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7)

1. 嘈雜方論

丹溪云: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薑汁炒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嘈雜,此乃食鬱有熱,炒山梔、姜炒黃連不可無。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撫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嘈雜,若濕痰、氣鬱、不喜食,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子。

白話文:

丹溪(元代醫學家)說:嘈雜(一種呼吸道症狀)是痰因火動引起的,治療痰是首要的。可以用薑汁炒黃連加入痰藥中,用炒山梔、黃芩為君藥,南星、半夏、陳皮為佐藥,如果熱證明顯可以加青黛。嘈雜,這是由於食鬱化熱引起的,炒山梔、姜炒黃連是不可缺少的。肥人嘈雜,在二陳湯中加入少量撫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嘈雜,如果是濕痰、氣鬱、不喜歡吃東西,可以在三補丸中加入蒼朮、倍香附子。

醫按:蔣氏子條云:心嘈索食,白朮、黃連、陳皮作丸,白湯下七八十丸,數服而止。又云:眩暈嘈雜是火動其痰,二陳湯加梔子、芩、連之類。戴云:此則俗謂之心嘈也。

白話文:

醫生按語:蔣氏的醫書中有一款藥方是專門治療心嘈胃脹的:白術、黃連、陳皮各取適量,研磨成粉末後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用白開水送服,服用幾次後症狀就會消失。另一款藥方是專門治療眩暈耳鳴的:取二陳湯,加入梔子、黃芩、黃連等藥材。戴醫生也提到,心嘈是老百姓常說的一種疾病。

二陳湯(方見痰類)

三補丸(方見補損門)

白話文:

二陳湯(在痰類中記載方劑)

三補丸(在補損類中記載方劑)

2. 吞酸方論

《內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云:少陽之勝嘔酸。《原病式》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勝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是以肝熱則口酸也。或言為寒者,但謂傷生冷硬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白話文:

《內經》說:所有的嘔吐酸水,都屬於熱症。又說:少陽之氣盛就會嘔吐酸水。《原病式》說:酸味,是肝木的味道。由於火氣勝過並抑制金氣,而金氣不能平伏肝木,所以肝木就會過度旺盛,因此產生酸味。比如飲食中含有熱氣,就容易產生酸味。所以肝熱就會口酸。有人說這是因為受涼,但這種情況只是指因吞食生冷、堅硬食物而喜歡打嗝、喜愛吃醋和吞酸。因此,民間醫生只注重溫和脾胃,卻不知道人因受涼而生病,實際上是屬於熱症。

蓋傷寒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而為熱,故傷寒熱在表,以麻黃湯熱藥發表,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也。凡內傷冷物者,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或寒熱相搏而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亦有內傷冷物反病熱,得汗泄身涼而愈也。或微而吐,為中酸,俗謂醋心,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

白話文:

如果傷寒侵襲皮毛,那麼皮膚的腠理就會緊閉,陽氣鬱積於是發熱,所以傷寒發熱在表症,要用麻黃湯這類溫熱藥物來發汗,使腠理疏通,汗水排出,熱氣散退而痊癒。凡是內部受到寒冷之物損傷的人,有的會直接導致陰盛陽衰而出現寒症,有的會因寒熱交搏導致腸胃陽氣鬱積而發熱,也有的人會因內部受寒反而發熱,出汗後身體變涼而痊癒。有的人會出現輕微的嘔吐,這是因為中酸(胃酸過多),俗稱「醋心」,治療方法應使用溫熱藥物來緩解,這也類似於解表的意思。

若久喜酸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謂能令氣鬱不通暢也。宜食糲食菜蔬,能令氣通利也。

白話文:

如果長期喜好吃酸味而且無法停止,就不宜溫補,應該用涼藥來瀉下熱氣,之後再用涼藥來調治,熱結散去後,氣就會和順。所以中酸時不宜吃黏滑油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讓氣鬱不通暢。應該吃粗糙的米飯和蔬菜,這些食物有助於暢通脾胃之氣。

