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三(角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角集) (8)

1. 元參

元參,味苦、咸,氣微寒,無毒。忌銅器,犯人噎喉喪目。入肺、腎、胃三經。強陰益精,補腎明目。治傷寒身熱支滿,忽忽如不知人;療溫瘧寒熱往來,洒洒時常發顫;除女人產乳余疾,祛男子骨蒸傳屍,逐腸風血瘕堅症;散頭下痰核癰腫。乃樞機之劑,領諸氣上下,肅清而不致濁,治空中氤氳之氣,散無根浮游之火,惟此為最。

白話文:

元參,味道苦、鹹,性微寒,無毒。忌諱接觸銅器,否則會引發噎喉、眼睛模糊的症狀。歸經於肺、腎、胃三條經絡。具有滋陰益精、補腎明目的功效。

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熱、身體脹滿、神志不清;治療間日瘧發作時出現的寒熱交替、時常發抖的症狀;消除產後女性的餘疾,解除男性骨蒸潮熱、傳屍發熱的症狀;驅散腸道風熱、積血或堅硬的症塊;散結頭面部的痰核、腫脹。

元參是重要的樞紐藥物,能引領諸氣上下運轉,祛除濁氣而不會傷及正氣,治療空中濕熱之氣造成的疾病,散發無根浮遊的虛火,其中以元參的功效最佳。

前人之論如此,近有輕之不用,即用之,不敢多。豈知元參乃君藥,實可恃之奪命以救人者乎。夫天下尤難治者,火症也。火症之中,尤難降者,無如胃、腎之二火。腎火沸騰,乃龍雷之火也,其勢尤烈,以苦寒折之,反致增焰,焚林劈木,每在陰寒大雨之時,夏日炎氛之間,一遇涼風白露,龍雷收藏矣。故以苦寒直治,不若以微寒從治。

白話文:

前人對元參的論述是這樣的,但現代人輕視元參而不使用,即使使用了,也不敢用太多。難道不知道元參是君藥,能奪人生命救死之人嗎?這世上最難治療的疾病就是火熱症。火熱症中,最難退下的火熱,莫過於胃火和腎火。腎火沸騰,就像雷電之火,勢頭尤為猛烈。用苦寒藥物去攻伐,反而會助長火勢,就像森林大火,每每在陰寒大雨時,夏日炎熱時,只要遇上涼風白露,雷電之火就會收斂。所以,用苦寒藥物直接治療,不如用微寒藥物輔助治療。

元參正微寒之品,而又善散浮游之火,治之正復相宜,此治腎火之所必需也。

若胃火之起,勢若燎原,不盡不止,往往熱氣騰天,火星口出,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見水而入。苟不以辛涼大寒之藥救之,乃發狂亡陽,立時身喪,此非急用白虎湯不可。然石膏過寒,多服損胃,雖一時救急,不可以善後。元參治空中氤氳之氣,瀉火正其所長。石膏之後,即續之以元參,則陽火自平,而陰火又長,何至有亡陽之懼乎,此又治胃之所必需也。但勺水難以救焚,反致至焰。

白話文:

如果胃火旺盛,就像烈火燎原,不停燃燒,就會熱氣沖天,口中冒出火星,跑到高處唱歌,脫光衣服奔跑,見到水就跳進去。如果不使用辛涼大寒的中藥來治療,就會發狂陽氣耗盡,立刻死亡,這時非用白虎湯不可。

但是,石膏性寒,服用過多會損傷胃,雖然能一時救急,但不能根治。元參能治療身體上方的濕熱之氣,瀉火是它的拿手好戲。在使用石膏之後,接著使用元參,這樣陽火自然會平息,陰火又會得到滋養,怎麼會擔心陽氣衰竭呢?這也是治療胃火必不可少的。

不過,要用很少量的水來撲滅大火,反而會讓火勢更猛烈。

若胃火乃陽火也,必多用元參,然後可以遏其勢;而腎火乃陰火也,亦必多用元參,然後可以息其熾。況元參原是君藥,多用始易成功,少用反致僨事,不妨自一兩用至五、六兩,以出奇制勝。倘畏首畏尾,不敢多用,聽其死亡而不救,冀免於無過難矣。吾願行醫者,聞吾言而重用元參,以治胃、腎之二火可乎。

白話文:

如果胃火是陽火,一定要多用元參,這才能抑制它的勢頭;而腎火是陰火,也一定要多用元參,這才能平息它的熾熱。況且元參本是君藥,多用才容易見成效,用少反而會導致事情辦不成。不必猶豫,可以從一兩用到五、六兩,採取出其不意的策略來制勝。如果畏首畏尾,不敢多用,眼睜睜看著病人死去而不救,想避免沒有過錯是很難的。我希望那些行醫的人,聽到我的話之後,重視元參,用它來治療胃火、腎火這兩種火症,可以嗎?

