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6)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6)

1. 巴豆

味辛,氣熱,有大毒,陽也,降也。生用之急,熟用之緩。削堅積,蕩臟腑之沉寒;通閉塞,利水穀之道路。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凡用,去心、皮。生則溫,熟則寒。味辛性烈,有盪滌攻擊之能。若急攻,為通利水穀之方,則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磨堅積之劑,則炒煙出,令紫黑色,研用。

可以通腸,可以止瀉。蓋通因通用之意,世所不知也。

江云:健脾開胃,益血脈,非真補也。蓋能蕩穢消積,則推陳致新,而脾胃從此和,血脈亦自此益矣,故云,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丹溪云:去胃中寒積、食積,無寒者勿用。中巴豆毒者,以黃連汁、大豆汁解之。

2. 乾漆

味辛、咸,氣溫,有毒,陽中之陰,降也。削年深堅結之沉積,破日久秘結之瘀血。入手足陽明、手太陽經。去腸胃瘀血癥瘕,功烈於蘇木,特除九種心疼,殺三蟲。炒令煙盡入藥,半夏為之使,畏雞子及蟹,忌油膩。

乾漆雖用為去積滯之藥,然其性急而能飛補。蓋積滯去後,而補性內行,用之當中節耳。故《本經》稱其消痞結癥瘕。云云。而又稱其主絕傷補中,續筋骨,填髓腦,安五臟。意可知矣。要之,消導後即有補意,非真謂之補劑也。

3. 芫花

味辛、苦,氣溫,有毒,陽中之陰,降也。內而三焦,外而身表,泄水氣之橫流,下逆氣之奔擾,瀉濕利水為要。凡用,微熬不可近眼。久服令人虛。

4. 地骨皮

味苦、平,性寒,無毒,升也,陰也。其用有二:療在表無定之風邪,主傳屍有汗之骨蒸。

《發明》云:地骨皮苦寒除熱,滋陰之要藥。

5. 川椒

味辛,大熱,有毒,浮也,陽中之陽也。其用有二:用之於上,退兩目之翳膜;用之於下,除六腑之沉寒。蜀椒辛能潤肺腎而散寒邪,熱以助心陽而溫胃除濕。多食乏氣,十月食之傷心,以其辛散故也。杏仁為之使,畏款冬、雄黃。去殼及目,取紅入藥。

6. 胡椒

味辛,熱。逐寒利氣之用,久服大傷肺及大腸經,必致腸風臟毒。

蓽澄茄辛散快氣,乃胡椒之嫩者。胡椒逐腸胃之寒邪,用多耗血。

7. 金櫻子

味甘、微澀,氣溫平,無毒。澀精滑自流,夢中泄精,止小便數,去睡後尿遺,殺寸白蟲,塞休息痢。搗爛絞汁,用有兩般,熬稠糖入酒鮮黃,調鐵粉染須潤黑。

《發明》云:金櫻子酸澀收斂之劑。花收染皓髮亦驗,根煮殺蛔蟲尤靈,皮治帶下崩中,炒過煎服即止。

8. 茶茗

苦、甘、微寒,專上清頭目。世醫執《本草》以苦泄下行之說,如何頭目得清?不知頭目不清,由熱氣上熏,用苦以泄之,則熱降而上清矣。茶茗體輕而氣浮,芽萌得春生之氣,味雖苦而氣則薄,故湯液以清頭目為主,解煩渴,利小水,逐痰涎熱,令人少睡。飲之宜熱,冷飲則聚痰,多飲則少睡,久服則消脂,苦泄之故也。不宜空腹飲。亦解煎炒毒。

一云:酒後頻飲,大傷脾腎。蓋腎水不足,不能勝酒,復飲茶太過,則大傷脾氣,腎又受濕,遂成脾泄也。胃實者宜用,脾虛者忌之。

9. 桑寄生

除風濕,益血脈之劑。《本草》言其味苦甘平,無毒。故主腰痛,去風痹,健筋骨,充肌膚,女人崩中,內傷不足,產後余疾,下乳汁,小兒背強,癰腫。大略去風濕,以益血脈可見矣。其實明目輕身通神,然卒難得真者,斷其莖而視之,其色深黃者為辨。若真下咽必神驗。忌見火。

10. 棕櫚灰

止帶崩腸風下血。棕櫚子苦澀,能益血,故《本草》主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而能養血。

11. 郁李仁

破血潤燥,利水之用,入手陽明大腸。潤腸破血,通五臟膀胱急痛,中風藥中不可缺者。能理胸膈痰氣,潤下。

12. 榧實

屬土與金,有火,不可多啖,多則熱矣。肺家果也,引火入肺,則大腸受傷。治寸白蟲及五痔,食之愈。又過多滑腸。

13. 皂莢

疏氣導痰之要藥,而疏散之力居多,故能開閉結。亦能豁風痰。

14. 蘇合香

甘溫而性走竄,若和藥為丸,能開關通竅,逐寒中冷風,此為專功。然肺胃風熱盛者忌之。

15. 京墨

止吐血,水能制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