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三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三十五 (1)

1. 灸瘡

論曰火艾焮毒,有不可忍者,為穴俞內通臟腑也,陶隱居謂灸焫不依穴俞,或犯日時禁忌天地不和之氣,及灸後食毒,不慎房室,與夫灸數過多,皆令火毒發瘡,洪腫痛楚,經久不瘥。

白話文:

論述說,用艾火灸毒瘡,因為有不能忍受的疼痛,乃是因為灸的穴位與臟腑相通。陶隱居說,灸焫不依照穴位,或者犯了時日禁忌、天地不和之氣,以及灸後吃有毒的食物,不注意房事,以及灸的次數太多,都會導致火毒發作,產生瘡腫,腫痛疼痛,長期不能痊癒。

治灸瘡發腫,火毒疼痛。柏皮膏方

白皮(三兩),當歸(一兩),薤白(五兩),豬脂(一斤)

白話文:

柏樹的樹皮(150公克),當歸(60公克),薤白(250公克),豬油(600公克)

上四味,除薤白豬脂外細銼,熬脂令沸,下諸藥,煎候薤白赤黑色,以綿布絞去滓,瓷合盛,塗敷瘡上,日三五度即瘥。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除了薤白豬脂以外都切碎,將豬脂煮沸,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等到薤白變為赤黑色,用棉布過濾掉渣滓,用瓷器盛裝藥膏,每天塗抹在瘡上三到五次,即可痊癒。

治灸瘡焮腫,及赤爛。黃連散

黃連(去須),赤小豆,馬蹄(燒灰),大黃,楸葉(等分)

白話文:

  • 黃連(去除須根):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

  • 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腫、健脾補腎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腳氣、腎虛等症。

  • 馬蹄(燒灰):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尿路感染、水腫等症。

  • 大黃:具有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便祕、腹痛、瘀血等症。

  • 楸葉: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尿路感染等症。

上五味,搗羅為散,每用半錢匕,以生麻油調塗之。

治灸瘡痛不可忍。甘草膏

甘草(為末半兩),乳香(少許研),蠟(少許)

上三味,熔蠟、入二藥末成稀膏、貼之。

治灸瘡,膿壞久不瘥。方

豬脂(臘月者一斤),胡粉(研一兩),薤白(切一握)

上三味,先煎豬脂,入薤白令黃,去滓傾入瓷合,入胡粉攪令勻,每取故帛上塗貼,日再易。

治灸瘡,止痛抽火毒,吮膿。黃耆膏

黃耆白芷,白芨,白薇,當歸,芍藥,防風(去叉),甘草,細辛(去苗葉),嫩桑枝(一分),垂柳枝(二兩),乳香(研一分),鉛丹(六兩),清麻油(一斤)

白話文:

  • 黃耆:具有補氣益血、強壯筋骨的功效。

  • 白芷:具有消腫止痛、祛風解毒的功效。

  • 白芨: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

  • 白薇: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芍藥:具有養血調經、鎮痛解痙的功效。

  • 防風(去叉):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益氣補中的功效。

  • 細辛(去苗葉):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 嫩桑枝(一分):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津的功效。

  • 垂柳枝(二兩):具有清熱解暑、止血止瀉的功效。

  • 乳香(研一分):具有活血止痛、消腫化瘀的功效。

  • 鉛丹(六兩):具有收斂止血、殺菌消炎的功效。

  • 清麻油(一斤):具有潤膚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

上一十四味,除乳香油鉛丹外、細銼,以油浸一宿,次日煎候白芷黃黑色,綿濾去滓,下鉛丹,以柳篦攪候變黑色,滴水中為珠子,即入乳香末,足攪令勻,以瓷合盛,用薄紙上塗貼瘡,日二上,或膿水多,易藥時,用蔥湯軟帛浸洗貼膏,以瘥為度。

白話文:

