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血營氣衛論

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氣與血也。蓋氣取諸陽,血取諸陰。人生之初,具此陰陽,則亦具此血氣,血氣者,其人身之根本乎。血何以為營?營行脈中,滋營之義也。氣何以為衛?衛行脈外,護衛之意也。然則營與衛豈獨無所自來哉?曰:人受穀氣於胃,胃為水穀之海,灌溉經絡,長養百骸,而五臟六腑皆取其氣。故清者為營,濁者為衛。

白話文:

人類生存賴以維持生命的是氣血。氣取自大自然陽氣,血取自人體陰氣。人出生時,同時具備陰陽和血氣,血氣是人體的根本。血的功用是什麼?血在脈中運行,濡養身體組織的意義。氣的功用是什麼?氣在脈外運行,保護人體的意義。那麼血氣難道沒有來源嗎?人體通過胃吸收食物,胃是水穀聚積的場所,灌溉經絡,滋養四肢百骸,五臟六腑都依靠胃中的食物來獲取能量。所以清的物質形成血,濁的物質形成氣。

營衛二氣周流不息,一日一夜脈行五十度,平旦以來復會於肺口。所謂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則是二氣者,常相隨而不相離也。夫惟血營氣衛常相流通,則於人何病之有?一窒礙焉,百病由此而生矣。故氣之作恙,發而為寒熱,恚、怒、喜、憂、愁;聚而為積痞,疝、瘕、症、痃、癖。

白話文:

營氣和衛氣在體內不斷循環,一天一夜在脈絡中運行五十次,天亮後再次回到肺部。人們常說的陰陽相互貫通,就像圓環沒有終點,營氣和衛氣就是這樣,它們總是相互依存,從不分離。

只要血液、營氣、衛氣三者正常運行,人就不會有任何疾病。一旦三者之中有一個出現停滯,就會產生各種疾病。所以,氣的變化會引起寒熱、恚怒喜憂愁等症狀;氣的聚集會導致積食、疝氣、腫塊、麻痺、癖病等疾病。

上為頭旋,中為五膈,下為臍間動氣,或喘促,或咳噫。聚則中滿,逆則足寒。凡此者,氣使之然也。血之為患,其妄行則吐衄,其衰涸則虛勞。蓄之在上,其人忘;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則筋不營而攣急,挾熱則毒內淤而發黃。在小便者,為淋痛;在大便者,為腸風。其於婦人,月事進退,漏下崩中,病猶不一。

白話文:

頭頂是頭旋,中間是五膈,下部是臍間動氣,表現為喘促、咳嗽、噫氣。內氣聚集則產生中滿,內氣逆行則足部怕冷。凡是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內氣的運作所導致的。血液的病變,妄行表現為吐血、衄血,衰竭表現為虛勞。血液蓄積在上部,則精神萎靡,蓄積在下部,則精神狂躁。遇到寒冷,則筋脈運行不暢,筋脈急迫;遇到熱邪,則毒熱內伏,出現黃疸。小便有病,表現為淋痛;大便有病,表現為腸風。在婦女中,經期提前或推遲,並出現漏下、崩中,症狀不一而足。

凡此者,血使之然也。夫血譬則水也,氣譬則風也,風行水上有血氣之象焉,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於血,調其氣猶可以導達病源。於氣,區區調血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調氣為上,調血次之,是亦先陽後陰之意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血在起作用。血就像水一樣,氣就像風一樣,風行於水上有血氣的現象。氣是血的首領,氣運行則血運行,氣停止則血停止,氣溫暖則血流暢,氣寒冷則血凝結,氣有一息不運轉,則血有一息不流通。疾病出於血,調節氣仍然可以導達病根。對於氣,僅僅調節血又有什麼用呢?所以人體的調節氣為上,調節血次之,這也是先陽後陰的意思。

若夫血有敗淤滯泥乎諸經,則氣之道路未免有所壅遏,又當審所先而決去之。經所謂先去其血,而後調之,又不可不通其變矣。然而調氣之劑,以之調血而兩得,調血之劑,以之調氣而乖張。如木香,如官桂,如細辛,如厚朴,以至烏藥香附莪朮三稜之類,治氣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當歸、地黃輩論之,施之血證無以逾此。

白話文:

如果血液敗壞、淤滯、堵塞在各經脈中,那麼氣血流通的道路難免會受到阻礙。這時就應該審慎地判斷出應該先處理哪個部位,然後再決定方法來去除淤血。就像醫經中所說的,先去除血液中的淤滯,然後再調理經氣,但也不可不知道其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

然而,調理氣血的藥物,用來調理血液,可以同時達到效果;而調理血液的藥物,用來調理氣血,則會適得其反。例如木香、官桂、細辛、厚朴,以及烏藥、香附、莪朮、三稜等類藥物,可以治療氣證,也可以治療血證。若以當歸、地黃等藥物來論,用於治療血證,沒有比它們更好的了。

然其性纏滯,每於胃氣有虧焉。胃氣既虧,則五臟六腑之氣亦餒矣。善用藥者,其間劑量而佐助之。(大凡治病,當識本末。假如嘔吐痰涎,胃虛不食,以致發熱,若與涼劑退熱,則胃氣愈虛,熱愈不退。惟先以助胃止吐為本,其熱自退。縱熱不退,但得胃氣已正,亦可旋與解熱之劑。

白話文:

腸胃虛弱體虛的人,大多是因為脾胃機能不足的關係。脾胃機能不足,就會導致五臟六腑的氣也不足。擅長使用藥物的人,會在藥中添加劑量來幫助脾胃。

(總之,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先分清本末。例如,嘔吐痰涎、胃虛不食,導致發熱,如果用涼劑來退熱,胃氣會更加虛弱,熱度也不會消退。應該先用藥物幫助脾胃止吐,熱度自然就會消退。即使熱度沒有消退,只要脾胃機能調整正常,也可以再使用解熱的藥物。)

又有傷寒發大熱,屢經寒涼疏轉,其熱仍前,但用和調胃氣,自然無事。)雖然,心為血之主,肝為血之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臟,誠哉是言也!學者苟知血之出於心,而不知血之納於肝;知氣之出於肺,而不知氣之納於腎。用藥模稜,往往南轅而北轍矣。假如血痢作恙,以五苓、門冬等劑行其心,以巴豆大黃等劑逐其積,而其痛獨存者,血之所藏無以養也,必佐以川芎芎歸湯輩,則其痛止。

白話文:

還有一種是患傷寒病發高燒,經過多次用寒涼藥治療後,高燒仍然未退,這時只要用中和、調和胃氣的藥,不留餘力地治療,自然會痊癒。儘管說心是血的主宰,肝是血的臟器,肺是氣的主宰,腎是氣的臟器,這些話確實是深刻的道理。學習中醫的人如果只知道血出於心,卻不知道血藏於肝;只知道氣出於肺,卻不知道氣藏於腎。用藥就會猶豫不決,常常會南轅北轍。好比痢疾發作,用五苓散、麥門冬等藥方治療,只是治其心,用巴豆、大黃等藥方驅逐體內積結的燥熱,只是治其積,而病人的疼痛卻依然存在,這是因為血的藏所沒有得到滋養的緣故。必須加用川芎或芎歸湯之類的藥物,病人的疼痛才會停止。

假如喘嗽氣鳴,以薑、橘、枳、梗、蘇、桂調其氣,以南星、半夏、細辛豁其痰,而終不下降者,氣之所藏無以收也,必佐以補骨脂安腎丸輩,則其氣歸元。病有標本,治有後先,綱舉而目斯張矣。噫!此傳心吃緊之法也。耳目所接,敢不本衛生之家共之。(經云:腎間動氣,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生氣之源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喘息、咳嗽、氣鳴的症狀,可以用生薑、橘子、枳實、梗米、蘇葉、桂皮等藥物來調和氣機。同時,也可以使用南星、半夏、細辛等藥物來化痰。如果這些治療方法仍不能使病情好轉,則可能是由於氣機藏匿無以收斂所致。此時,需要配合使用補骨脂或安腎丸等藥物,才能使氣機歸於丹田。疾病有標本之分,治療也有先後之序。綱領舉起,條目自然張開。這纔是傳授醫術的精髓所在。所見所聞,豈敢不與秉承衛生之家的人共同分享(經典中說:腎間是激發氣機的部位,是五臟六腑的根本,是十二經脈的根源,是呼吸的門戶,是生氣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