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脅肋部

腋:足少陽脈之直者下腋。足少陽之筋,其直者上走腋前廉。足太陽之筋,支者從腋後外廉入腋下。手太陰之脈橫出腋下。手少陰脈之直者,下出腋下。手厥陰脈之支者抵腋下。手太陽之正,入腋走心。手少陰之正,別入淵腋兩筋之間。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

白話文:

腋部

  • 足少陽經直行的分支從腋窩下方經過。
  • 足少陽經的筋,直線向上經過腋窩前面。
  • 足太陽經的筋,分支從腋窩後方的外側進入腋窩。
  • 手太陰經從腋窩橫向通過。
  • 手少陰經的直線分支從腋窩下方出來。
  • 手厥陰經的分支抵達腋窩。
  • 手太陽經的主支進入腋窩,通往心臟。
  • 手少陰經的主支,另外進入腋窩兩筋之間。
  • 手心主經的主支,另外從腋窩下方三寸進入胸腔。
  • 手太陰經的主支,另外進入腋窩前方的少陰經之前,進入肺部。

手太陽之筋入結於腋下。手少陰之筋上入腋。手太陰之筋入腋下。手厥陰之筋結腋下,其支者入腋。手太陰之標,在腋內動也。手心主之標,在腋下。脾之大絡,名大包,出淵腋下三寸。上焦布胸中走腋(俱經絡)。

白話文:

手太陽經 的筋脈深入腋窩。 手少陰經 的筋脈從上進入腋窩。 手太陰經 的筋脈深入腋窩。 手厥陰經 的筋脈在腋窩交會,其分支進入腋窩。 手太陰經 的主脈,在腋窩內部有跳動感。 手心主經 的主脈,在腋窩下。 脾經 的大絡脈,稱為大包絡,從腋下淵處(腋窩中央)向下三寸。 上焦 分佈於胸腔,經過腋窩(以上均為經絡系統)。

脅:足少陽脈之支者循脅裡,直者過季脅。足厥陰之脈布脅肋。足陽明之筋上循脅。足少陽之筋,其直者上乘䏚季脅。足少陽之正,別者入季脅之間。手太陰之筋,下抵季脅。手厥陰脈之支者出脅。手厥陰之筋前後挾脅。脾之大絡布脅(俱經絡)。

白話文:

脇部:

  • 足少陽膽經的一支循行於脇部內側,直接上至肋骨邊緣。
  • 足厥陰肝經的經脈分佈於肋骨和肋間。
  • 足陽明胃經的筋膜向上循行於脇部。
  • 足少陽膽經的直行筋膜向上交會於肋骨邊緣。
  • 足少陽膽經的正脈分出後進入肋骨邊緣之間。
  • 手太陰肺經的筋膜向下抵達肋骨邊緣。
  • 手厥陰心包經的一支經脈發出於脇部。
  • 手厥陰心包經的筋膜前後夾住脇部。
  • 脾臟的大絡脈分佈於脇部(以上都屬於經絡系統)。

肋:足太陰之筋,循腹裡,結於肋(經絡)。

2. 四肢部

四肢: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疾病)。四肢者,諸陽之本也(疾病)。

手大指:手太陰之脈,出手大指端(經絡)。三陰在手(脈色)。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疾病)。

白話文:

手指大:屬於肺經(手太陰經)的經絡,從手指尖端發出。三條陰經的經絡都經過手臂(脈象)。陰寒之氣從腳部上升到頭部,再沿手臂下降到手指尖(病症)。

手食指:手太陰脈之別絡,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手陽明之脈,起大指次指端(經絡)。

手中指:手厥陰之脈循中指出其端(經絡)。

手名指:手厥陰脈之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經絡)。

手小指:手太陽之脈起小指之端(經絡)。手少陰之脈循小指之內,出其端(經絡)。

手掌:手太陰之別,直入掌中。手少陰之脈,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手厥陰之脈入掌中(經絡)。

手腕:手太陰之脈從腕後。手太陽之脈循手外側上腕。手少陽之脈循手表。手太陽之筋結於腕。手少陽之筋結於腕中。手陽明之筋結於腕。手太陰之別,名列缺,起腕上。手少陰之別,名通里,去腕寸半,別而上行。手心主之別,名內關,去腕二寸,出兩筋間。手太陽之別,名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

白話文:

手腕:

  • **手太陰肺經脈絡:**沿著手腕後方行。
  • **手太陽小腸經脈絡:**沿著手臂外側向上行至手腕。
  • **手少陽三焦經脈絡:**沿著手錶行。
  • **手太陽小腸經肌腱:**附著於手腕。
  • **手少陽三焦經肌腱:**附著於手腕中部。
  • **手陽明大腸經肌腱:**附著於手腕。

