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 (17)

1. 藥實根

味辛,溫,無毒。主邪氣,諸痹疼酸,續絕傷,補骨髓。一名連木。生蜀郡山谷。採無時。

唐本注云:此藥子也,當今盛用,胡名那綻,出通州、渝州。《本經》用根。恐誤載根字。子、味辛,平,無毒。主破血,止痢,消腫,除蠱疰蛇毒。樹生,葉似杏,花紅白色,子肉味酸、甘,用其核仁。

圖經文具黃藥條下。

2. 釣藤

微寒,無毒。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

陶隱居云:出建平。亦作吊藤字。唯療小兒,不入余方。唐本注云:出梁州。葉細長,莖間有刺,若釣鉤者是。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味苦。藥性論云:釣藤,臣,味甘,平。能主小兒驚啼,瘛瘲熱擁。日華子云:治客忤胎風。

圖經曰:釣藤,《本經》不載所出州土,蘇恭云:出梁州,今亦興元府有之。葉細莖長,節間有刺若釣鉤。三月採。字或作吊。葛洪治小兒方:多用之。其赤湯治卒得癇,用吊藤、甘草炙各二分,水五合,煮取二合。服如小棗大,日五、夜三。大良。又《廣濟》及《崔氏方》療小兒驚癇諸湯飲,皆用吊藤皮。

衍義曰:釣藤,中空,二《經》不言之。長八、九尺,或一、二丈者。湖南、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小人有以穴隙間致酒甕中盜取酒,以氣吸之,酒既出,涓涓不斷。專治小兒驚熱。

3. 欒華

味苦,寒,無毒。主目痛淚出,傷眥,消目腫。生漢中川穀。五月採。(決明為之使。)

唐本注云:此樹,葉似木槿而薄細,花黃似槐而小長大。子殼似酸漿,其中有實如熟豌豆,圓黑堅硬,堪為數珠者,是也。五月、六月花可收,南人取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大效。花以染黃色,甚鮮好。

圖經曰:欒華,生漢中川穀,今南方:及都下園圃中或有之。葉似木槿而薄細。花黃似槐而稍長大。子殼似酸漿,其中有實如熟豌豆,圓黑堅,堪為數珠者。五月採。其花亦可染黃,南人取以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甚效。

衍義曰:欒華,今長安山中亦有,其子即謂之木欒子,攜至京都為數珠,未見其入藥。

4. 蔓椒

味苦,溫,無毒。主風寒濕痹,歷節疼,除四肢厥氣,膝痛。一名豕椒,一名豬椒,一名彘椒,一名狗椒。生雲中川穀及丘塚間。採莖、根,煮釀酒。

陶隱居云:山野處處有,俗呼為樛,似椒、欓(音黨),小不香爾。一名豨椒。可以蒸病出汗也。

圖經文具蜀椒條下。

食療主賊風攣急。

5. 感藤

味甘,平,無毒。調中益氣,主五臟,通血氣,解諸熱,止渴,除煩悶,治腎釣氣。如木防己。生江南山谷。如雞卵大,斫藤斷,吹氣出一頭,其汁甘美如蜜。葉生研,敷蛇蟲咬瘡。一名甘藤。甘、感聲近,又名甜藤也。(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6. 赤檉木

無毒。主剝驢馬血入肉毒。取火炙用熨之。亦可煮汁浸之。其木中脂,一名檉乳,入合質汗用之。生河西沙地。皮赤色,葉細。(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云:檉,一名河柳。郭云:今河旁赤莖小楊。陸機云:生水旁,皮正赤如絳,一名雨師。枝、葉似松。日華子云:赤檉木,溫。

圖經文具柳華條下

衍義曰:赤檉木,又謂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也。花肉紅色,成細穗,河西者,戎人取滑枝為鞭,京師亦甚多。

7. 突厥白

味苦。主金瘡,生肉止血,補腰續筋。出突厥國,色白如灰,乃雲石灰共諸藥合成之。夷人以合金瘡,中國用之。

今醫家見用經效者,潞州出焉。其根黃白色,狀似茯苓而虛軟。苗高三、四尺,春夏葉如薄荷。花似牽牛而紫,上有白稜。二月、八月採根,曝乾。(今附)

8. 賣子木

味甘、微咸,平,無毒。主折傷血內溜,續絕,補骨髓,止痛,安胎,生山谷中。

唐本注云:其葉似柿。出劍南、邛州。(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今渠州歲貢作買子木。

圖經曰:賣子木,《本經》不載所出州土,注云出劍南、邛州,今唯渠州有之。每歲土貢,謂之買子木。株高五、七尺,木徑寸許。春生嫩枝條,葉尖,長一、二寸,俱青綠色,枝梢淡紫色。四、五月開碎花,百十枝圍簇作大朵,焦紅色。隨花便生子如椒目,在花瓣中黑而光潔,每株花裁三、五大朵耳。五月採其枝、葉用。

雷公云:凡採得後粗搗,用酥炒令酥盡為度,然入用。每一兩用酥二分為度。

9. 婆羅得

味辛,溫,無毒。主冷氣塊,溫中,補腰骨,破痃癖,可染髭發令黑。樹如柳,子如萆(音卑)麻。生西國。(今附)

海藥:云謹按徐氏云:生西海波斯國。似中華柳樹也,方家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