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3)

1. 敷貼第八

方三十一首

松脂貼,主癰疽腫方(煉松脂採松脂法附:)

白話文:

松脂貼,主治癰疽腫脹的方法(煉製松脂和採集松脂方法附錄:)

松脂(二斤,成煉者),膒脂(三兩),細辛(半兩),黃柏白芷,芎藭,白蘞,芍藥,莽草,白蠟,黃耆黃芩黃連大黃當歸防風(各一兩)

白話文:

松脂(兩斤,經過煉製的) 豬油(三兩) 細辛(半兩) 黃柏、白芷、川芎、白芍、芍藥、柴胡、白蠟、黃耆、黃芩、黃連、大黃、當歸、防風(各一兩)

上一十六味,切,先以火暖銅鐺令熱,以蠟拭鐺使通濕,銼松脂令破納鐺中,次下膒脂。都消盡訖,乃納藥,以竹蓖攪令調,仍於微火一煎急攪令勿息,十沸下之,沸止更上。預作十個濕土堆,一下置一堆上,遍十堆則成。及熱以新幕生布上,四面又安火灸,作絞子絞澄去滓,挑取向火塗紙,依病處大小剪取貼之。周時易,此法稍難,好好用心作之,乃可成矣。

白話文:

以上十六種藥物,先把銅鍋加熱,用蠟塗抹鍋子使其均勻濕潤,將松脂搗碎放入鍋中,然後加入動物脂肪。等全部溶解後,放入藥材,用竹製攪拌棒攪拌均勻,在小火上快速翻炒,使其沸騰十次,沸騰停止後再加熱。提前製作十個濕土堆,每次放置一團藥膏在上面,塗滿十團就完成了。趁熱用乾淨紗布鋪在上面,四面再用火烤,做成捻繩狀,絞出雜質澄清。取出一點藥膏,朝著火烤塗在紙上,根據病竈的大小剪裁貼上。這個方法有點複雜,細心加工才能成功。

煉松脂法:

白話文:

煉松脂法

松者,木之精也。其脂,木之液也。木之液,久而凝成脂。脂,油之類也。此脂入藥,治風濕疼痛。

採集

春夏之際,採集松脂。松脂附於松樹皮上。用刀刮取,收集入袋。

煉製

將松脂放入鍋中,加水少許。加熱煮沸,待松脂溶解。

提純

沸騰後,用勺子將泡沫撈出。撈盡泡沫後,將松脂液過濾,去除雜質。

入模

將過濾後的松脂液倒入模具中。模具可以是瓷碗或木盒。

冷凝

待松脂液冷卻後,就會凝固成松脂塊。

用途

松脂可入藥,治療風濕疼痛。也可塗抹於傷口,消炎止痛。

取大麻仁三升,研之令細,水三升淘之,生布絞去滓,松脂二升,以水三升半煮令消盡,及熱,新布絞令脂出,納麻汁中,待小冷,取松脂牽挽令白,乃依法秤取。

白話文:

取三升大麻仁,磨成粉末。用三升水清洗粉末,用生布過濾掉渣滓。

取二升松脂,用三升半的水煮,直到松脂完全溶解。趁熱,用新布過濾松脂,將過濾出的脂液倒入大麻汁中。

等到稍涼一點時,拿起松脂牽拉,讓它變白。然後按照規範,稱重取用。

採松脂法: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松脂法:取鮮松脂三兩。搗爛,和油調之。先塗於板上,待乾,貼瘡上。

松脂法:取得新鮮松脂三兩。搗碎後,與油調和。先塗抹於木板上,待其乾燥後,貼敷於傷口上。

取深山大松本有露根,脂自流出白黏者佳,火燒黑疆者不堪用。亦可五月六月大暑時破作痕,三五日待出取之。須多者,多破根取之。

白話文:

從深山中採挖巨大的松樹,尋找有露根者。如有白色黏液自流出者為佳。被火燒成黑色的樹根無法使用。也可以在五月或六月的大暑季節,在樹根上破開傷口,等三到五天待黏液流出後採集。如果需要大量黏液,可以在多個樹根上破口採集。