手腕附近的額外脈絡:

  • **手太陰肺經別脈:**名為「列缺」,起於手腕上方。
  • **手少陰心經別脈:**名為「通裏」,距離手腕寸半,向上分出。
  • **手厥陰心包經別脈:**名為「內關」,距離手腕二寸,從兩條肌腱之間分出。
  • **手太陽小腸經別脈:**名為「支正」,上行至腕部五寸,注入手少陰心經。

手陽明之別,名偏歷,去腕三寸,入太陰。手少陽之別,名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俱經絡)。

合谷:手陽明之脈,出合谷兩骨間(經絡)。

寸口:手太陰之筋,循大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經絡)。

手踝:手太陽之脈,循手外側出踝中(經絡)。

肘:手太陽之脈,出肘內側兩筋之間。手陽明之脈,入肘外廉。手少陽之脈上貫肘。手太陰之脈,行心主之前,下肘中。手少陰之脈下肘內。手太陰之筋結肘中。手太陰之筋,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手,小指之上。手少陰之筋上結肘內廉。手少陽之筋結於肘。手陽明之筋結於肘外。

白話文:

肘部:

  • 手陽明經,進入肘部外側。
  • 手太陽經,從肘部內側兩條肌腱之間出來。
  • 手少陽經,貫穿肘部上方。
  • 手太陰經,經過心主管脈之前,在下肘部。
  • 手少陰經,在下肘部內側。
  • 手太陰經的肌腱附著於肘部中間。
  • 手太陰經的肌腱,附著在肘部內側銳骨後面,彈動手指時可以感覺到,位於小指上方。
  • 手少陰經的肌腱,附著於肘部內側上部。
  • 手少陽經的肌腱,附著於肘部。
  • 手陽明經的肌腱,附著於肘部外側。

手厥陰之筋,與太陰並行,結於肘內廉。手太陽之別上走肘。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俱見經絡)。

白話文:

手厥陰經的經筋與手太陰經的經筋並行,連接於手肘內側。手太陽經的別支經脈向上行至手肘。手陽明經的本支經脈位於手肘骨的中間。手陽明經、手少陽經的大絡脈起自手指之間,向上會合於手肘中部(這些經脈的詳細位置見經絡篇)。

臂:手太陽之脈循臂骨下廉。手太陰之脈循臂內。手少陰之脈循臂內後廉。手少陽之脈出臂外兩筋之間。手陽明之脈循臂上廉。手厥陰之脈下臂,行兩筋之間。手太陰之筋上循臂。手陽明之筋上循臂上。手陽明之別上循臂。手太陽之筋上循臂內廉。手少陽之筋循臂。手少陰之筋循臂。手厥陰之筋上臂陰,其支者結於臂。手少陽之正,外繞臂(俱經絡)。

白話文:

臂部經絡

手太陽經: 沿手臂外側靠近骨頭的地方向下運行。 手太陰經: 沿手臂內側向上運行。 手少陰經: 沿手臂內側後面向上運行。 手少陽經: 從手臂兩條筋肉之間的外部向下運行。 手陽明經: 沿手臂外側靠近肌肉的地方向上運行。 手厥陰經: 到手臂下部,沿兩條筋肉之間向下運行。

手臂筋肉

手太陰筋: 向上沿手臂內側運行。 手陽明筋: 向上沿手臂外側靠近肌肉的地方運行。 手陽明別筋: 向上沿手臂外側運行。 手太陽筋: 向上沿手臂內側靠近骨頭的地方運行。 手少陽筋: 沿手臂外側運行。 手少陰筋: 沿手臂內側運行。 手厥陰筋: 向上沿手臂內側後部運行,部分分支在手臂處相連。 手少陽正經: 從手臂外側繞行到內側。(這些都是經過的經絡。)

臑:手太陽之脈上循臑外後廉。手陽明之脈上臑外前廉。手少陽之脈循臑外。手太陰之脈下循臑內。手少陰之脈下循臑內後廉。手厥陰之脈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手太陰之筋上臑內廉。手陽明之筋上臑。手少陽之筋上繞臑外廉(俱見經絡)。

白話文:

**手太陽經脈:**沿著手臂外側後緣向上行進。

手陽明經脈: 沿著手臂外側前緣向上行進。

手少陽經脈: 沿著手臂外側行進。

手太陰經脈: 沿著手臂內側向下行進。

手少陰經脈: 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向下行進。

手厥陰經脈: 沿著手臂內側行進,在手太陰經脈和手少陰經脈之間。

手太陰經筋: 沿著手臂內側向上行進。

手陽明經筋: 沿著手臂向上行進。

手少陽經筋: 繞著手臂外側向上行進。

足: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疾病)。

白話文:

