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7)

1. 辨可下形證

大法。秋宜下。凡可湯勝丸。中病便止。不必盡之。

少陰病得之口燥咽乾。宜急下之。

傷寒病人腹滿。不大便者。亦然。

傷寒下痢。三部脈皆和。按其心下堅。宜急下之。

傷寒下痢。脈遲滑者實也。其痢未得便止。當更宜下之。

傷寒病腹中滿痛者為實。當宜下之。

傷寒脈數而滑者。有宿食。當下之則愈。

傷寒六七日。目中瞳子不明。無外證。大便難。微熱者。此為實。宜急下之。

太陽病七八日。脈微浮者。其人發狂。此下焦有熱。小腹當堅而滿。小便自利。下血乃愈。瘀熱在裡故也。宜下之。

白話文:

太陽病過了七八天,脈象微弱浮動。患者出現神志不清、狂躁的症狀。這是因為下焦有熱,小腹應當堅硬腫脹,小便自行通利,下血後才能痊癒。這是因為瘀熱積聚在體內。適合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

陽明病但頭汗出。其身無汗。小便不利。渴汁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宜急下之。

傷寒有熱。而小腹滿者。小便反利。為有蓄血。當宜下之。

傷寒病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痛。煩躁汗出者。此為有結。汗出後則暫解。日晡則復發。脈實者。當宜下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其腹微滿者。宜下之。

陽明病其人多汗。津液越出。胃中有熱。大便必堅。宜下之。

傷寒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熱不解。腹滿如痛者。此有宿食。宜下之。

傷寒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不能臥。此胃內有結燥故也。宜下之。

2. 辨不可下形證

傷寒脈濡而弱。陽氣不足。不可下之。下之則心下痞。津液內竭。咽燥鼻乾也。

傷寒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榮。寒則傷衛。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

傷寒脈浮濡弱。不得發汗。無陽故也。陽亡虛盡中弱澀者。不可下。

傷寒結胸證。其脈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矣。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促胸滿。不可下。

太陽與少陽合病。心下堅。頸項強而眩。不可下也。

夫四逆病厥者。不可下也。

夫病欲吐者。不可下也。

夫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也。

夫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於咽。作結胸也。

太陰病其人腹滿吐食。不可下。下之益甚。

少陽病當心下堅滿。不可下。下之。後利不止者死。

3. 辨可灸形證

少陰病其人雖里和。其病惡寒者。宜灸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而發熱。脈不足者。灸其少陰。

夫吐下手足厥無脈者。當其厥陰灸之。不溫及微喘者死。

傷寒六七日。脈數。手足厥。煩躁不已。灸厥陰。不順者死。

4. 辨不可灸形證

凡微數之脈不可灸。因熱為邪。必致煩逆。內有損骨傷筋血枯之患。脈當以汗解。反以灸之。邪無所去。因火而盛。病當必重。此為逆治。若欲解者。當發其汗而解也。

白話文:

凡是脈搏細弱、數量少的脈象都不能灸。因為熱是邪氣,灸會讓邪氣更重,導致煩躁嘔吐。體內會因此損傷骨頭、筋脈,血氣枯竭。脈象應當通過發汗來緩解,卻反而用灸來治療,邪氣無處可去,反而因熱而加重,病情必定會加重。這是逆向治療。如果想要緩解病情,應當讓病人發汗來排出邪氣。

5. 辨可火形證

凡下利後。下部中痛。當溫之。宜炒枳實。若熬鹽等熨之。

6. 辨不可火形證

傷寒寸口脈浮而弱。即血氣虛。衛氣微。其脈浮則汗出如流珠。衛氣微。榮氣虛。故脈浮汗出也。太陽病中風。以火劫其汗。風被火熱。即令血氣流泆。當有潮熱。其身發黃。陽盛即衄。陰虛即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枯燥。但頭汗出至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

白話文:

傷寒時,寸口脈虛浮,表示血液和氣不足,保護身體的能量虛弱。因為脈虛浮,所以會出汗如珠。保護身體的能量虛弱,滋養身體的能量也虛弱,因此脈虛浮而會出汗。

太陽病中風,是因為火熱侵襲而造成。風被火熱所劫,會導致血液和氣流失,出現潮熱。患者身體發黃,表示陽氣過盛,可能會有鼻出血的現象。陰氣不足,會導致小便困難。陰陽兩方面都虛弱,身體會枯燥。但是頭部出汗,會蔓延到頸部再退回去。腹部脹滿,微微喘息,口乾舌爛,可能會有便祕。

甚者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苦心下滿。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小便不利者不治。

傷寒脈浮。而以火逼劫。汗即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

太陽病以火蒸之。不得汗者。其人必燥結。若不結。必下清血。其脈躁者。必發黃也。

太陽病而熨其背。大汗必出。火氣入胃。胃中乾渴。必發譫語。

7. 辨可水形證

太陽病瘥後。胃中乾燥。不得眠睡。渴欲飲水。當稍稍飲之即愈也。

若嘔吐。熱在膈上思水者。與五苓散。即可飲水也。

傷寒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然當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

凡傷寒病能飲水者。為欲愈也。若不渴而強與之。因此成禍者。其數多矣。

8. 辨不可水形證

凡發汗後飲水。水灌之。其人必喘。水藥不得入口。入則為逆。傷寒結胸無熱證者。宜與平和之藥。若以水灌之。益令熱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即煩。微令汗出後。腹中痛。可服和氣止痛之藥。

白話文:

凡是發(出)汗後喝水,水灌入人體。那個人一定會喘。水或藥水都不得入口。入口則會逆行。傷寒結胸沒有發熱徵狀的,應當給予性質平和的藥物。如果用大量的水灌下去,會加重體內的熱氣,無法排出。本應出汗的卻不出汗,就會感到煩躁。稍微出汗後,肚子疼痛。可以服用理氣止痛的藥物。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即為腹鳴。醫不知而反飲其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病必甚也。

白話文:

手腕上的脈象浮大。醫生卻反而給他瀉下的藥。這完全是錯誤的做法。脈象浮表示血氣不足,脈象大表示寒氣。寒氣互相激盪,就會導致腹鳴。醫生卻不知道,反而讓他喝水。這會讓病人大量出汗。水會與寒氣激盪,病情必定會更加嚴重。

9. 辨可溫形證

大法。冬宜熱藥。

凡病發熱頭痛。脈浮數。身有疼痛。宜溫其表。

太陽病下利不渴。其臟有寒。當宜溫之。其人慾食。入則吐。手足寒。脈弦遲。此為中寒。不可吐下也。當宜溫之。

白話文:

太陽病出現腹瀉但口不渴,主要原因是內臟受寒。治療應以溫熱為主。患者有想吃東西的慾望,但一吃完就會吐出來。手腳寒冷,脈搏細而慢。這是中寒的證明,不能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以溫暖身體為主。

少陰病其脈沉者。急當溫之。下利不食者。當宜溫之。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止。下利脈浮大者。此皆為虛。宜溫之。

白話文:

少陰病脈象沉細的,需要趕快溫補治療。腹瀉、不思飲食的,也應該溫補治療。腹瀉,脈象遲緩且緊實,表示疼痛尚未停止。腹瀉,脈象浮大,都是虛寒的表現,需要溫補治療。

凡脈浮革者自腹鳴。若渴之與水者。必噦。宜溫之。

夫病下之後。續得下利。水穀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里。宜溫之。與治中四逆附子湯。諸溫藥之輩。

白話文:

痢疾過後,接著拉肚子,拉得停不下來,身體痠痛。這時應緊急補救腸胃,宜用溫性的藥物。可以使用治中四逆附子湯等溫熱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