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十二經動脈辨

《難經》開口便說十二經皆有動脈,人多滑口讀過,究竟十二經之與動脈一耶?二耶?夫動脈者,氣管也;經絡者,血管也。大而在裡,徑行臟腑者為經;細而在表,互相連貫者為絡。經絡之中,所存者血。血之行也,充滿推移,無分翁闢。不能動者也,謂之脈,而不得謂之動脈。

白話文:

《難經》一開始就說十二條經絡都有動脈,許多人粗略地讀過,但究竟十二經和動脈是一回事嗎?還是兩回事?動脈是氣管;經絡是血管。在身體裡大而直通臟腑的叫經;在身體表面小而互相貫通的叫絡。經絡裡存的是血。血的流動,充滿而推動,沒有單獨的開合。不能自己運動的才叫做脈,而不能稱為動脈。

動脈者,氣管,其中無血。其動也,一翕一闢,以息往來。諸氣運行,以動脈之為領率,以呼吸為之鼓激,與血管本是二物。王勳臣《醫林改錯》有榮總管、衛總管之說,即此也。但衛氣散行於分肉腠理,氣管非衛氣也。人身之中,本有三氣。《靈樞·邪客》曰:五穀人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白話文:

動脈是指氣管,裡面沒有血液。它的作用是收縮和舒張,讓氣息出入。各種氣血的運行,都是由動脈領導,由呼吸激發的。動脈和血管原本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王勳臣在《醫林改錯》中提到的榮總管、衛總管,就是這個意思。不過,衛氣散佈在身體的肌肉和皮膚組織中,氣管並不是衛氣。人體內原本有三個氣。《靈樞·邪客》說:五穀進入胃裡,其中的糟粕、津液和宗氣會分成三條通路。

宗氣者,榮衛之所合,氣之能動者也。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脈之行也,以息往來,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常與營俱行於陰陽。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行於四未、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白話文:

宗氣是榮氣和衛氣匯聚的部位,是氣能夠運行的動力。因此,宗氣積聚於胸中,通過喉嚨,貫通心肺,進行呼吸。脈絡的運行,靠著呼吸的往返。呼吸不斷進行,脈絡也因此不斷運行,與營氣一起運行於陰陽之中。

營氣的作用,是分泌津液,注入脈絡,轉化為血液,用於滋養身體,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衛氣的作用,是將強烈的陽氣發散出去,在四肢、肌肉和皮膚之間不斷運行。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動脈者,宗氣也;血脈者,營氣也。血管之中,榮氣帥血液而環流;氣管之中,榮氣並宗氣而噓吸。宗氣之管與營氣之管,兩管並行,而不相離,亦不相注,有此經之血管,即有此經之氣管,副之而俱行。王勳臣《醫林改錯》,家有其書,無庸贅述。近會稽趙晴初《醫話稿》中,述主制群微一則,正與此合,錄以備覽。

白話文:

運行於經脈中的津液稱為營氣,運行於經脈外的津液稱為衛氣。動脈裡流通的是宗氣,血脈裡流通的是營氣。血脈中,榮氣引領血液循環;氣脈中,榮氣和宗氣一起呼吸。宗氣的管道和營氣的管道並行,不分離也不交融。有經脈的血管,就會有對應的氣脈管道,相互輔助運行。王勳臣的《醫林改錯》一書中,已經詳細論述過這個理論,這裡不再贅述。近日看到會稽趙晴初的《醫話稿》中,也有「主制羣微」一說,正好與這個理論相符,錄在此供大家參考。

曰:人身濕熱而已,熱恆銷濕,無以資養,則膚焦而身毀矣。故血者,資養之料也,血以行脈,脈有總曰絡,絡從肝出者二,一上一下,各漸分小脈,至細微。凡內而臟腑,外而膚肉,無不貫串,莫定其數。脈之狀似機,其順者因血勢而利導之,斜者留血毋退,橫者送血使進也。

白話文:

他說:人體只是濕氣和熱氣而已,熱氣會不斷散發濕氣,如果沒有滋養供給,皮膚就會乾枯,身體就會受損。因此,血液就是滋養的原料,血液在脈絡中運行,脈絡有很多,總稱之為絡(絡脈)。絡脈從肝臟發出兩條,一條向上,一條向下,逐漸分出更小的脈絡,一直到非常細微。所有內部的臟腑和外部的皮膚肌肉,都無一貫穿,難以確定脈絡的數量。脈絡的形狀就像機器,通暢的脈絡會隨著血液的流動而順暢導引,偏斜的脈絡會讓血液停滯不退,橫向的脈絡會讓血液前進。