足部:陽氣由手部流向頭部,再從頭部流向足部。陽氣從腳五趾的表面開始。陰脈匯聚在足底部,集中於足心。陰氣從腳五趾的內側開始,匯聚於膝蓋下,並集中於膝蓋上(表示疾病)。

足大指: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內側。足陽明脈之支者,入大指出其端。足少陽脈之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厥陰之脈起大指叢毛之際。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衝脈入足大指(俱見經絡)。

白話文:

大腳趾

  • 足太陰經的脈絡從大腳趾尖端開始,沿著腳趾內側行走。
  • 足陽明經的一個分支脈絡,進入大腳趾並延伸到其尖端。
  • 足少陽經的一個分支脈絡,從腳背上方分出,進入大腳趾之間並從其尖端出來,穿過爪甲,延伸到三根腳毛。
  • 足厥陰經的脈絡從大腳趾腳毛根部開始。
  • 足太陰經的筋腱從大腳趾內側尖端開始。
  • 足厥陰經的筋腱從大腳趾上方開始。
  • 衝脈進入足大腳趾。(以上脈絡和筋腱的走向均見於「經絡」篇)

足中指:足陽明脈之支者,入中指內間口。又者入外間。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經絡)。

足名指:足少陽脈之直者,入小指次指之間。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經絡)。

足小指:足太陽脈之支者,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經絡)。

白話文:

小腳趾:

  • 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沿著腳邊緣骨走到小腳趾外側。
  • 足少陰腎經的經脈從小腳趾下方開始,邪氣走過腳心。
  • 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脈始於小腳趾。
  • 足少陰腎經的筋脈始於小腳趾下方(經絡)。

足心:足少陰之脈邪走足心。衝脈入足下(經絡)。

足本節:足太陰之別,名公孫,去本節後一寸,走陽明(經絡)。

足跗:足陽明脈之支者下足跗。足少陽脈之直者循足跗上。足厥陰之脈上循足跗上廉。足陽明之筋結於跗上。衝脈別者出跗屬上下(經絡)。足少陽之別下絡足跗(經絡)。

白話文:

足跗

  • 足陽明經的支脈下行至足跗。
  • 足少陽經的正脈沿足跗上行。
  • 足厥陰經的上行脈循行於足跗上緣。
  • 足陽明經的筋附著於足跗上方。
  • 衝脈的分支從足跗發出,連通上下各經絡。
  • 足少陽經的一條分支下行與足跗的經絡相絡。

足跟:足太陽之筋上循跟。足少陰之脈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經絡。)足少陰之別,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經絡)。

白話文:

足跟:

  • 足太陽經的筋絡循著腳後跟向上走。
  • 足少陰經的脈絡循著腳踝內側後方走,然後分支進入腳後跟。

經絡:

  • 足少陰經的分支在腳踝後方環繞腳後跟,然後分支走向足太陽經。

踵:足太陽之筋循足外踝,結於踵。足少陰之筋並足太陰之筋,結於踵(經絡)。

內踝:足太陰之脈上內踝前廉。足太陰之筋上結於內踝。足厥陰之脈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足厥陰之筋上結於內踝之前。足少陰之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足少陰之別,名大鐘,當踝後,繞跟走太陽。足厥陰之別,名蠡溝,去內踝五寸,走少陽。衝脈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蹺脈上內踝之上(經絡)。

白話文:

內踝:

  • 足太陰經的脈絡從內踝前緣往上走。
  • 足太陰經的筋膜在內踝上連接。
  • 足厥陰經的脈絡在腳踝上方八寸處,穿過足太陰經之後往上走。
  • 足厥陰經的筋膜在內踝前側連接。
  • 足少陰經的筋膜與足太陰經的筋膜並行,從內踝下方經過。

內踝的特殊穴位:

  • 足少陰經的分支,名為「大鐘」,位於腳踝後方,繞過腳後跟,沿著足太陽經走。
  • 足厥陰經的分支,名為「蠡溝」,距離內踝五寸,沿著足少陽經走。

其他經過內踝的經脈:

  • 衝脈與足少陰經並行,從內踝後方向下走。
  • 蹺脈從腳踝上方經過。

外踝:足太陽脈之支者,出外踝之後。足少陽脈之直者,下出外踝之前。足太陽之筋上結於踝。足少陽之筋上結外踝。足太陽之別,名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足少陽之別,名光明,去踝五寸,走厥陰。足陽明之別,名豐隆,去踝八寸,走太陰(俱見經絡)。