升麻敷主癰疽方:

白話文:

升麻敷治癰疽方

升麻,大黃,黃耆,芎藭,龍骨,白芨(各一兩),黃芩(六兩),白蘞,牡蠣(熬),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升麻、大黃、黃耆、川芎、龍骨、白芨(各 30 克) 黃芩(90 克) 白茅根、牡蠣(煅燒後)、甘草(各 15 克)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以蜜和之如泥,塗布敷癰上,干即易之。

痛微用此令消方:

白話文:

用十種中藥材,搗碎篩粉,加蜜調成泥狀,敷在患部,等乾後再更換。

適用於疼痛較輕的腫痛,可以消炎。

黃耆,青木香梔子乾地黃,升麻,龍骨,大黃,黃柏,黃芩,麻黃,黃連,芎藭,生犀(取末),白蘞,羚羊角

白話文:

黃芪、青木香、梔子、乾地黃、升麻、龍骨、大黃、黃柏、黃芩、麻黃、黃連、芎藭、生犀牛角磨粉、白芍、羚羊角

上一十五味,等分,搗篩為散,以醋和之如泥,塗故布上。開口如小豆以泄熱氣,干則易之,瘥止。

白話文:

一十五味藥材,均等分量,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醋和成泥狀,塗抹於舊布上。開口大小如小豆,用於排出熱氣。藥物乾了以後要更換新的,直至痊癒為止。

2. 白蘞敷

主癰疽方:

白話文:

癰疽方

金匱要略

  • 治癰疽發背,已潰,膿水甚多者:
  • 白芷一兩,防風三兩,黃芪三兩,甘草一兩,人參一兩,黃連一兩,生地黃三兩,白頭翁三兩,青皮一兩,秦艽一兩,金銀花一兩。上為末,用蜜和藥令圓。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服。
  • 治癰疽發背,已膿,而不可潰者:
  • 防風一兩,白芷一兩,黃芪一兩,甘草一兩,人參一兩,生地黃二兩,白頭翁二兩,青皮二兩,秦艽一兩,金銀花一兩。上為末,用蜜和藥令圓。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服。
  • 治癰疽髮背,已潰,膿水少者:
  • 防風一兩,白芷一兩,蒼朮一兩,黃芪一兩,甘草一兩,人參一兩,生地黃二兩,白頭翁二兩,青皮一兩,秦艽一兩,金銀花一兩。上為末,用蜜和藥令圓。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服。
  • 治癰疽髮背,外熱甚者:
  • 大黃三兩,赤芍三兩,牡丹皮三兩,生地黃二兩,防風一兩,荊芥一兩,甘草一兩,茜草一兩,荊芥穗一兩,紫草一兩。上為末,用蜜和藥令圓。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服。
  • 治癰疽髮背,寒熱往來者:
  • 荊芥穗一兩,防風一兩,柴胡一兩,山梔子一兩,麥芽一兩,白芍一兩,梔子一兩,生地黃一兩,麻黃一兩。上為末,用蜜和藥令圓。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服。
  • 治癰疽髮背,陰證者:
  • 羌活一兩,防風一兩,當歸一兩,生地黃一兩,蒼朮一兩,甘草一兩,橘紅一兩。上為末,用蜜和藥令圓。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服。
  • 治癰疽髮背,陽證者:
  • 黃芩一兩,連翹一兩,大青葉一兩,甘草一兩,薄荷一兩,生地黃一兩。上為末,用蜜和藥令圓。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服。
  • 治癰疽髮背,毒深者:
  • 敗醬草一兩,商陸一兩,大青葉一兩,甘草一兩。上為末,用蜜和藥令圓。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服。
  • 治癰疽髮背,消腫者:
  • 荊芥一兩,防風一兩,大黃一兩,生地黃一兩。上為末,用蜜和藥令圓。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服。
  • 治癰疽髮背,去痛者:
  • 乳香一兩,沒藥一兩,血竭一兩,阿膠一兩,甘草一兩,防風一兩。上為末,用蜜和藥令圓。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服。
  • 治癰疽髮背,收口者:
  • 枯礬一兩,紫草一兩,當歸一兩,血竭一兩,甘草一兩。上為末,用蜜和藥令圓。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服。