脈之力又能存血,不合則壞。合於痰乃克順流,合於膽乃克凝滯,合於體性之氣,乃啟諸竅,導之無閉塞也。從心出者亦有二大絡,一上一下,細分周身,悉與肝絡同。所不同者,肝引血、存血,此專導引熱勢及生養之路耳。心以呼吸進新氣,退舊氣,直合周身脈與之應,少間不應,輒生寒熱諸證。

白話文:

脈搏的功能還可以儲存血液,如果脈搏不合於血脈運行規則,就會損壞血液。脈搏與痰相合,可以疏通痰液的流通;與膽相合,可以化解凝滯的膽汁;與身體的性質之氣相合,可以打開所有竅穴,疏導氣血,使氣血運行通暢無阻。從心臟發出的經絡也有兩條大的經絡,一條向上,一條向下,分佈在全身,都與肝經相連。不同的是,肝經引導和儲存血液,而心經則專門引導熱氣和生養的通道。心臟通過呼吸,吸入新氣,排出舊氣,直接與全身的脈絡相應合,稍有不能相應,就會產生寒熱等證狀。

醫者必從三部躍動之勢,揣知病源,蓋以此也。按:此文全與《內經》相合,但《內經》十二經脈分屬五臟六腑,此則以心肝統之,而分達於臟腑耳。然《靈樞·邪客》曰: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是《內經》已有此義矣。從肝出者血脈,從心出者氣脈,即動脈也。

白話文:

中醫診病時,一定要根據脈搏跳動的三個階段,來推測病因。這裏提到的三部跳動,指的是寸關尺三部脈。

《內經》中記載,人體有十二經脈,分別與五臟六腑相連。而這段古文則以心肝作為統帥,而經脈分佈到各個臟腑。

《靈樞·邪客》中提到,其他脈絡的流向和屈折,以及它們流動的快慢,都和手少陰心主脈相似。所以,《內經》中已經有此種觀念。

從肝臟出來的脈絡是血脈,從心臟出來的脈絡是氣脈,也叫做動脈。

以呼吸進新氣,退舊氣,即所謂以息往來者也。而細分周身,悉與肝絡同。則吾所謂有此經之血管,即有此經之氣管副之而俱行,豈臆說而無徵者乎。下卷有「經脈續辨」引證更詳確。

白話文:

通過呼吸吸入新鮮空氣,排出廢氣,這就是所謂的「氣息運行」的意思。仔細觀察身體各個部位,都與肝經的絡脈相連。因此,我所說的在每個經絡中都有血管,而每個經絡旁也都有相應的氣管輔助運行,這難道是空穴來風嗎?下卷的「經脈續辨」引用了更詳細明確的證據。

2. 命門三焦說

李瀕湖自言著有《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二文,今皆不見。而其言曰以右腎為命門,越人之誤也,是未識《難經》之旨也。茲錄拙著《難經補義》、《脈經札記》二篇以備考。

白話文:

李瀕湖自稱著有《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兩篇文章,但現在都找不到了。他曾經說過,認為右腎是命門,是越人的錯誤說法,這是因為不理解《難經》的真意。我現在摘錄我自己的《難經補義》、《脈經札記》兩篇文章作為備忘。

三焦命門之說,聚訟紛紛,後人無可復置喙矣,今據《難經》釋之。命門為相火之本,腎間動氣是也,其氣與腎通。腎者,右腎也。少陽厥陰,皆相火遊行之部,而出入之機則在右腎。故右腎非即命門也,其氣之發動始於此也。命門居兩腎之間,不但為真火之本,亦即為真水之源,故《內經》不立命門之名,而凡言腎之處,皆具真陽之義。此以見水火同居,相合無間,不似心肝脾肺四臟各具一氣也。

白話文:

關於三焦和命門的說法,爭論不休,後人無法再置喙。現在根據《難經》解釋。命門是相火的根本,就是腎間的動氣,這股氣和腎臟相通。腎臟指的是右腎。少陽和厥陰都是相火運行的部位,而相火的出入樞紐就在右腎。所以右腎並非就是命門,但是命門的氣發動開始於這個部位。命門位於兩個腎臟之間,不僅是真火的根本,也是真水的源頭,因此《黃帝內經》沒有專門提「命門」這個名稱,而是凡是提到腎臟的地方,都涵蓋了真陽的含義。這說明水火共居,相合無間,不像心肝脾肺四大臟腑各有各的氣。

