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9)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9)

1. 紫蘇

味辛、甘,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陽、少陰、太陰經。散寒氣於肌表,利結氣於胸腹。氣味輕清,亞於麻黃,不敢用麻黃者,以此代之。雙面紫者為妙。蘇子散氣尤捷,或參補劑中用之則可。性熱能散上膈及在表寒邪,以其性輕浮也。東垣言其下氣者,由其性熱而散,為能散氣故耳。

氣虛者不可用,以散氣故。蘇子尤其。俗醫不分虛實,但見胸滿者,多用此劑,慎之。

2. 香薷

味辛,氣微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足陽明經。調中氣而止霍亂,除煩熱而清暑氣,利小便之不行,治水飲之四溢。

香薷屬金與水,而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腫、利小便甚捷,助肺家清化之氣,故能治暑,使火不得爍金也。又治口氣甚捷,蓋口臭是脾有鬱火溢入肺中,失其和美清甘之意,而濁氣上干故也。消暑毒,與白扁豆同功。熱服瀉之。

按:時方多治暑邪,而《本經》不言。要之,霍亂吐下,必是因暑濕邪而作者耳。

出自江右,硬梗石生者良。若土香薷軟苗者,不過解暑,其他無效,最能損真氣。

3. 蘿蔔子

味辛、甘,氣平,無毒,陽也,降也。下肺氣之喘嗽,消腸胃之食滯。入手足太陰經。治喘消食,除脹下氣。水研服,吐風痰;醋研塗,消腫毒。

萊菔辛溫,大略耗血消導,故主大下氣,消穀食,去痰癖,止咳嗽,解面毒,生搗汁服主消渴。

又云:散氣用生薑,下氣用萊菔。但煮多食,停膈間成溢飲病,以熟則味甘多而辛少故也。

東垣云:亦去膨脹。

4. 白芥子

味辛,氣溫,無毒。去疰氣,闢鬼邪,除久瘧蒸成癖塊,去皮裡膜外痰涎。故三子養親方中用蘿蔔子消食,蘇子定喘,此能消痰,皆切中老人病也。菜卻冷氣,安五臟。

5. 冬葵子

味甘,氣寒,無毒。治五癃而利小便,下乳汁而療產難。

葵子性滑利,能宣導積壅,不益人。婦人難產,取一二合打碎,水煮服之效。又凡婦人倒生,手足冷,口噤,以葵炒令黃,搗末二錢,酒調服,則順。又小兒死腹中,葵子末酒調服。若口噤不開,撬口灌之,藥下即活。

6. 大蒜

性熱喜散,善化肉,故人喜食,然傷脾耗氣,傷肝損目,令人面無顏色,積久自見。

7.

屬金而有水與土,性急,取汁細呷之,可下膈中瘀血,甚效。多食則昏神,其子止精滑甚良。

8. 冬瓜

性走而急,久病與陰虛者忌之。《衍義》謂其分散熱毒氣者,取其走而性急也。未被霜而食之,令人成反胃病,惟差五淋。

9. 甜瓜蒂

極苦性急,堪為膈間湧吐之劑,凡胸中寒邪,膈間痰塞,與夫食物病在胸膈中者,皆吐越之。胃弱者勿用,設有當吐者,以他藥代之。又名苦丁香。入足陽明、手太陰經。

10. 飴糖

味甘,氣微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除煩止渴,益氣和中。足太陰經藥,糯與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飴糖大棗之甘,以緩中也,亦能消痰潤肺,但中滿嘔家切忌之。仲景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

丹溪云:大發濕中之熱。

糖多食能生胃中之火,此損齒之因,非土製水,乃濕土生火也。食棗多者齒病齲,亦此意焉。

11. 白扁豆

味甘,氣微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消暑氣,有解毒之能;和中氣,有厚腸之益。霍亂吐瀉能除,河豚酒毒並解。加十味香薷飲內,治暑殊功;佐參苓白朮散中,止瀉立效。痢疾不止者,服之可愈;病久脾虛者,倍用甚宜。能健脾養胃而愈百病。去殼薑汁炒用。氣味甘溫,能和中下氣,故主霍亂吐逆不止。云云。

12. 米醋

味酸,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消癰腫,斂咽喉之瘡;破積血,治血逆之暈。入藥惟米造者良,年久者更佳。忌食蛤肉。多食損齒、損筋骨。

黃柏皮含之,愈口瘡。煮香附子丸服,除郁痛。煎大黃劫痃癖如神,磨南星敷瘤腫立效。驅胃脘氣痛,並堅積癥塊氣疼,攙劑吞服。治產後血暈,及損傷金瘡血暈,淬氣熏蒸。

《發明》云:醋味酸而收澀,故能散水氣,消癰腫,殺邪毒,斂咽瘡等證。用石煅紅,燒醋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