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心臟經文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於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於四臟。

白話文:

心臟是身體中最重要的器官,主宰著精神和意識。它位於肺部下方,橫膈膜上方,依附於脊椎的第五節椎骨上。心臟經常處於氣血充足的狀態,與其相應的脈搏呈紅色。它的感官竅繫於耳朵,又與舌頭相通。《難經》記載:心臟重十二兩,內有七個孔和三處生毛,貯藏著三合精液,負責儲存精神。心臟呈尖圓形,狀似蓮花的花蕊,其中有大小不等的孔洞,用於引導先天之氣。心臟下方沒有出口,上方與舌頭相通,共有四條繫帶,通向身體的其他臟器。

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之虛谷也。

白話文:

心臟外面有一層紅色或黃色的脂肪包覆,稱為心包膜。心臟下方有一張膈肌,連接脊椎和肋骨,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稱為膻中。膈肌的作用是隔絕濁氣,避免濁氣上升到心肺。

2. 心經循行主病總歌

手少陰脈起心經,(心當五椎之下,其繫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繫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下膈直絡小腸承,(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支者挾咽系目系,(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挾咽,系目系,以合於內眥。)直(者)從心系上肺騰,下腋(其正脈自前心系復上肺,由足少陽淵腋之分,出腋下,行極泉,本經之外行者始此。)循臑後廉(青靈穴)出,太陰心主之後行,(手之三陰,少陰居太陰、厥陰之後。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脈絡從心臟開始,(心臟位於第五椎骨下方,有五條連接:上連接肺,肺連接心,心下有三條連接脾、肝和腎,所以心通達五臟之氣,是它們的主宰。)沿著橫膈膜直達小腸,(位於肚臍上方兩寸,下脘的部位,連接小腸。)分支經過喉嚨,連接眼睛,(分支從心經出來,經過任脈之外,向上經過喉嚨,連接眼睛,與內眼角相合。)正脈從心經上行到肺,下行到腋窩,(正脈從心經再次上行到肺,沿著足少陽膽經淵腋的部位,從腋窩出來,經過極泉穴,這條正經之外的行脈從這裡開始。)沿著後手臂的內側(青靈穴)出來,位於手太陰肺經之後,(手的三條陰經中,少陰經位於太陰經和厥陰經之後。)

)下肘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手腕下踝為銳骨,即神門穴也)。小指停。(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手少陰經止此,乃交小指外側,而接乎大腸經也。滑氏曰:心為君主之官,尊於他臟,故其交經受授,不假支別云。)此經少血而多氣,是動咽乾心內疼,(本經支脈,從心系上挾咽。

白話文:

原文:

下肘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手腕下踝為銳骨,即神門穴也)。小指停。(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手少陰經止此,乃交小指外側,而接乎大腸經也。滑氏曰:心為君主之官,尊於他臟,故其交經受授,不假支別雲。)此經少血而多氣,是動咽乾心內疼,(本經支脈,從心繫上挾咽。

沿著手臂內後側(肱骨內上髁)下肘,到達手掌後面,接觸到手腕下方的尖銳骨頭(神門穴)。小指停下來。(從手掌後側進入,沿著小指內側,從小指尖端出來,手少陰經到此結束,然後交接小指外側,連接大腸經。滑氏說:心臟是君主之官,比其他臟腑地位尊貴,所以它與其他經絡交接接受能量時,不需要依靠支脈。)這條經絡血少氣多,因此會導致咽喉乾燥、心痛。(這條經絡的支脈,從心經分支出來,夾著咽喉。)

)目黃脅痛(系目,出腋。)渴欲飲,(心火炎,則心液津耗。)臑臂痛厥(脈行臑臂內後廉)。掌熱蒸。(脈入掌內後廉。)

白話文:

眼睛發黃,脇部疼痛(脇下出現黃色區域)。口渴想要喝水(心火旺盛,導致心液津液消耗)。上臂疼痛、麻木(脈絡行經上臂內側)。手掌發熱(脈絡進入手掌內側)。

3. 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郄神門下,少府少衝小指邊。

4. 取穴分寸

極泉: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中。

青靈: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滑氏曰: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甲乙經》:無此穴。

白話文:

青靈穴:位於肘部上方三寸處。取穴時,將手臂伸直,抬起,即可觸及。

滑氏說:從極泉穴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循行,經過太陰經和心主經的後面,即可到達青靈穴。

《甲乙經》:本經中沒有記載此穴。

少海:(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陷中。又云:肘內大骨下,去肘端五分,肘內橫文頭,屈肘向頭取之。手少陰所入為合。

白話文:

少海穴:(也稱「曲節穴」)

  • **位置:**肘內側的皺褶處,肘關節彎曲後凹陷的地方。
  • **另說:**肘內側大骨下,距離肘部邊緣五分的位置,肘內側橫紋的上方,曲肘時朝著頭部取穴。
  • **經絡歸屬:**手少陰心經起始穴位。