白話文:

外踝:

  • 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從外踝後方出來。
  • 足少陽膽經的主幹,從外踝前方出來。

足太陽膀胱經的筋:

  • 上方連接到外踝。

足少陽膽經的筋:

  • 上方連接到外踝。

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

  • 名稱:飛陽
  • 離外踝七寸
  • 分支走入足少陰腎經

足少陽膽經的分支:

  • 名稱:光明
  • 離外踝五寸
  • 分支走入足厥陰肝經

足陽明胃經的分支:

  • 名稱:豐隆
  • 離外踝八寸
  • 分支走入足太陰脾經

(以上穴位及經絡走向記載於經絡書籍)

足脛:足陽明脈之支者,循脛外廉。足太陰之脈循脛骨後。足少陽之筋上循脛外廉。足厥陰之別循脛。足厥陰之筋上循脛。足陽明之別循脛骨外廉。足陽明之筋上循骭。衝脈循脛骨內廉,溫足脛,脛氣有街。(俱見經絡。)衝脈下者伏行骭骨內(針刺)。

白話文:

小腿外側: 陽明經的支脈沿著小腿外側的邊緣走行。

小腿後側: 太陰經沿著小腿後方的骨頭走行。

小腿外側: 少陽經的筋膜向上沿著小腿外側的邊緣走行。

小腿: 厥陰經的別脈沿著小腿走行。

小腿: 厥陰經的筋膜向上沿著小腿走行。

小腿外側: 陽明經的別脈沿著小腿骨外側的邊緣走行。

小腿: 陽明經的筋膜向上沿著腳踝走行。

小腿內側: 衝脈沿著小腿骨內側的邊緣走行,溫養小腿,小腿有疼痛。

腳踝內側: 衝脈向下,隱藏在腳踝骨內側。(針灸)

腨:足太陽脈之支者下貫腨內。足少陰之脈上腨內。足太陽之筋別者結於腨外。三焦下腧,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三焦下腧即足太陽之別絡)。

白話文:

腨:足太陽經脈的分支,向下通過腨的內側。足少陰經脈向上通過腨的內側。足太陽經脈的分支筋別,附著在腨的外側。

三焦的下俞穴,位於足太陽經的別絡上,距腳踝上五寸,特別進入並貫穿腨腸。(三焦的下俞穴即足太陽經的別絡。)

膝:足陽明脈之支者,下膝臏中。足太陰之脈上膝股內前廉。足少陽脈之直者,出膝外廉。足太陽之筋,自外踝邪上結於膝。足陽明之筋。上結於膝外廉(俱見經絡)。膝者筋之府。(疾病。)

白話文:

膝蓋:

  • 足陽明經的支脈下行到膝蓋骨的中間。
  • 足太陰經的經脈從小腿內側前緣上升到膝蓋股骨。
  • 足少陽經的直脈從膝蓋外緣穿出。
  • 足太陽經的筋膜從外踝斜向上附著在膝蓋上。
  • 足陽明經的筋膜附著在膝蓋外緣(這些筋膜的走行途徑見經絡章節)。
  • 膝蓋是筋膜的聚集之處。

(以下是膝蓋相關的疾病)

輔骨:足少陽脈之直者,下外輔骨之前。足陽明之筋,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足太陰之筋,直者結於膝內輔骨。足少陰之筋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足少陽之筋,支者別起外輔骨。足厥陰之筋,上結內輔之下(經絡)。

白話文:

輔骨:

  • 足少陽經的正支,沿著小腿外側下行,輔助外輔骨之前的部位。
  • 足陽明經的筋,其中一支附著在外輔骨上,與足少陽經筋交會。
  • 足太陰經的正支,附著在膝蓋內側的輔骨上。
  • 足少陰經的筋與足太陽經的筋交會,然後上行附著在內輔骨下方。
  • 足少陽經的支筋,從外輔骨另起一支。
  • 足厥陰經的筋,上行附著在內輔骨下方(經絡)。

膕中:足太陽脈之支者,從後廉下合膕中。足少陰之脈出膕內廉。足厥陰之脈上膕內廉。足太陽之正,別入膕中。足太陽之筋,結於膕。三焦下腧,是足太陽之絡,出膕中外廉。衝脈邪入膕中(俱見經絡)。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足太陽筋之別者,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經絡)。

白話文:

膕中穴:

  • 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的支脈上,從後面的小腿外側下行,在膕中穴與膀胱經主脈匯合。
  • 足少陰腎經的經脈從膕中穴內側的小腿內側出來。
  • 足厥陰肝經的經脈上行到膕中穴內側的小腿內側。
  • 足太陽膀胱經的主脈有一條分支進入膕中穴。
  • 足太陽膀胱經的肌腱在膕中穴會合。
  • 三焦經的下合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脈,從膕中穴外側的小腿外側出來。
  • 衝脈如果運行異常,會進入膕中穴(以上內容請參考「經絡」篇章)。
  • 足少陰腎經的主脈到達膕中穴,然後分出一條支脈沿著足太陽膀胱經走行,與膀胱經主脈匯合。
  • 足太陽膀胱經的肌腱支脈上行到膕中穴內側的小腿內側,與膕中穴本身並行(請參考「經絡」篇章)。

上廉下廉:足陽明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經絡)。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針刺)。

白話文:

上廉、下廉:

在足陽明經的三里穴下方三寸處,是巨虛穴的上廉穴。再在下三寸,是巨虛穴的下廉穴。

部位關係:

  • 大腸經穴與巨虛穴的上廉相合。
  • 小腸經穴與巨虛穴的下廉相合。

經絡歸屬:

  • 足陽明經是胃經。

伏兔:足陽明之筋,直者上循伏兔。足少陽之筋,前者結於伏兔之上(俱經絡)。

股:足少陰之脈,上股內後廉。足厥陰之脈循股陰。足太陰之筋上循陰股。足少陰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衝脈循陰股內廉(俱見經絡)。

白話文:

股部:足少陰經的脈絡上行股內側後緣。足厥陰經的脈絡循著股陰側。足太陰經的筋膜上行股陰側。足少陰經和足太陰經的筋膜並行,也都上行股陰側。衝脈循著股內側後緣(這些經絡的走向都在《經絡》中記載)。

髀:足太陽脈之支者,過髀樞,循髀外。足少陽之支者,橫入髀厭中,直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足陽明之正上至髀。足少陽之正繞髀。足少陽之筋,其支者上走髀。足陽明之筋結於髀樞,其直者上結於髀。足太陰之筋結於髀。足太陰之正上至髀(經絡)。

白話文:

大腿

  • 腿外側的經脈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經過大腿的轉動處(髀樞),沿著大腿外側走行。
  • 另一條是足少陽膽經的分支,橫向進入大腿內側的凹陷處(髀厭),直線走行時與髀厭中會合,然後沿著大腿外側陽面下行。
  • 足陽明胃經的正經向上延伸到大腿。
  • 足少陽膽經的正經繞著大腿走行。
  • 足少陽膽經的筋脈,它的分支向上走行大腿。
  • 足陽明胃經的筋脈連接於髀樞,它的直線走行處連接於大腿。
  • 足太陰脾經的筋脈連接於大腿。
  • 足太陰脾經的正經向上延伸到大腿(經絡)。

節:諸筋者皆屬於節(經絡)。身形支節者,臟腑之蓋也(臟象)。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經絡)。

溪谷: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人有大骨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經絡)。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故病在溪(臟象)。四肢八溪之朝夕也(經絡。四肢謂兩手兩足;八溪謂手有肘、腋,足有胯、膕,乃四肢之關節,故稱為溪。朝夕者,言人之諸脈髓筋血氣,無不由此入,而朝夕運行不離也)。

白話文:

溪谷:身體中大的會聚處叫谷,小的會聚處叫溪。肌肉之間的縫隙就是溪谷,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也是與大氣交流的地方。人體有十二塊大骨。

溪:身體中較小的會聚處,有三百五十四個穴位。它們連接著經絡。

北方五行屬水,對應腎臟,所以溪與腎臟的病症有關。

四肢的八個溪,是人體脈絡的朝夕相會之地。四肢是指雙手雙腳;八個溪是指手肘、腋窩、大腿根、膝蓋窩,它們都是四肢的關節處,所以稱為溪。朝夕相會,意思是人體的脈絡、骨髓、筋血、氣血等,都通過這些地方出入,日夜不停地運行。

四關:(附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經絡)。

十二原: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谿(俱各二)。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胦(各一,經絡)。

白話文:

十二原

  • 肺的原穴:出自於太淵穴。
  • 心的原穴:出自於大陵穴。
  • 肝的原穴:出自於太衝穴。
  • 脾的原穴:出自於太白穴。
  • 腎的原穴:出自於太谿穴(左右各一)。
  • 膏脈的原穴:出自於鳩尾穴。
  • 肓脈的原穴:出自於腖胦穴(左右各一)。

四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經絡)。陽受氣於四末(針刺)。

四街:四街者,氣之徑路也。

左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經絡)。能別左右,是謂大道(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