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 (16)

1. 樺木皮

味苦,平,無毒。主諸黃疸,濃煮汁飲之良。堪為燭者,木似山桃,取脂燒闢鬼。(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晉中書令王珉傷寒身驗方:中作㯸字,濃煮汁冷飲。主傷寒時行,熱毒瘡特良。今之豌豆瘡也。

靈苑方:治乳痛,癰初發腫痛,結硬欲破膿。令一服瘥。以北來真樺皮,無灰酒服方寸匕,就之臥,及覺已瘥。

衍義曰:樺木皮,燒為黑灰,合他藥治肺風毒。及取皮上有紫黑花勻者,裹鞍、弓、鐙。

2. 榼藤子

味澀、甘,平,無毒。主蠱毒,五痔,喉痹及小兒脫肛,血痢,並燒灰服。瀉血宜服一枚,以刀剜內瓤,熬研為散。空腹熱酒調二錢,不過三服必效。又宜入澡豆,善除䵟𪒟,其殼用貯丹藥,經載不壞。按《廣州記》云:生廣南山林間,樹如通草藤也。三年方始熟,紫黑色。一名象豆。(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治飛屍,入藥炙用。

圖經文具南藤條下。

衍義曰:榼藤子,紫黑色,微光,大一、二寸,圓扁。治五痔有功。燒成黑灰,微存性,米飲調服。人多剔去肉,作藥瓢,垂腰間。

3. 榧(音匪)實

味甘,無毒。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生永昌。

陶隱居云:今山東陽諸郡,食其子,療寸白蟲。唐本注云:此物是虫部中彼子也。《爾雅》云:柀,杉也。其樹大連抱,高數仞。葉似杉,其木如柏,作松理,肌細軟,堪為器用也。今注彼子與此殊類,既未知所用,退入有名無用。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平。多食一、二升,佳。不發病,令人能食消穀,助筋骨,行營衛,明目輕身。

食療云治寸白蟲,日食七顆,七日滿,其蟲皆化為水。

外臺秘要治白蟲。榧子一百枚,去皮,只然啖之,能食盡佳。不然,啖五十枚亦得。經宿蟲消下。

衍義曰:榧實,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美。五痔人常如果食之,愈。過多則滑腸。

4. 欒荊

味辛、苦,溫,有小毒。主大風,頭面手足諸風,癲癇狂痙,濕痹寒冷疼痛。俗方:大用之,而本草不載,亦無別名。但有欒花,功用又別,非此花也。

唐本注云:按其莖、葉都似石南,干亦反捲,經冬不死,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而洛州乃用石荊當之,非也。(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欒荊子,君,惡石膏,味甘、辛,微熱,無毒。能治四肢不遂,主通血脈,明目,益精光。決明為使。

圖經曰:欒荊,舊不著所出州郡,今生東海及淄州、汾州。性溫,味苦,有小毒。苗葉主大風,頭面手足諸風,癲狂痙痹冷病。蘇恭云:莖、葉都似石南,干亦自反,經冬不凋,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今諸郡所上者,枝莖白,葉小圓而青色,頗似榆葉而長,冬夏不枯。六月開花,花有紫、白二種。

子似大麻。四月採苗葉,八月採子。與柏油同熬,塗駝畜瘡疥或淋炸藥中用之,亦名頑荊。

衍義曰:欒荊,即前所謂牡荊也,不合更立此條。況《本經》元無欒荊,已具蔓荊實條中。

5. 扶栘木皮

味苦,平,有小毒。去風血,腳氣疼痹,踠損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作湯,捋腳氣疼腫,殺瘃(陟玉切)蟲風瘙。燒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經時不敗。生江南山谷。樹大十數圍,無風葉動華反而後合。《詩》云:棠棣之華偏其反。而鄭注云:棠棣,栘也,亦名栘楊。崔豹云:栘楊,圓葉弱蒂,微風大搖。(新補,見陳藏器。)

6. 木鱉子

味甘,溫,無毒。主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止腰痛,除粉刺䵟𪒟,婦人乳癰,肛門腫痛。藤生。葉有五花,狀如薯蕷,葉青色面光。花黃。其子似栝蔞而極大,生青,熟紅,肉上有刺。其核似鱉,故以為名。出郎州及南中。七、八月採之。(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醋摩消腫毒。

圖經云木鱉子,出郎州及南中,今湖、嶺諸州及杭、越、全、岳州亦有之。春生苗,作蔓,葉有五花,狀如山芋,青色面光。四月生黃花,六月結實,似栝蔞而極大,生青,熟紅,肉上有刺。其核似鱉,故以為名。每一實,有核三、四十枚,八月、九月採。嶺南人取嫩實及苗葉作茹蒸食之。

孫用和治痔方:以木鱉子三枚,去皮杵碎,砂盆內研如泥,以百沸湯一大碗,以上入盆器內,坐上熏之至通,手即洗,一日不過三、二次。

衍義曰:木鱉子,蔓生,歲一枯。葉如蒲桃,實如大栝蔞,熟則紅黃色,微有刺,不能刺人。今荊南之南皆有之。九月、十月熟,實中之子曰木鱉子。但根不死,春旋生苗,其子一頭尖者為雄。凡植時,須雌雄相合,麻縷纏定;及其生也,則去其雄者,方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