靈道:在掌後一寸五分,一曰一寸。手少陰所行為經。

通里:在腕側後一寸陷中。手少陰絡,別走手太陽經。

陰郄:(一曰手少陰郄。)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當小指之後。

神門:(一名兌沖,一名中都。)在掌後銳骨端陷中,當小指後。手少陰所注為輸。

少府:在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所溜為滎。(此穴灸三壯,主治痎瘧久不愈,振寒,煩滿,少氣,胸中痛,悲恐畏人,臂酸,肘腋攣急,陰挺出,陰癢,陰痛,遺尿,偏墜,小便不利。)

白話文:

少府穴:位於小指根部第一個關節後面的凹陷處,一直連接到勞宮穴。屬於手少陰心經循行的滎穴。(此穴灸三壯,主治瘧疾久治不癒、寒戰、胸悶氣短、胸中疼痛、憂鬱恐慌、手臂痠痛、肘部和腋下痙攣疼痛、陰莖挺出、陰部瘙癢、疼痛、遺尿、陰莖一側下垂、小便困難。)

少衝:(一名經始。)在手小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所出為井。(《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治同手太陰。)

白話文:

少衝穴:

別名:經始穴 位置:位於小指內側端,離指甲角約等於韭葉寬度 所屬經絡:手少陰心經的井穴

註:

《乾坤生意》記載,少衝穴是十個井穴之一,治療作用與手太陰肺經相同。

5. 正筋別本標

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手少陰之正,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行兩筋之間,內屬於心與手太陽,入腋走心者合,乃上行挾於咽,出於面,合於目內眥,是當與足太陽睛明相會矣。)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正經,從腋窩和手臂兩條筋中間進入,屬於心臟,往上經過喉嚨,到達面部,會合於眼睛內側的眼角。(手少陰心經的正經,從腋窩下三寸處,足少陽膽經的腋窩附近,行進在兩條筋中間,內部連通心臟和手太陽小腸經,在腋窩處會合,然後向上經過喉嚨,到達面部,會合於眼睛內側的眼角,這時應該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相會。)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神門),上結肘內廉(少海),上入腋(極泉),交太陰,挾乳里,(此經自指至腋,入腋而交手太陰之筋,斜絡挾乳內行以上,皆剛筋也。)結於胸中,循賁,下繫於臍。(自乳里內行,結於胸中,與三陰之筋合。蓋心主、少陰之筋,皆與太陰合於賁,而下行也。)

白話文:

手少陰的心經筋絡:

從小指內側開始,連接在銳骨(神門穴)上,向上連到手肘內側(少海穴),再向上進入腋窩(極泉穴),與手太陰肺經筋絡相交,經過乳房內側,(這段筋絡從手指到腋窩,進入腋窩後與手太陰肺經筋絡相交,斜著經過乳房內側向上走行,都是強壯的筋絡。)連接在胸膛內部,循著賁脈,向下連到肚臍。(從乳房內側走行,連接在胸膛內部,與三陰經筋絡會合。心主脈、手少陰心經筋絡,都與手太陰肺經筋絡在賁脈會合,然後向下走行。)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走手太陽。)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本經入心,下膈,故邪實則支膈,謂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也;其支者上系舌本,故虛則不能言;當取通里以治之也。)

白話文:

手少陰經的別支叫通裏,距腕關節一寸半,從旁邊分出向上走行,(沿著手太陽經行走。)順著經脈進入心中,連繫舌根,屬於眼神經。它聯絡膈肌,如果虛損就會導致不能說話,取穴在手掌後一寸,另有一支走向手太陽經。(本經進入心臟,向下穿過膈肌,所以邪氣或正氣過盛就會導致膈肌受阻,所謂的膈肌受阻就是膈肌間好像被什麼東西壓住而不能暢通;引起膈肌受阻的是上連舌根,所以虛損就會導致不能說話;應取通裏穴治療。)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神門穴也。)標在背輸也。(心輸也。)

6. 小腸經循行經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腫,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起始於小指尖,沿著手外側,經過手腕,從腕骨中的小凹陷處出來,沿著手臂骨的內側向上,在肘關節內側兩條肌腱之間穿出,沿著肩膀外側後緣向上,在肩胛骨處轉向,繞過肩部隆起,經過肩關節上,進入缺盆(鎖骨上窩),與心臟相連,沿著咽喉向下,穿過膈肌,抵達胃,屬於小腸;它的分支從缺盆沿著頸部和臉頰向上延伸,到達眼睛外眼角,再穿入耳中;另一分支從臉頰邊緣出發,經過鼻樑,到達眼睛內眼角,斜行經過顴骨。

7. 小腸經穴圖

(左右共三十八穴,脈長五尺)

8. 小腸經文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而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之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經常多血少氣。

白話文:

小腸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的器官,食物經過消化後會從這裡排出。小腸位於脊椎後方,肚臍前方,左上側盤旋疊繞,形成十六個彎曲,寬度約二寸半,直徑八分,分成較小的部分,長度約三丈二尺。小腸可以容納兩鬥四升的乾燥食物和六升三合的水分,加起來就是大部分的食物。小腸的上方開口位於肚臍上方兩寸,靠近脊椎,食物和水分從這裡進入。再往下方一寸,小腸外附於肚臍,形成水分穴,位於小腸的下方開口。在此處,小腸將水分和濁物分開,水分滲入膀胱,而濁物流入大腸。小腸的血液量多,氣血量少。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