或問元參以退胃、腎之火,既不損胃,又且滋陰,但必須多用,不妨一兩以用至五六兩,毋乃太多,恐脾胃難於承受,萬一變生飽悶、不欲飲食之症奈何?噫!免過慮矣。夫胃、腎之火上騰者,由於下之無水也。火旺之極,乃水虧之極,水不虧,乃火不旺。天地之道,陰陽之道,陰陽所以相根,人身之中,水火原以相召,有水以制火,乃火安平,下焦斷不沸越於上焦也。故火不得水乃已,一得水乃相安,斂戢甚神且速也。

白話文:

有人問,元參可以清退胃火和腎火,既不傷胃又滋陰。但必須用量大,即使用一兩到五六兩也不妨。難道不會太多嗎?恐怕脾胃難以承受,萬一造成飽脹、不想吃飯的症狀怎麼辦?唉!不必過慮。胃火和腎火上亢是因為下面缺水。火勢極盛是因為水液極度虧損,水液不虧損,火就不會旺盛。這是天地間的規律,也是陰陽之道。陰陽互相依存,人體中水火本就相互牽引。有水來制約火,火勢就會安定平穩。下焦絕不會沸騰而上侵上焦。所以,火得不到水就發作,一旦得到水就能安穩下來,收斂熄滅非常神速。

然乃火之騰空,正望水不可得,惟恐水之細微,不足以解其燥烈之炎氛,豈有得滂沱及厭惡作祟之理。是以入於胃而胃蘇,入於脾而脾樂,況胃、腎二火炎上,各經之水皆爍,水即滂沱,尚恐分潤之不足,何至有觸留於補,胃艱於承受,致生飽悶不欲食之症哉?此必無之事,可放膽用之。而吾猶以為少耳,更當佐之以麥冬,益之以生地、甘菊,庶幾同群共濟,有露足之快也。

白話文:

但因為胃火旺盛,向上冒升,就像乾柴烈火正旺時找不到水,只擔心水不夠多,無法撲滅猛烈的大火,怎麼會有過量而讓人厭煩的問題。所以入胃後胃氣會舒暢,入脾後脾氣會愉悅。何況胃火、腎火旺盛向上冒升,各經絡中的水分都被燒乾了,即使水勢浩大,還擔心滋潤不足,怎麼可能會有水氣積聚在胃中,導致胃難以承受,產生飽脹不想吃東西的症狀呢?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事,可以放膽使用。我還覺得水量不夠,應該再加點麥冬,再輔以生地、甘菊等藥材,這樣才能羣策羣力,有像甘露一樣潤澤的功效。

或疑元參退浮游之火,退上焦之虛火,非退下焦之虛火。吾子盛稱其功,得無錯認腎中之火上游耶?非錯也。夫浮游之火,正下焦之火,非上焦之火。凡火在上焦者,盛易消;火在下焦者,炎難息。元參解下焦之火,故非多用,不能成功。蓋上焦之火,肺火也、心火也。肺火用黃芩,心火用黃連,不易之法也。

白話文:

有人懷疑元參只退上焦的虛火,不退下焦的虛火。你大肆稱讚它的功效,是不是把腎中的虛火誤認為上焦的虛火了?其實不然。浮游之火正是下焦的虛火,並非上焦的虛火。凡是火在上焦的,容易消退;火在下焦的,難以消退。元參能消除下焦的虛火,所以必須大量使用,才能奏效。上焦的虛火,指的是肺火和心火,用黃芩治療肺火,用黃連治療心火,這是不可改變的原則。

