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6)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6)

1. 黑牽牛

味辛,氣熱,有毒,陽也,降也。導水濕腫滿,泄肺氣窒塞。行水氣有通利之雄,泄肺氣有耗散之失。入手太陽、陽明、足陽明經。有黑白二種,黑者入藥,炒用。此味感南方火熱之化,得辛辣之味,久嚼猛烈雄壯,然辛以入肺,但能瀉氣中濕熱,不能瀉血中濕熱。況濕從下受,下焦主血,是血中之濕,宜用苦寒之味,今反以辛藥瀉之,是血病瀉氣,使氣血俱虛,傷人必矣。

若病濕勝,氣不能施化,致二便不通,則宜用之,氣病者無多食辛,此味辛辣雄烈,比諸辛藥瀉氣尤甚,不可輕用。

2. 葶藶

味辛、苦,氣大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甜者主治亦同,但其性稍緩於此。泄水氣之橫流,療遍身之浮腫,降肺氣之奔迫,下痰氣之洶湧。性極峻泄,虛者勿用。

江云:瀉肺喘而利小便。炒須紙隔。入手太陰、少陰、足太陰、太陽經。

專行水走泄,兼利肺氣,有甜苦兩般,苦者行水走泄迅速,壯人證重者宜之,以苦下泄也。甜者形瘦證輕者宜之,以甜行泄少緩。但《本經》只言苦辛,則甜者緩,而不復入泄利藥也。

3. 恆山

味苦、辛,氣寒,有毒,陰中之陽,升也。吐胸膈之頑痰,截諸瘧之邪氣。雖有劫病之功,當為虛者之忌。乃蜀漆根也。入足厥陰經。忌崧菜、雞肉、蔥。服此忌茶茗。形如雞骨者良。恆山屬金,有火與水,性暴悍,善驅逐,傷人真氣,病者虛怯勿輕用。惟截瘧為專,然必露冷過宿,勿熱服及多服。

4. 草果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散脾胃之寒,消久停之食,截老瘧之痰,止嘔吐之疾。入足陽明、太陰經。

草果辛熱,專導滯逐邪,故消宿食,除脹滿,去邪氣,卻冷痛。同砂仁溫中,同青皮泄肝邪,佐常山截疫瘧。然辛烈過甚,大耗元陽,虛弱人禁用。

按:東垣諸書,所以諸藥性之升降浮沉,大抵不離於氣味陰陽之道,故陽藥多浮,陰藥多沉,陰中之陽能升,陽中之陰能降,此造化自然之理也。或陽沉而陰浮,陽中之陰能升,陰中之陽能降,而又不拘於氣味陰陽者,此根梢之上下,形質之重輕,地土之南北,時月之寒暑,稟賦不同各有優劣。故今所注藥性,因其體用之能,故不拘於彼也。

5. 通草

味甘、平,性微寒,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二:陰竅澀而不利,水腫閉而不行。澀閉兩俱立驗,因有通草之名。

《賦》云:退腫而閉癃舒泰,利水而陰竅通和。

6. 大黃

味苦,氣大寒,無毒,味極厚,陰中之陰。其性走而不守,入手足陽明經。通腸胃諸物之壅塞,泄臟腑結熱之熏蒸。盪滌峻快,推陳致新。故曰奪土鬱而無壅滯,定禍亂以致太平。

苦寒而決泄者也。生用則通腸胃壅塞結熱,熟用能治諸毒瘡疽,久不收口。蓋以諸毒瘡瘍,皆屬心火,大黃熟用,則能瀉心,抑且宣氣消癰,而除結熱也。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余經不用。有實邪者二三劑亦可,虛弱者一劑亦須慎之。

按: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用大黃、黃芩黃連。夫心氣既虛,不用補而用瀉,何也?此因少陰經陰氣不足,而本臟之陽氣尤甚,熱邪乘虛而客之,致陰血不寧,妄行吐衄。今以苦泄其熱,使之和平,即以苦補其心,則血歸經而自安矣,一舉兩得。有是症者,用之輒效,在量其人之虛實可也。

7. 川烏

味辛,性溫,有毒,浮也,陽中之陽也。其用有二:散諸風之寒邪,破諸積之冷痛。

烏頭辛熱行經,故散諸風寒邪,破諸積冷痛。

8. 天雄

補上焦之陽乏。側子主癰腫與濕風。

按:天雄長而尖,其氣親上,故補上焦陽虛,凡風寒痹屬上焦者,用此為良。

附子矮而圓,其氣親下,故能補下焦陽虛,凡沉寒痼冷,下元虛脫者,用之為當。烏頭原生苗腦,得母之氣守而不移,故散胸腹風寒冷痹,破心腹積聚為最。

附子旁有小顆名側子,辛熱大毒,與附子同,以旁生體無定,在其氣輕揚,宜發四肢充皮毛,為風疹妙藥。

9. 海藻

味苦、咸,性寒,無毒,沉也,陰中之陰也。其用有二:利水道,通閉結之便;泄水氣,消遍身之腫。又云:散癭破氣,治疝無難。海藻咸能軟堅,故主消瘰癧癭瘤。昆布海菜,與海藻相近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