上述十四味藥材,除了乳香、油、鉛丹外,將其他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油浸泡一夜,第二天煎煮,等到白芷變成黃黑色,用棉布過濾去除藥渣,然後加入鉛丹,用柳木做的攪拌棒攪拌,直到藥液變成黑色,滴入水中會凝結成珠子,再加入乳香末,充分攪拌均勻,用瓷盒盛放。取薄紙塗上藥膏,貼敷在患處,每天貼兩次。如果膿水較多,應及時更換藥物,用蔥湯浸泡過的柔軟布巾清洗患處,再貼上藥膏,直到痊癒為止。

治灸瘡。當歸膏

當歸(切焙),甘草(銼),胡粉(研),羊脂(各二兩),豬脂(三兩)

上五味,除羊豬脂胡粉外,搗羅為末,先熬脂令沸,下諸藥末粉等,以柳篦攪令勻,瓷合盛,取塗敷瘡上,以故帛貼之亦得,日一易,以瘥為度。

白話文:

把除了羊脂、豬脂和胡粉之外的五味藥一起搗成細末。先把羊脂、豬脂熬熱至沸騰,然後加入藥末和粉末等,用柳條做的篦子攪拌均勻。用瓷盒盛放,取來塗敷在瘡口上。也可以用舊布貼敷。每天更換一次,直到瘡口痊癒為止。

治灸瘡經久不瘥。薤白膏

薤白(細切一握),生地黃(拍碎三兩),梔子仁(一兩),杏仁(去皮尖一兩),胡粉(三兩)白芷(一兩),酥(二兩),羊腎膒脂(一升練成者)

白話文:

薤白(切細一把),生地黃(拍碎三兩),梔子仁(一兩),杏仁(去皮尖一兩),胡粉(三兩),白芷(一兩),酥油(二兩),羊腎臟的脂肪(一升,先經過提煉)

上八味,除酥脂外、細銼,先以酥脂微火煎烊,下薤白等藥,候白芷色赤,以綿濾去滓,用瓷器盛,下粉攪令勻,塗帛上貼之,日三兩上,以瘥為度。

白話文:

把除酥油之外的八味藥材切細,先以酥油用小火煎至溶化,再加入薤白等藥材,等白芷顏色變成紅色時,用棉花過濾掉渣滓,用瓷器盛裝起來,加入粉末攪拌均勻,塗在布上貼上患處,每天貼兩到三次,以痊癒為度。

治灸瘡疼不可忍。梔子仁塗敷方

梔子仁,石灰地椒黃柏(塗蜜炙),鉛丹(各半兩)

白話文:

梔子仁、石灰、地椒、黃柏(塗蜂蜜炙烤)、鉛丹(各半兩)

上五味,搗羅為散,塗敷瘡上,日三五上即瘥。

治灸瘡久不瘥,癢痛出黃水。方

楸葉(或根皮不拘多少)

上一味,搗羅為末,塗瘡上即瘥。

治灸瘡久不瘥,肉爛疼痛。方

密陀僧(煅過研),白礬(燒令汁枯研)

上二味,等分研勻,先煎蓮子草汁洗瘡,去痂後,以藥敷之。

治灸瘡不瘥。鼠膏塗敷方

死鼠(一頭燒灰)

上一味,細研為末,以豬脂調如糊,日三五度,塗敷瘡上即瘥。

治灸瘡末著痂,及出膿久不合者。四時貼敷方

春以柳絮,夏以竹膜,秋以新綿,冬以兔毛

上四味,依時貼妙。

治灸瘡,止痛。綠雲散

柏葉,芙蓉葉(並重午日午時採)

上二味,不拘多少,陰乾、搗羅為散,每灸瘡,黑蓋子脫了,即用井水調少許,如膏藥攤楮紙上貼之,更無痛楚。

白話文:

以上兩種中藥,沒有固定用量,曬乾後搗碎成粉末。每次灸瘡時,黑蓋子脫落後,立即用井水調少許藥粉,像膏藥一樣塗在紙上貼在傷口上,就不會有痛楚了。

治灸瘡血不止。蔥白塗敷方

蔥白(一握)

上一味,研絞取汁,塗敷瘡上,日三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