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茯苓(十五)

茯苓,當取整個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結白為上。近來有一種鏡片,多以米粉和苓末假造混充。聞又有以米粉包裹松根造成整個者,亦宜細辨。

炳章按:宗奭曰:茯苓生於多年大松之根,乃松之精氣盛而抑鬱,發泄於外,結為茯苓,故不抱根,離其本體有零之義也。精氣不盛,止能附結本根,既不離本,故曰獲神。《淮南子》云: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宗奭曰:上有菟絲之說,甚為可信。時珍曰:下有茯苓,上有靈氣如絲之狀,土人亦時見之,非菟絲也。

《典術》云:松脂入地,千年為茯苓。望松樹赤者,下有茯苓,此皆言天然野生之茯苓,其生長在十年或數百年不等,得松之精氣足,其皮黑皺,其肉堅緻結合,不論何地產,皆為佳品。惟雲南產,天然生者為多,亦皮薄起皺紋、肉帶玉色、體糯質重為最佳,借乎出貨不多。

其他產臨安、六安、於潛者,種苓為多,其法用本地天產鮮茯苓,搗碎如泥,種於肥土山葉茂松根上。先將松根傍離根二尺余,掘去泥土至見松根,將茯苓屑每株約一兩,以竹箬裹附松之支根上,閱半年,施肥料一次,至三年起掘,則成二三斤重量之茯苓。然其生結不在原種根上,隨氣息止而結苓,往往有種於西杈根而結苓在東杈根,間有種而不結者。

且松根下結苓,而葉必萎黃,或發紅色,此即松之精氣,收聚凝結為苓也,故土人望而即知其謂有苓。種苓外皮鬆浮而厚,內肉鬆而不堅結,色白無神,即種苓也,為次。凡茯苓有筋者去之。雷斆云:茯苓有赤筋者,誤服令人目中有星,多服致目盲,服茯苓者注意之。

2. 茯神(十六)

茯神,真者木心,或在旁,或在中,亦不止一心,切開有筋膜者是也。假者木心在中,且止一心,而無筋膜。

炳章按:茯神,即茯苓之抱木中心者。茯苓乃得松之氣,自作塊而大,不附著根,其抱根而生者,茯神也。其餘鑑別法詳前茯苓條下。

3. 血竭(十七)

血竭,一名麒麟竭,甘、咸,平。色赤專入血分,散瘀生新,止痛生肌,善收瘡口。《南越志》云:麒麟竭是紫礦之脂也,出南番。欲驗真偽,但嚼之不爛如蠟者為上,磨之色透指甲者方真。今有以海姆血偽充者,味大咸,有腥氣,不堪入藥,須明辨之,毋為所誤。

炳章按:蘇恭曰::麒麟竭,樹名渴留;紫礦,樹名渴稟,二物大同小異。馬志曰:二物同條,功效亦別。紫礦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礦從葉上出(炳章按:紫礦俗名紫草茸,乃此樹上蟲所造成,故《綱目》列入虫部)。麒麟竭色黃而赤,從木中出如松脂。頌曰:今南番諸國及廣州皆出,木高數文,婆娑可愛,葉似櫻桃而有三角。

其樹脂從木中流下,滴下似膠飴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色作赤色。採無時。舊說與紫礦相類,而別是一物,功力亦殊。《一統志》云:血竭樹略似沒藥樹,其肌赤色。採法亦於樹下掘坎,斧伐其樹,脂流於坎,旬日取之。多出火食國。考諸家辨正,血竭確別有一物,惟《南越志》言是紫礦之脂,或亦傳訛之辭。

總之,血竭色要鮮紅有光,質體要松,試之以透指甲者為真,以火燒之,有赤汁湧出,入紙無跡暈,久而灰不變本色者為麒麟竭,最佳。色紫黑、質堅、外竹箬包裹者為鞭竭,略次。偽者以松香火漆做成,入火滴紙有跡暈,宜辨之。

4. 阿魏(十八)

阿魏,辛平,入脾胃,消肉積,殺細蟲,去臭氣。出西番,木脂熬成。氣味極臭。試取少許,安銅器一宿,沾處白如銀汞者真。今人多以胡蒜白偽造之,用者不可不慎。

炳章按:《新疆雜記》云:阿魏,傘形科之多年生草本也,高三四尺,莖徑寸許,葉淡紅色。五六月間,花叢生於頂,如茴香,氣非常之臭,偶一沾之,數日不能去。其液名阿魏精,人取之販賣,每斤價錢八錢。根莖如蘿蔔,徑三四寸,長尺余,人取之以熬膏,每斤價錢三四錢,此即真阿魏也。

《五雜俎》云:黃金無假,阿魏無真。皆狀其得之之難,而不知新疆塔城伊犁鎮西,以及迪化之孚遠、奇台等處,遍野漫山,直有用之不竭之勢,牽羊、毒羊之說,尤為謬妄矣,且產於伊犁者,其味特香,尤為奇品。《觚賸》云:諾皋載波斯國出阿虞,長八九尺,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汁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

近有客自滇中來,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相刺撲,二者合併,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此說謬妄,不能取信,附錄以待考正。據諸家本草亦多從植物類而生,並無此議。

考近今市用色黃溏者,曰溏魏,佳;黑者,名砂魏,次。按阿魏有三試法:以半錢阿魏安於銅器中一宿,有魏沾處如銀者,真;以一錢入五豆草自然汁中一宿,至明日如鮮血者,亦佳;一錢安柚樹上,立乾者,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