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虛勞五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脈浮大,手足煩者,陽氣內虛而外盛也。春夏陽氣浮升,內愈寒而外愈熱,故劇。秋冬陽氣沉降,外熱輕而內寒減,故瘥。緣中氣虛敗,不能交濟水火,火炎而上熱,水凘而下寒。腎者,蟄閉封藏之官也,水冷不能蟄藏陽氣,則陰寒精自出,水寒不能生髮肝木,則酸削不能行也。

白話文:

脈象浮大,手足發熱的人,是陽氣在體內虛弱而向外發散的表現。

在春夏季節,陽氣向上升騰,內部卻變得更寒,而外部則更熱,所以病情會加重。秋冬季節,陽氣向下沉降,外部的熱力減輕,內部的寒氣減弱,所以病情會好轉。

這是因為中氣虛弱,不能調節水火,導致火熱上炎,水液下降,造成下寒。

腎臟是封藏陽氣之處,如果水性寒冷,無法封藏陽氣,就會導致陰寒精氣外泄。同時,水寒也無法滋養肝木,導致肝氣酸削,運作失常。

2. 虛勞六

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脈浮者,陽虛而不斂也,弱者,氣衰而不振也,澀者,血寒而不流也。此其肝腎陽虧,精氣清冷,不能生子也。

冬水蟄藏,地下溫暖,春時木氣發泄,則陽升而物生。人之所以生子者,腎肝之陽旺也,若水寒木枯,生意不旺,不能生子也。

白話文:

冬天是水藏起來的時候,地下很溫暖,春天是樹木冒芽發生的時候,陽氣上升萬物生長。人能生孩子的道理,是因為腎和肝的陽氣旺盛,如果水冰冷、樹木枯萎,生命力不旺盛,就不能生孩子。

3. 虛勞七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

脈虛弱細微者,里陰盛而表陽虛,寐時衛氣不交,陰分外泄而不斂,故喜盜汗。

4. 虛勞八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挾背行,若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

病脈大者,陽不歸根而外盛也。痹挾背行者,足太陽之經,行身之背,太陽不降,則經氣痹著,挾背而行也。腸鳴者,水寒而木鬱,乙木陷於寒水之中,鬱勃激宕,故雷鳴而氣轉也。馬刀挾癭者,瘰癧之瘡,足少陽之病也。足少陽之經,循頸側而入缺盆,隨足陽明而下降,水寒土濕,胃逆不降,則膽脈上壅,瘀結而生瘰癧。

白話文:

脈象很強大: 陽氣沒有歸根而旺盛在體外。

半身不遂,拘急疼痛,不能動彈: 足太陽經循行人體背部,太陽經氣不下降,就會導致經氣痺阻,造成半身不遂。

腸鳴: 水寒而肝木鬱滯,肝木陷於寒水之中,鬱悶激越,所以會出現腸鳴,氣體在腸道中轉動。

馬刀(一種劍)挾癭: 淋巴結炎、瘰癧,是足少陽膽經的疾病。足少陽經循行頸部兩側,進入缺盆穴,接著順著足陽明胃經下降,如果水寒土濕,胃氣逆而不降,就會導致膽脈上逆,瘀結而產生淋巴結炎、瘰癧。

《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經,是動則病口苦,心脅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靈樞·癰疽》: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此皆勞傷水土,不能滋培木氣故也。

白話文:

《靈樞經脈篇》: 膽經(少陽經)在活動時出現的病變:

  • 口苦
  • 心口疼痛
  • 肩胛內側(缺盆)腫脹疼痛
  • 腋下腫脹
  • 脖子兩側長「馬刀挾癭」腫瘤

《靈樞癰疽篇》:

  • 馬刀挾癭的類型:腫塊堅硬而不潰爛
  • 這些病變都是由於過度勞累,水土失調,導致無法滋養肝木之氣所致。

5. 虛勞九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冷,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脈沉小而遲,是名脫氣,脫氣者,陰中之陽陷而不升也。其人疾行則喘喝而仰息,喘喝者,陽中之陽逆而不降也,氣不歸根,故動則發喘。其手足逆冷,以四肢秉氣於脾胃,脾胃陽虛,四肢失秉,故寒冷不溫。陽受氣於四末(《素問》語),手足者,陽盛之處,溫則為順,不溫而寒,是謂逆也。