肺火雖盛,黃芩用二錢,無不清涼;心火雖烈,黃連用三錢,無不消滅。正以上焦之火,原易炎上,又易解故也。若下焦之火,非出之於肝木,即出之於腎水。肝、腎之火,皆龍雷之火也,忽然上騰,忽然下降,其浮游無定之狀,實予人難以捉摸,非大用元參,乃水不足濟火,其焚林劈木之威,有不可言者矣。人見用元參不能降火,誰知是少用元參,不能以益水耶。

白話文:

肺部的火氣旺盛,使用二錢的黃芩,就能清熱降火;心臟的火氣很猛烈,使用三錢的黃連,就能消滅火氣。這是因為上焦的火氣,本來就容易向上升,也容易被降火。

但是下焦的火氣,不是來自肝膽系統,就是來自腎臟系統。肝膽和腎臟的火氣,就像龍雷一樣,忽上忽下,沒有固定的去處,讓人難以捉摸。如果不大量地使用元參,就會導致水不足以制火,其焚燒森林和劈開木頭的威力,是不可以言喻的。

人們看到使用元參不能降火,卻不知道是因為用得太少,不能增加水來滅火。

總之,實火可瀉,而虛火可補。瀉實火,可少用寒涼,而瀉虛火,必須多用滋潤,此元參退腎、肝之虛火,斷宜多用,以定浮游,切戒少用,以增其酷烈也。

白話文:

總之,實熱的火可以瀉下,而虛火的火則需要補。瀉實熱的火,可以少用寒涼的藥物,而瀉虛火的火,必須多用滋潤的藥物。元參用來去除腎和肝的虛熱,一定需要多用,以穩定不定的虛火,一定要避免少用,以免加重它的烈性。

或疑元參退浮游之火,火退又用何藥,便浮游之火不再浮游,抑仍用元參為善後之策乎?夫元參可以退一時之火,安能退久遠之火。火性炎上,非水不足以濟一時之急;火性又善藏,非水不足以救萬火之炎。用元參以降火,隨用肉桂以安火,大用元參,而少用肉桂,或佐之以純補真陰之藥,自然火得水以相制,火得水而潛藏,又何至再為浮游哉。

白話文:

有人懷疑元參只能暫時壓制浮游之火,火勢消退後再用什麼藥,才能讓浮游之火不再復發,還是繼續使用元參作為長遠的治療方案?元參可以暫時壓制火氣,但無法徹底根除長期的火氣。火氣的性質是向上燃燒,必須用水纔能夠暫時緩解;火氣的性質也會藏匿,必須用水纔能夠撲滅所有的火勢。使用元參來降火,隨即使用肉桂來安撫火氣,大量使用元參,少用肉桂,或者搭配滋補真陰的藥物,自然就能用水分制衡火氣,用水分潛藏火氣,又怎麼會再度浮游呢?

或疑元參用之於肉桂之中,恐寒熱之未宜,此乃未知陰陽之妙矣。夫陰陽之道,彼此相根,無陰,乃陽從何生;無陽,乃陰從何長。元參得肉桂,乃陰易生;肉桂得元參,乃陽又易長。惟陽長而後陰消,陰消於下,而火不騰於上矣。二味合用,正陰陽之妙用也。

白話文:

有些人擔心元參與肉桂一起使用,會造成寒熱不適,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陰陽之間的奧妙。

陰陽是互相依賴、互為根源的。沒有陰,陽就不能產生;沒有陽,陰就不能滋長。元參遇到了肉桂,陰就會容易產生;肉桂遇到了元參,陽也會容易增長。只有陽長了,陰才會消退。陰在下消退後,火氣就不會往上衝了。

元參和肉桂一起使用,正是應用陰陽之間這個微妙的關係。

或疑陰陽平而後無病,今用元參、肉桂,一多一少,吾恐輕重不同,陰陽不得其平也。夫陰陽之不平也,久矣。誠觀天地,無不陰多於陽,群陰之中,得一陽而安,倘陽多於陰,乃成酷烈世界矣。人一身之中,五臟六腑,無非火氣,然非水氣之溺滿,乃又成焦捁腹體矣。所以,補陰之藥不可不多,而補陽之藥不可不少。

白話文:

有些人認為,只要陰陽平衡,就不會生病。然而,現在我們使用元參(滋陰藥)和肉桂(溫陽藥),一多一少,我擔心它們的輕重不一,導致陰陽不平衡。

陰陽不平衡已經很久了。觀察天地,陰氣總比陽氣多。在羣陰之中,只要得到一絲陽氣就能安然無恙。如果陽氣多於陰氣,就會形成酷熱炎熱的世界。

人體內,五臟六腑都是火熱之氣,如果沒有水氣的滋潤,就會變成焦炭,灼傷腹腔。所以,補陰的藥物不能太少,而補陽的藥物不能太多。

蓋陰旺,則火旺可以制火;若陽旺,則乃火旺,必至爍水矣。用元參滋補,必宜多。肉桂益陽,必宜少。二味一多一少,似乎陰陽之不得其平,誰知陰多於陽,正陰陽兩得其平哉。

白話文:

如果陰氣強盛,火旺可以剋制火氣。但如果陽氣強盛,那麼火勢就會很旺,必會灼傷水。使用元參滋補,一定要用得多。肉桂溫補陽氣,一定要用得少。兩種藥物一多一少,表面上看似乎陰陽不平衡。殊不知陰多於陽,正好使陰陽都達到平衡。

或疑元參降火,又要知母黃柏之流亞也,先生戒知母、黃柏之不宜輕用,又勸人治浮游之火者,多用元參,何其自相皆謬乎。非謬也。元參微寒,非大寒。大寒之地,草木不生,微寒之地,草木更茂。所以棄知母、黃柏,而用元參、地骨也。況元參、地骨微寒之中,又有滋補之味,異於黃柏、知母甚遠,烏可同類而並論哉。

白話文:

有人認為元參降火,它和知母、黃柏等是同類。但先生告誡大家不要輕易使用知母、黃柏,卻建議治療虛浮之火時多用元參,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其實不然。元參性微寒,而不是大寒。大寒的地方草木不生,而微寒的地方草木反而茂盛。因此要用元參、地骨,而捨棄知母、黃柏。

此外,元參、地骨雖然微寒,但也有滋補的味道,這與黃柏、知母有很大的不同。怎麼能把它們歸於同類而一概而論呢?

或疑寒涼既有損於脾胃,而微寒之藥豈無損哉。夫治病去其甚者,未可一概盡去。吾患黃柏、知母過寒涼,非盡謂寒涼之不可用也。故倘知母、黃柏尚稱其功,以示可用,豈元參、地骨微寒之藥,而反去之乎。況元參、地骨治虛火之內熱上游,實有殊功,余又何可不亟為表揚,以勸世之必用哉。

白話文:

有人或會懷疑寒涼藥物會損傷脾胃,那麼稍帶寒涼的藥物難道沒有損傷嗎?治療疾病時要祛除最嚴重的部分,不能一概全除。我擔心黃柏、知母過於寒涼,並不是說所有寒涼藥物都不能用。所以如果知母、黃柏還有它們的好處,表示它們可以適當使用,難道寒涼性較弱的元參、地骨不能用嗎?更何況元參、地骨對於治療蘊藏於體內的虛火上攻有很好的療效,我為什麼不極力推崇它們,讓世人必定要使用呢?

或問元參微寒,何以能瀉浮游之火耶?蓋火分虛、實,實火宜大寒之品,以降其炎騰之勢;虛火宜微寒之味,以引其歸斂之途。元參瀉中有補,治虛火實宜,浮游之火,正虛火也,故亟需之耳。或問玄參何宜於腎?曰:腎水虛,則寒而濕,宜用溫以補之。腎火虛,則熱而燥,宜用涼以補之。故玄參一味,特為腎臟君藥也。

白話文:

有人問元參微寒,為什麼能去除浮遊的虛火呢?其實火分為實火和虛火,實火應該用大寒的藥物,來壓制它的炎熱;虛火應該用微寒的藥材,來引導它收斂。元參瀉中略帶補的作用,適合治療虛火,而浮游的虛火正是虛火的一種,所以才需要用元參。

又有人問玄參為什麼適合補腎?回答說:腎水虛,就會寒濕,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補腎。腎火虛,就會熱燥,應該用涼性的藥物來補腎。所以玄參這一味藥,特別適合作為腎臟的君藥(首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