白蘞大黃黃芩(並等分)

白話文:

白蘞、大黃、黃芩(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雞子白和如泥,塗布上敷腫上,敷干則易之。亦可以三指撮藥末,納三升水中煮三沸,絞注汁拭腫上數十遍,以塞水石末和塗腫上,以紙覆之,干則易之,輒以煮汁拭之,日夜二十易。

白話文:

將上文中提到的三種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雞蛋清把它們調和成軟膏。把軟膏塗在腫脹處。藥膏乾了就換新的。也可以取三指的藥粉末,放入三升水中煮沸三分鐘。過濾藥汁,用它反覆擦拭腫脹處幾十遍。用塞水石粉末和雞蛋清調和,塗在腫脹處。用紙巾覆蓋。藥膏乾了就換新的。同時,定期用煮好的藥汁擦拭腫脹處,每天至少更換藥膏 20 次。

白話文:

食惡肉散方:

組成:

  • 芒硝三錢
  • 雄黃三錢
  • 蓆絹紙三張,燒灰存性
  • 人參二錢

製法:

將芒硝、雄黃、蓆絹紙灰、人參粉碎成細末,混勻備用。

用法:

將藥粉放入湯劑中服下,每日一服,連服三劑。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

惡肉傷口、腫痛潰爛。

真朱,藜蘆(各一分半),䕡茹(半兩),馬齒礬(燒),硫黃,雄黃麝香(各三分)

白話文:

硃砂:1.5 分 藜蘆:1.5 分 䕡茹:0.5 兩 馬齒礬(燒過):0.3 分 硫磺:0.3 分 雄黃:0.3 分 麝香:0.3 分

上七味,搗篩為散,粉瘡上,亦可膏和敷之,著兌瘡孔中佳。

白話文:

將七味藥物搗碎篩過成藥粉,敷在粉刺上,也可以調成膏狀敷於瘡孔中,效果很好。

3. 生肉膏

主癰疽金瘡方:

白話文:

癰疽金瘡方

方一:治一切癰腫急痛

  • 黃連、黃柏、大黃、桃仁、丹皮各等分。
  • 上為末,溫水服,去滓。

方二:治癰腫疼痛

  • 荊芥、防風、桔梗、連翹、川芎、羌活、白芷、赤芍藥、丹參各等分。
  •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煎服。

方三:治金瘡膿血不通

  • 大黃、黃柏、桃仁、丹皮、赤芍藥各等分。
  • 上為散,每服一錢,水煎服。

方四:治金瘡血出不止

  • 地榆、血餘、三七、仙鶴草、白茅根各等分。
  • 上為散,每服一錢,水煎服。

方五:治金瘡肉腐

  • 三棱針一把,灸黃土三兩。
  • 上研為末,加醋調勻,敷患處。

方六:治金瘡折傷

  • 熟地、當歸、桃仁、蘇木、赤芍藥、丹參各等分。
  •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煎服。

方七:治金瘡久不收口

  • 沒藥、乳香、兒茶、紫草、血竭各等分。
  • 上為散,加清油調勻,敷患處。

方八:治金瘡生肌

  • 當歸、川芎、桃仁、紅花、地榆各等分。
  • 上為散,每服一錢,水煎服。

大黃黃耆,芍藥,獨活當歸白芷(各一兩),薤白(二兩),生地黃(三兩,取汁)

白話文:

  • 大黃:1 兩
  • 黃耆:1 兩
  • 芍藥:1 兩
  • 獨活:1 兩
  • 當歸:1 兩
  • 白芷:1 兩
  • 薤白:2 兩
  • 生地黃:3 兩(取汁)

上八味,搗篩為散,切薤白以地黃汁成煎豬膏三升煎之,二上三下,以綿布絞去滓,以敷瘡,多少隨人意。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材搗碎篩粉,切成薤白塊,用地黃汁熬煮豬油三升,煎藥兩次,每次煎三次,用棉布過濾掉渣滓,敷在傷口上,敷藥量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升麻敷主癰疽結核種種色不異,時時牽痛,或經年腫勢不消方:

白話文:

升麻外敷治療癰疽結核等疾病,患處呈各種顏色,時常牽引疼痛,或腫勢經年不消的方劑:

升麻,青木香白蘞芒硝射干,當歸,黃芩,桂心,芍藥,防風,大黃,芎藭,乾葛(各二兩),莽草(一兩)

白話文:

升麻、青木香、白蘞、芒硝、射干、當歸、黃芩、桂心、芍藥、防風、大黃、芎藭、乾葛(以上各兩) 莽草(一兩)

上一十四味,搗,以酒和令調,微火熬令黃,以敷腫上,日再易,乾者添酒更搗之,隨後敷腫上。

寒水石敷方:

白話文:

寒水石敷方:

取一十四味藥材,搗碎成末,用酒調和均勻,用小火熬煮至發黃。將藥膏敷於腫脹處,每日更換兩次。如果藥膏變乾,則加入酒再搗碎,繼續敷於腫脹處。

寒水石,黃柏,黃耆,黃連,大黃,石膏梔子(各二兩),白蘞(四兩)

白話文:

寒水石、黃柏、黃耆、黃連、大黃、石膏、梔子(各兩) 白朮(四兩)

上八味,搗篩為末,粉粥和如泥,塗故布上敷腫上,干則易之。

白話文:

取八種藥材,搗碎篩細成粉末,再與粥水和成泥狀,塗抹在布上,敷在腫脹部位,等藥泥乾燥後再換新的。

4. 當歸貼

諸腫方:

白話文:

諸腫方

玉竹散 玉竹三兩,茯苓二兩,砂仁二兩,人參二兩,白芍二兩,甘草二兩,當歸二兩,川芎二兩,黃耆二兩,陳皮三兩,麥冬三兩,地骨皮三兩,黃芩二兩,黃柏二兩,綠豆殼三兩,生甘草二兩,甘松三兩,□參(上部:辛,下部:香)二兩,炙草二兩,大腹皮三兩,大青葉三兩,半夏三兩,天花粉三兩,皁角刺三兩,貝母二兩,麥門冬三兩,□苗(上部:王,下部:申)二兩,生地黃三兩,□庵(上部:赤,下部:辛)二兩,杏仁三兩,乾薑二兩,紫菀二兩,冬花二兩,□(上部:氵,下部:慄)三兩, □仁(上部:士,下部:芩)二兩,薄荷三兩,金銀花三兩,桔梗(一作桔根)三兩,炙棗仁三兩,紫蘇子三兩,遠志二兩,白芷二兩,香□(上部:艸,下部:爰)三兩,防風三兩,荊芥三兩,菊花三兩,花□(上部:毛,下部:工)三兩,防己三兩,木通三兩,□(上部:氵,下部:昏)二兩,白朮二兩,茯苓四兩,□苓(上部:艸,下部:辛)四兩,石斛四兩,□仁(上部:士,下部:芩)四兩, □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茯苓四兩,獲苓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白朮四兩,茯苓四兩,人參四兩,白芍四兩,黃耆四兩,麥門冬四兩,乾薑四兩,防己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白朮四兩,茯苓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茯苓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白芍四兩,茯苓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茯苓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茯苓四兩,茯苓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茯苓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苓四兩,茯苓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金銀花四兩,紫蘇葉四兩,荊芥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茯苓四兩,□苓(上部:艸,下部:辛)四兩,玉竹四兩,黃芩四兩,黃柏四兩,防己四兩,黑□(上部:口,下部:耳)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苓四兩,茯苓四兩,防己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茯苓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茯苓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苓四兩,苓四兩,苓四兩,茯苓四兩,防己四兩,茯苓四兩,苓四兩,茯苓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茯苓四兩,茯苓四兩,苓四兩