白話文:

脈搏沉細而緩慢,稱為脫氣。脫氣是陰中的陽氣下陷而不升的緣故。這樣的人快走就會喘氣和嘆氣,喘氣和嘆氣是陽中的陽氣上逆而不下的緣故。氣不能歸於根源,所以一動就會喘氣。手腳冰冷,是因為四肢靠脾胃滋養元氣,脾胃陽氣虛弱,四肢失去滋養,所以寒冷而不能溫暖。陽氣從四肢末端吸收氣血(出自《素問》),手腳是陽氣旺盛的地方,溫暖纔是正常的,不溫暖而發寒,這叫逆。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陽衰濕旺,升降反作,清氣陷而濁氣逆,是以腹滿。脾陽升動,則水穀消磨,清陽下陷,磨化失職,是生飧泄,故甚則大便溏泄,食不消化也。

白話文:

脾臟負責升清氣,胃臟負責降濁氣,如果陽氣衰弱,濕氣旺盛,升降功能就會逆轉,清氣下沉,濁氣上升,導致腹脹。脾陽不足,水穀無法正常消化,清陽下陷,磨化功能失調,會產生飧泄,嚴重時大便會溏泄,無法消化食物。

6. 虛勞十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白話文:

失精之家,風木鬱陷,則少腹弦急。溫氣虛敗,則陰頭寒涼。相火升泄,則目眩發落。緣水寒不能生木,木氣遏陷,橫塞於少腹,故弦硬而緊急。肝主筋,前陰者,宗筋之聚,腎肝之陽虛,故陰頭寒冷。水木下寒而不升,則火金上熱而不降,相火升騰,離根而虛飄,故目眩而發落。

其脈極虛芤遲澀,此為清穀亡血失精之診。凡脈得諸芤動微緊,皆陰中無陽,男子則失精,女子則夢交。蓋乙木生於腎水,溫則升而寒則陷,腎主蟄藏,肝主疏泄,水寒木陷,鬱而生風,肝行其疏泄,腎失其蟄藏,故精滑而遺失也。此其中,全緣土虛。以水木為陰,隨己土而上升,則下焦不寒,火金為陽,隨戊土而下降,則上焦不熱,上清則無嗽喘吐衄之證,下溫則無清穀遺精之疾,是謂平人。脾升胃降之機,是為中氣。

他的脈象極其虛弱、遲緩、澀滯,這是清穀亡血、失精的徵兆。凡是脈搏呈現虛浮、動而微緊的,都是體內陰盛陽虛,男性會導致失精,女性會出現夢交。

這是因為屬木的肝臟生髮於屬水的腎臟,溫暖時肝氣會升,寒冷時肝氣會沉降。腎臟主管閉藏,肝臟主管疏泄。當腎水寒涼,肝木就會沉降,鬱結生風。肝臟疏泄功能受阻,腎臟的閉藏功能也受損,因此精液滑溜而流失。

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脾土虛弱。水木屬陰,需要依靠土來扶助而上升,這樣下焦就不會寒涼;火金屬陽,需要依靠土來制約而下降,這樣上焦就不會燥熱。上焦清涼,就不會有咳嗽、喘息、嘔吐、鼻出血等症狀;下焦溫暖,就不會有清穀、遺精等疾病。這種狀態就是健康人的表現。脾升胃降的運化功能,稱為中氣。

中氣者,升降陰陽之樞,交濟水火之媒,奼女嬰兒之配合,權在於此,道家謂之黃婆,義至精也。其位居坎離之中,戊己之界,此即生身之祖氣,胎元之元神,陰陽之門,天地之根也(《老子》: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指此)。桂枝龍骨牡蠣湯,桂枝、芍藥,達木鬱而清風燥,薑、甘、大棗,和中氣而補脾精,龍骨、牡蠣,斂神氣而澀精血也。

