也;嘔者,去附子倍生薑,以其病非下焦,水停於胃也,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須溫胃以散水,佐生薑者,功能止嘔也。
  • 《王旭高醫書六種/退思集類方歌註/四逆湯類》王旭高:腎之真陽盛,則水皆內附,而與腎氣同其鰲藏。惟腎之陽虛不能制水,則水得泛濫而為病。苓、朮、芍、薑,皆脾胃藥,崇土以鎮伏腎水,附子以輓回陽氣。方名“真武",蓋取固腎為義。......真武主治,在於崇土扶陽,以泄水邪,故不但里鎮少陰水泛,兼可外御太陽亡陽。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