□方(上部:口,下部:耳) □方(上部:口,下部:耳)四兩,茯苓四兩,防己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金銀花四兩,紫蘇葉四兩,荊芥四兩,茯苓四兩,□苓(上部:艸,下部:辛)四兩,□方(上部:口,下部:耳)四兩,玉竹四兩,黃芩四兩,黃柏四兩,防己四兩,□方(上部:口,下部:耳)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仁(上部:乙,下部:華)四兩,防己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茯苓四兩,□方(上部:口,下部:耳)四兩,防己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茯苓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茯苓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茯苓四兩,□方(上部:口,下部:耳)四兩,茯苓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上部:氵,下部:昏)四兩,防己四兩,茯苓四兩,苓四兩,苓四兩,苓四兩,茯苓四兩,□方(上部:口,下部:耳)四兩,茯苓四兩,苓四兩,茯苓四兩,苓四兩,苓四兩,苓四兩,苓四兩,□方(上部:口,下部:耳)四兩,茯苓四兩, □方(上部:口,下部:耳)四兩,茯苓四兩,茯苓四兩,□方(上部:口,下部:耳)四兩,苓四兩,苓四兩,苓四兩,茯苓四兩,□方(上部:口,下部:耳)四兩,茯苓四兩,茯苓四兩,苓四兩,茯苓四兩,茯苓四兩,茯苓四兩,苓四兩,苓四兩,苓四兩,苓四兩,茯苓四兩,茯苓四兩,苓四兩,茯苓四兩,茯苓四兩,茯苓四兩,苓四兩,茯苓四兩,茯苓四兩,□方(上部:口,下部:耳)四兩,茯苓四兩,苓四兩,茯苓四兩,茯苓四兩

□(上部:氵,下部:昏)靈□ □(上部:氵,下部:昏)靈□三錢,金銀花三錢,黃苓二錢,黃柏二錢,麥冬三錢,生地黃三錢,陳皮三錢,茯苓三錢

黃芩□液(上部:不,下部:行) 黃芩□液(上部:不,下部:行)一兩,黃柏一兩,生地黃二兩,茯苓一兩,甘草一兩

□仁(上部:士,下部:芩)□液(上部:不,下部:行) □仁(上部:士,下部:芩)□液(上部:不,下部:行)二兩, 生地黃二兩,黃柏二兩,黃芩一兩,麥冬二兩,茯苓一兩,甘草一兩

【翻譯】

諸腫方

玉竹散 玉竹三兩,茯苓二兩,砂仁二兩,人參二兩,白芍二兩,甘草二兩,當歸二兩,川芎二兩,黃耆二兩,陳皮三兩,麥冬三兩,地骨皮三兩,黃芩二兩,黃柏二兩,綠豆殼三兩,生甘草二兩,甘松

當歸(一作當陸),黃芩黃連大黃莽草白芷白蘞,白芨(各二兩)

白話文:

當歸(也作當陸),黃芩,黃連,大黃,蒼朮,白芷,白芍,白芨(各二兩)

上八味,搗篩為散,消膠汁稍稍和如泥,塗紙貼腫上,干則易之。

白話文:

將八味藥材搗碎篩過,成為粉末;加入消膠汁少量,和勻成泥狀,塗抹在紙上,貼敷在腫脹部位;藥物乾了就更換新的。

有患癰破下膿訖,著兌藥塞,瘡痛煩悶困極,有人為去兌藥,以楸葉十重貼之,以布帛裹,令緩急得所,日再三易之,痛悶即止,腫消。此極甚大良無比,勝於眾貼,此主癰疽潰後及凍瘡有刺不出者,用之甚良。冬無楸葉,當早收之。臨時以鹽湯沃之令釋,用之亦佳,薄削楸白皮用亦得,貼楸葉後不復煩悶,腫消減,膿血惡汁出,瘡陷下漸瘥。

白話文:

有一位患者得了癰疽,膿液流出後,用塞藥堵住,結果瘡口疼痛、煩躁、睏倦不堪。有人為他取出塞藥,用十層楸樹葉貼在瘡口,再用布帛包起來,適當調整鬆緊度,每天更換兩三次。結果疼痛和煩悶立刻停止,腫脹也消退了。這個方法非常好,遠勝於其他藥膏,特別適用於癰疽潰爛後以及凍瘡有刺不出時。冬天的時候沒有楸樹葉,需要提前採集儲存。使用時可以用鹽湯泡軟,效果也很好。也可以使用薄薄削下來的楸樹白皮,貼上楸樹葉後,煩悶會消失,腫脹會減輕,膿液、血水和惡臭的汁液會流出,瘡口凹陷後會逐漸癒合。