白話文:

中氣,是調節陰陽升降的樞紐,溝通水火交融的媒介,就像男女交合一樣,權力在此,道家稱之為黃婆,這個比喻非常貼切。中氣的位置在坎離之間,戊己的界限處,這是生命的祖先之氣,胎中的原始精神,陰陽的門戶,天地萬物的根源。(《老子》中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指的是這個)桂枝龍骨牡蠣湯中的桂枝、芍藥,可以疏散鬱結的氣血,使風氣通暢,生薑、甘草、大棗,可以調和中氣,補益脾臟的精氣,龍骨、牡蠣,可以斂聚神氣,收澀精血。

桂枝龍骨牡蠣湯,三十三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龍骨(三兩),牡蠣(三兩)

白話文:

桂枝(300克)、芍藥(300克)、甘草(200克)、大棗(12顆)、生薑(300克)、龍骨(300克)、牡蠣(300克)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7. 虛勞十一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白話文:

體虛虧損,腹中悶急、心悸、鼻出血、腹部疼痛、夢遺失精、四肢痠痛、手腳發熱、口乾舌燥的症狀,可以使用小建中湯來治療。

裡急者,乙木鬱陷,迫急而不和也。木性喜達,鬱而欲發,生氣不遂,衝突擊撞,是以腹痛。肝主筋,諸筋皆聚於節,生氣失政,筋節不暢,故四肢痠疼。膽氣上逆,胸肋壅塞,肝脈上行,升路郁阻,風木振搖,故心下悸動。子半陽生,木氣萌櫱,而生意郁陷,不能上達,則欲動而夢交接,益以風木疏泄,是以精遺。風燥亡津,肺府枯槁,故咽乾口燥。

白話文:

腹痛:肝氣鬱結,阻滯阻塞,不能順暢運行。肝屬木,有伸展的特性,受阻後會急於發散,生氣無法宣洩,就會衝撞碰撞,引起腹痛。

四肢痠痛:肝經主筋,筋脈都匯集在關節處。生氣失調,筋節不通暢,所以四肢會痠痛。

心悸:膽氣上逆,胸肋部位堵塞,肝經脈絡向上運行受阻,風木搖動,所以心下悸動。

夢遺:半夜陽氣生發,肝氣萌發,但生氣鬱結受阻,無法上升,就會有夢中交合的慾望,再加上風木宣泄,所以出現遺精。

咽乾口燥:風燥傷津,肺府乾枯,所以咽喉乾燥,口渴。

風木善泄,肺金失斂,故血衄鼻竅。手之三陽,足之三陰,陷而不升,故手足煩熱(手之三陽不升,則陽中之陽陷於陰中,足之三陰不升,則陰中之陽陷於陰中,故手足煩熱)。此以中氣虛敗,風木下陷而相火上逆也。小建中湯,膠飴、甘、棗,補脾精而緩裡急,薑、桂、芍藥,達木鬱而清風火也。

白話文:

肺部虛弱,失於收斂,因此導致鼻出血。手部的三條陽經和足部的三條陰經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手足感到燥熱(手部的三條陽經不通暢,導致陽中的陽氣陷落在陰中;足部的三條陰經不通暢,導致陰中的陽氣陷落在陰中,因此手足燥熱)。這是因為中氣虛弱,風氣下陷,虛火上炎所致。

小建中湯中的膠飴、甘草、大棗可以補益脾氣,緩解腹中緊迫感;薑、桂、芍藥可以疏通氣滯,清泄虛火。

小建中湯,三十四(方見《傷寒·少陽》)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膠飴(一升)

白話文:

桂枝(90克),芍藥(180克),甘草(90克,炒過的),紅棗(12顆),生薑(90克),阿膠糖漿(250毫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此湯,以甜故也。

白話文:

取六味藥材,加水七升,煎熬取三升,去除渣滓,加入膠飴,再用文火加熱溶解,溫熱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嘔吐的人不可服用此湯,因為它偏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