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藥治通義》~ 卷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九 (3)

1. 熏蒸

陳稟丘曰。或問。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醫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病也。吾思之。可蒸之。如蒸中風法。熱溫之氣。於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踡。諸醫與丸散湯。四日之內。凡八過發汗。

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於被中就粉傅身。使極燥。乃起便愈。後數以此發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難汗者。非惟病使其然也。蒸之則無不汗出也。(千金方。)

按經曰。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所謂熏者。蓋即蒸也。南史。載徐文伯治範云。其法一與張苗同。而崔氏方。阮河南蒸法。(外臺傷寒門引。)其說最詳。又唐書許胤宗傳曰。柳太后病風不言。名醫治皆不愈。脈益沉而噤。胤宗曰。口不可下藥。宜以湯氣熏之。令藥入腠理。

周理即差。乃造黃耆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其夜便得語。是廩丘所謂蒸中風者。而趙虛白風科集驗名方。癱風散。鎮心散。並是遺意也。他如陸嚴治血悶。殆足稱奇術矣。(續醫說。引仇遠稗史曰。新昌徐氏婦。病產後暴死。但胸膈微熱。陸診之曰。此血悶也。

紅花數十斤。以大鍋煮之。候湯沸。以木桶盛湯。將藉病者寢其上。薰之。湯氣微復進之。有頃婦人指動。半日遂蘇。)又崔元亮集驗方。治腰腳蒸法。亦宜取法。須參閱焉。(出本草牡荊條。圖經所引。李瀕湖綱目曰。蒸法雖妙。止宜施之野人云云。又本草蔓椒條。陶隱居曰。

可以蒸病出汗也。此不舉其法。仍附之。又得效方曰。如用蒸法病得差。明年斯時。慎莫再作。再作或不治矣。此蓋系誤記徐治範云。預決後二年必死。非親驗之言也。)

2. 漬浴澡洗

漬浴法。所以宣通形表。散發邪氣。虛邪之傷人。初在肌表。當以汗解。若人肌肉堅厚。腠理致密。有難取汗者。則服藥不能外發。須藉湯浴。疏其汗空。宣導外邪。乃可以汗。內經所謂。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是也。有因大飲中酒。恐毒氣內攻於藏者。有服五石發動。氣攻於陽者。

若此之類。皆以浴法治之。凡欲使邪毒外泄故也。(聖濟總錄○按中酒湯漬。石發冷水洗浴。見千金。外臺。及徐嗣伯傳。並非藥浴之謂。今湊合立論者。誤矣。)

按經文漬形。未審其義。玉機真藏論。脾風可浴。亦莫知何法。巢源傷寒候曰。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洗浴發汗即愈。今考古方。許仁則有桃柳等三物浴湯。(見外臺天行病。)即汗法也。聖惠治傳屍骨蒸。有沐浴方。

蓋驅惡風也。又療小兒。多有用者。如千金。治傷寒淋浴方七首。(此不皆汗法。)治客忤馬通浴方。本草。治咳嗽。生薑沐浴。(引孫真人。)嬰孺方。治小兒不生肌肉。又三歲不能行。五參浴湯。(幼幼新書引。)小兒直訣。治肥體體熱。浴體法(用烏蛇白礬青黛

天麻。蠍。朱。麝。桃枝等。)之類。是也。又魏桂岩博愛心鑑。治痘瘡頂陷。有水楊湯。用者有功。(本草。引經驗後方。小兒胗豆令速出。酒沃沸胡荽。噴一身。是亦漬浴之變法已。)

暖洗生陽。宜澡洗。而不澡洗。則使人陽氣上行。陰邪相害。不當淋渫而淋渫。則使人濕侵皮膚。熱生肌體。肌內不寒。勿暖洗。(中藏經。)

按本草衍義曰。熱湯。助陽氣行經絡。患風冷氣痹人。多以湯渫腳至膝上。厚覆使汗出周身。然別有藥。亦終假湯氣而行也。蓋暖洗生陽者。得此說而義明矣。又本草綱目曰。朱真人靈驗篇云。有人患風疾數年。掘坑令坐坑內。解衣以熱湯淋之。良久以簟蓋之。汗出而愈。此亦通經絡之法也。

時珍常推此意。治寒濕。加艾煎湯。治風虛。加五枝。(按食物本草曰。五枝。桃。柳。桑。拓。槐也。)或五加煎湯淋洗。覺效更速也。此說亦有理。又考之古方。百合病。(金匱。百合洗方。)卒死壯熱。(又礬石。水煮漬腳。)中風(千金。大戟洗湯。又方氏家藏方。

蛇床子防風等八味。淋渫。)水腫(本草。引韋宙獨行方。水腫從腳起。赤小豆煮爛汁。漬膝以下。又神巧萬全方。水氣薰洗法。用樟柳。赤豆。麻黃。桑白。)虛冷(御藥院方。還童散。外固壯陽氣。用丁香等十四味。水煎。少腹已下淋浴。又百花散。用百花窠等五味。

水煎淋洗。補元陽。通血脈。又施圓端效方。治下元虛冷。用椒目。桂。川烏。細辛乾薑。水煮。渫浴下部。)之類。用淋渫者。不一而足。又聖惠發背門曰。或已潰。或未潰。毒氣結聚。當用藥煮湯。淋拓瘡上。散其熱毒。夫湯水者。能盪滌口滯宣暢血。故用湯淋拓也。

又活人書。稱腳氣用湯淋洗者。醫之大禁。驗之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