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藥治通義》~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補不宜涼藥

張景岳曰。虛實之治。大抵實能受寒。虛能受熱。所以補必兼溫。瀉必兼涼者。蓋涼為秋氣。陰主殺也。萬物逢之。便無生長。欲補元氣。故非所宜。涼且不利於補。寒者益可知矣。即有火盛氣虛。宜補以涼者。亦不過因火暫用。火去即止。終非治虛之法也。又或有以苦寒之物。

謂其能補陰者。則內經有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夫氣味之相宜於人。不謂之曰補可也。未聞以味苦氣劣。而不相宜於人者。亦可謂之補也。雖內經有曰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等論。然此特以五行歲氣之味。據理而言耳。矧其又云。麥羊肉杏薤皆苦之類。

是則苦而補者也。豈若大黃黃蘗之類。氣味苦劣。若此而謂之能補。無是理也。嘗聞之王應震曰。一點真陽寄坎宮。固根鬚用味甘溫。甘溫有益寒無補。堪笑庸醫錯用功。此一言蔽之也。不可不察。(全書)

俞守約曰。黃柏知母。世人謂其補腎。非也。特以腎家火旺。兩尺脈盛者。用其瀉火。則腎亦堅固。而無夢遺之患。豈誠有補腎之功哉。故腎家無火。而兩尺微弱。或右尺獨旺者。皆不宜用。黃柏知母。能降十二經之火。內經所謂強腎之陰。熱之猶可者。正以其瀉腎之火。則腎令方行。

而熱亦不作矣。但凡腎家有熱。兩尺脈旺。而成諸疾。或眼疼或喉痹之類。皆宜用之。脾胃論云。黃柏知母。不可久服。恐陰氣為害故也。東垣豈欺我哉。(續醫說。)

按李瀨湖本草綱目黃連檗木二條。亦謂此意。宜相參。蓋潔古以知母黃檗為補腎。丹溪倡陽有餘陰不足之說。自來學者。往往偏於滋陰。如王節齋。為弊最甚。前輩有辨駁者。有迴護者。其說頗長。茲不繁錄。

2. 禁補諸證

病有不可補者。一曰瘧疾。二曰狂疾。三曰水氣。四曰腳氣。此四疾治得稍愈。切不可服暖藥以峻補之。如平平補藥。亦須於本病上有益乃可。(醫說引醫余。)

按此說極是。但虛瘧或用補中益氣湯。然見效絕少。水氣有陰陽。陰水宜用溫藥。嚴子禮濟生方論之。又方仁聲泊宅編云。凡病唯發背腳氣無補法。發背。非藥毒即飲食毒。腳氣乃風毒。風毒在內。不可不攻。故先當瀉之。然發背固有內托治法。腳氣。則孫真人曰。皆由氣實。故不得大補。亦不得大瀉。此言信然。方說並叵從矣。

又按錢仲陽小兒直訣云。熱證疏利。或解化後。無虛證勿溫補。熱必隨生。此確言也。(楊仁齋活人總括。陶節庵傷寒六書並演論之。並錄於傷寒廣要中。)至李無閡傷寒十勸則曰。傷寒必須直攻毒氣。不可補益。又許洪和劑指南曰。傷寒後調理者。傷寒本無補法。不可用大溫藥補之。

若補甚則再發熱。但可用微溫藥調理。蓋陰證調理。亦宜溫補。固不待論。但世或有陽證瘥後。過慮其虛。以補招害者。二家之說。殆似為其發。而張景岳全書。喻西昌寓意草。極口詆詰。未免矯枉過直也。又虞恆德醫學正傳曰。丹溪曰。諸痛不可用參耆。此指氣實者言。諸屬虛證。

身體疼痛者。可不用參耆等補氣藥乎。學者毋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