丹溪云:或曰吐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言為寒,何也?予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鬱積之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

白話文:

丹溪說:有人說吐酸是熱,出自《素問》,東垣又說吐酸是寒,為什麼? 我認為:吐酸和吞酸不一樣,吐酸是指吐出酸水像醋一樣。平時津液隨著上升之氣鬱結而成。鬱結的時間久了,濕氣中產生熱量,所以從火中化出,於是變成酸味,這不是熱又是什麼呢?如果鬱結的時日久了,無法自行湧出,就潛伏在肺胃之間,往上咳不出來,往下吞不下去。肌表受到風寒,那麼內熱更加鬱結,而酸味刺入心臟,肌表溫暖,腠理疏鬆,或服用香熱湯丸,津液得以運行,也可以暫時解除,這不是寒又是什麼呢?《素問》說吐酸是熱,是指其根本原因,東垣說吐酸是寒,是指其末梢原因。

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濕熱鬱結之法,為未合經意。予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炒,隨時令選其佐使,蒼朮茯苓為輔各佐,湯浸炊餅為小丸吞之,仍告以糲食蔬菜自養,則病易安。

白話文:

但東垣不說外感風寒,而提出收氣的學說,想要瀉肺金的實熱,又說寒藥不能治療酸證,而使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都加入了丁香,而且沒有治療濕熱鬱結的方法,與經意不符。我曾經治療吞酸,使用黃連、茱萸炒,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佐使藥,蒼朮、茯苓作為輔助藥,將湯浸泡在炊餅中做成小丸吞服,同時告訴患者要以米飯和蔬菜作為日常飲食,這樣疾病就容易安穩。

藿香安胃散(方見脾胃門。)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白話文:

藿香安胃散(上方載於脾胃篇)

加減二陳湯,治療因痰飲而導致嘔吐、頭暈、心悸,或因食用生冷食物而致脾胃不和所致的疾病。

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

白話文:

  • 丁香(一兩):丁香是一種草本植物,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炎的作用。

  • 半夏(五兩):半夏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祛痰、止咳和止瀉的作用。

  • 陳皮(五兩):陳皮是柑橘類植物的果皮,具有健脾、理氣和化痰的作用。

  • 茯苓(三兩):茯苓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利尿、健脾和安神的作用。

  • 甘草(一兩半):甘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熱、解毒和止咳的作用。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入生薑三片,煎服。

曲術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蒼朮(泔浸,炒,一兩半),陳皮(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煮神麯為丸。每七十丸,薑湯下。

黃連清化丸

白話文:

**曲術丸:**治療中脘停滯的食物和積水,導致心酸刺痛,或吐清口水。

藥材:

  • 神曲(炒過,三兩)
  • 蒼朮(用泔水浸泡過,炒過,一兩半)
  • 陳皮(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生薑汁煮神曲,製成丸劑。每丸約七錢,用薑湯送服。

黃連(一兩),吳茱萸(浸炒,一錢),桃仁(二十四個,研),陳皮(半兩),半夏(一兩半)

白話文:

黃連(6克),吳茱萸(浸泡後炒熟,1.5克),桃仁(24個,研磨成粉),陳皮(3克),半夏(9克)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百丸,薑湯下。

丹溪經驗方

茱萸(一兩,去枝梗,煮少時頃,半日曬乾),陳皮,蒼朮(米泔浸),黃連(陳壁土炒,去土,秤),黃芩(如上土炒),桔梗,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時時津液下,食後服。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用酒麴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百丸,用薑湯送服。

丹溪經驗方:

茱萸(一兩,去除枝梗,煮一小段時間,晾曬半日)陳皮,蒼朮(用米泔水浸泡)黃連(用陳壁土炒,去除泥土,稱重)黃芩(同上炒法處理)桔梗,茯苓(各一兩)

研磨成細末,用酒麴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三十丸,不時用津液送服,於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