治腦瘻諸癤諸癰腫牢堅治之方:

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

附子欲干輒令唾濕之,常令附子熱徹,附子欲干,輒更氣入腫中,無不愈者,此法絕妙不傳。

治萬種癰腫方:

白話文:

治療腦瘻、各種膿包和腫脹堅硬的良方:

將附子削成棋子般厚薄,將它正對腫塊貼上,用少量唾液沾濕附子,然後用艾灸灸附子,讓熱氣透進腫塊。

附子如果變乾,就再用唾液沾濕,讓附子一直保持熱度。附子如果變乾,就再注射氣(熱氣)進入腫塊中,沒有不能治癒的,此方法絕妙無比。

治療各種膿包、腫脹的良方:

蒺藜蔓淨洗三寸截之,取得一斗,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銅器中,煮取一升,納小器中,煎如稠糖,下取塗瘡腫上,大良。

白話文:

用蒺藜蔓洗淨後切成三寸長,取一斗,加上三升水,煮至剩二升,過濾後放入銅器中,再煮至剩一升,放入小容器中,煎煮成稠糖狀。取下後塗抹在瘡腫上,效果顯著。

治癰腫方:

伏龍肝以大醋和作泥,塗布上貼之,干即易之,消矣。又和蒜搗如泥塗之。

白話文:

伏龍肝用大量的醋搗成泥,塗抹於患處並覆蓋上,等乾燥後立即更換,可以消腫。另外也可以用蒜搗成泥塗抹。

凡癰無問大小,亦覺即取膠一片如掌,水清令軟納納然,心開一孔如錢孔大,貼腫上,若已潰者,膿當被膠,急撮皆出盡,若未有膿者當自消矣。

白話文:

無論癰腫的大小,發現後立即取一塊如手掌大小的膠布,用清水弄軟,在膠布上開一個錢幣般大小的孔洞,貼在腫脹處。如果已經化膿,膿液會被膠布吸收,捏一捏就會全部出來。如果還沒有化膿,腫脹就會自行消退。

又方:

鯉魚作灰醋和敷之。一切腫用之皆愈,以瘥為限,至良。

蛇銜生肉膏,主癰疽金瘡敗壞方:

白話文:

炙鯉魚灰,以醋調和,敷於患處。適用於各種腫脹,敷至痊癒為止,效果極佳。

蛇銜生肉膏,主治癰疽、金瘡、敗壞方:

蛇銜,當歸(各一兩半),生地黃(三兩),黃連,黃耆,黃芩,大黃,續斷,芍藥,芎藭莽草,附子(炮,去皮),細辛,蜀椒(去目閉口),白芷,白芨(一作白蘚皮),薤白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蛇銜:生當歸(一兩半)、生地黃(三兩) 黃連、黃耆、黃芩、大黃、續斷、芍藥、川芎、莽草、附子(炮製去皮)、細辛、蜀椒(去目閉口)、白芷、白芨(又名白蘚皮)、薤白、炙甘草(各一兩)

上一十八味,切,以大醋漬兩宿,以臘月豬脂七升,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下去滓,敷之。

又方:

白話文:

共十八味藥材,切碎,以大醋浸泡兩晚;到臘月,用豬脂七升,將藥材煎三次,每次煎到藥材變黃,除去渣滓,敷上。

另有方劑:

生地黃(一斤),薤白(五兩),辛夷,芎藭,獨活,當歸,黃耆,白芷,續斷,芍藥,黃芩,大黃(各一兩)

白話文:

生地黃(500 克),薤白(250 克),辛夷、芎藭、獨活、當歸、黃耆、白芷、續斷、芍藥、黃芩、大黃(各 50 克)

上一十二味,切,以臘月豬脂四升煎白芷黃色,下去滓,敷之。

白話文:

取上十二種藥材碾成細末,用臘月豬脂四升煎白芷至呈現黃色,去渣滓,敷於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