水之體陽,其在下也,動於左;火之體陰,其在下也,動於右。右腎非無水,而火為盛;左腎非無火,而水為盛也。三焦分診於三部,其說似是而實非。《內經》言三焦手少陽之經脈,病證多矣。細繹其詞,蓋有兩義:三焦者,本是腹內上中下三部之正名也,「營出中焦,衛出下焦」,「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等語,皆指腹內之上中下三部,非指手少陽經也。手少陽之經,所以系之三焦者,以其脈遍屬三焦耳。

白話文:

水屬陽,位於身體下方,作用於左側;火屬陰,位於身體下方,作用於右側。右側的腎臟並不缺乏水,只是火氣旺盛;左側的腎臟並不缺乏火,只是水氣旺盛。三焦分屬三部,這種說法看似有理,但實際不然。《內經》中提到三焦是手少陽經脈,有許多相關病症。仔細推敲這些說法,其實有兩個意思:三焦原本是腹內上中下三部分的正式名稱,「營氣從中焦外出,衛氣從下焦外出」、「上焦像霧氣,中焦像泡沫,下焦像水溝」等說法,都是指腹內的上中下三部分,而不是指手少陽經。手少陽經之所以與三焦聯繫在一起,是因為它的經脈遍佈於三焦。

亦如心脈之屬心,脾脈之屬脾,皆止一脈,非有三脈也。心脈屬心,脈中之氣即由心來,脾脈屬脾,脈中之氣即由脾來。手少陽之經遍屬三焦,而實非有三脈,則其脈中之氣不得分受於三焦,而必有一為之主。知此,斯知候於何部矣。其寸關尺三部分診者,是候腹內上中下三部之三焦,是三焦之腑也。

白話文:

就好像心脈屬於心,脾脈屬於脾,都只是一條脈絡,並非有三個脈絡。心脈屬於心,脈絡中的氣息就來自於心;脾脈屬於脾,脈絡中的氣息就來自於脾。手少陽的經絡遍及三焦,但並非有三條脈絡,因此脈絡中的氣息不可能分別來自於三個三焦,必定有一個為其主導。瞭解這一點,就知道該在身體的哪個部位進行診斷了。三部分寸、關、尺的診脈法,是用來診斷腹內三焦的上、中、下三個部位,那是三焦的腑臟。

寸部候胸,關尺候腹,與手少陽經何與哉?命門之原氣周行於三焦,而出入於右腎。手少陽受氣於命門,而借徑於右腎者也。命門,火也,三焦其焰之所及,右腎,其發焰之處也。手少陽受氣於發焰之處,而非受氣於其焰,則直以手少陽為命門之經可也。包絡之經氣通於心,故候於左寸;三焦之經氣通於腎,故候於右尺。

白話文:

胸部的氣色反映手太陰肺經的狀況,腹部氣色反映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狀況,這與手少陽三焦經有什麼關係呢?

人體的原氣(生命能量)在三焦之中運行,並且自右腎出入體外。手少陽三焦經從命門(在腰部)接收原氣,並借道右腎。

命門屬火,三焦是火光所及之處,而右腎則是火光發出之處。手少陽三焦經接收發出火光之處的原氣,而不是火光本身的原氣。因此,可以將手少陽三焦經直接視為命門之經。

包絡經的經氣與心相通,所以可以從左寸脈(心經的寸口)觀察;三焦經的經氣與腎相通,所以可以從右尺脈(腎經的尺口)觀察。

其原皆出於命門者也。故二經為表裡,其不同候於一部者,何也?厥陰之經,受命門之氣,達於包絡,以代君火行事,二火同氣,相得罔間,其氣之動靜,聽命於心,而不必聽命於命門矣。少陽受命門之氣,雖遍屬三焦,其氣之盛衰,不聽命於三焦,而仍聽命於命門也。且少陽者,火之上升者也,上升者,其根在下;厥陰者,火之下降者也。

白話文:

所有這些部位與現象,其根本都來自命門。所以這兩條經脈是表裡關係,為什麼它們的表現不同呢?厥陰經脈接受命門的氣,到達包絡,以代替君火執行功能。這兩股火屬同一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們的活動受制於心,而不必受制於命門。少陽經脈接收命門的氣,雖然分佈在三焦,但它的盛衰不取決於三焦,而是取決於命門。此外,少陽代表火的上升,上升的根源在下;厥陰代表火的下降。

下降者,其根在上。厥陰不降,則陰火上炎;少陽不升,則陽火下郁也。戴同甫作《脈訣刊誤》力辨兩尺皆腎,命門無經,三焦分候於寸關尺也。戴為名醫,臨證必多,其於手少陽經病分候三部,庸有當耶?是不可解也。

白話文:

從手腳向下流動的經脈,其根部在上。厥陰經不降,則陰火會向上發炎;少陽經不升,則陽火會向下滯留。

戴同甫寫了《脈訣刊誤》一書,強力辯稱兩尺脈都屬於腎經,命門沒有自己的經脈,而三焦經的候診位置在寸關尺脈上。戴同甫是著名的醫生,臨證經驗豐富,按理說他在少陽經疾病在三部脈位的候診上應該有自己的心得。但為什麼他分候三部脈位呢?這點讓人費解。

左屬腎,右為子戶,名曰三焦。原文詳見第一卷「分配臟腑篇」。夫子戶,命門也。命門之說,始於越人。予於《難經補義》中言之析矣。今讀名曰三焦,益確然有以自信其前說之不誣也。蓋命門之氣,內通於右腎,外候於右尺,其經手少陽。此章已於兩手寸部曰合於上焦,關部曰合於中焦,尺部曰合於下焦矣。

白話文:

左邊屬腎,右邊是子宮,合稱為三焦。詳細內容請參閱第一卷的「分配臟腑篇」。子宮就是命門。命門的說法,最早出自越人。我在《難經補義》中已經詳細討論過。如今我讀到這段話叫做三焦,更加確信我之前的說法沒有錯。因為命門之氣,內部通向右腎,外部反應在右手尺脈,其經絡與手少陽經相通。這段話中已經提到,兩手寸口脈與上焦相通,關脈與中焦相通,尺脈與下焦相通。

復於右尺云名曰三焦者,見分候於三部者,三焦之腑;獨候於右尺者,三焦之經。而三焦之經,實稟氣於命門,其所以系之三焦者,以其脈遍屬三焦而名之耳。故手少陽實為命門之經,而名曰三焦也。右尺實為命門之候,而名曰三焦也。

白話文:

再回到右手的尺部脈,所反映的是「三焦」,因為三焦與三個部位(上、中、下焦)相關,所以是三焦的腑;而單獨通過右手的尺部脈反映出來的,是三焦的經。而三焦的經,實際是接受命門之氣的,之所以將它歸屬於三焦,是因為它的脈絡遍佈於三焦,所以才取名為三焦。所以,手少陽經實際上是命門之經,卻被稱作三焦;右手的尺部脈實際上是命門的表徵,卻被稱作三焦。

徐靈胎以衝脈之根為命門之處,此即腎間動氣之義也。衝脈之根為命門之處,非衝脈之根即命門也。凡出入所由之謂門,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男之施由此出,女之受由此人。其形如脂,眾筋所結,其位在少腹,略近脊,高下與兩腎平。

白話文:

它的氣貫通陰陽,穿透表裡,分為四條通路:

其氣貫陰陽,徹表裡,而分為四隧:一注於太衝,達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各有脈繫於太衝之脈,以受命門之氣也;《靈樞·逆順肥瘦》曰: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一散於臟腑之外,空廓之處,充周於上中下之三焦也;一由手厥陰之經達於包絡,以致於心,助君火之運用也;一由手少陽之經行於身,以溫肌肉,通腠理也。其積於三焦者,亦滲溢於外,以行肌肉腠理,與手少陽同氣同用。

1. 一條注入太衝穴,通達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都有脈絡連接於太衝穴的經脈,從而接受命門的氣。《靈樞·逆順肥瘦》說:「衝脈是五臟六腑的海,五臟六腑都稟受於它。」

2. 一條分散在臟腑之外的空曠之處,充盈在上中下三焦。

3. 一條通過手厥陰經到達包絡,並通達於心,輔助君火的作用。

4. 一條通過手少陽經運行於身體,溫暖肌肉,通暢腠理。

積聚在三焦的氣,也會滲透到體外,運行於肌肉腠理,與手少陽的氣同氣同用。

盛則俱盛,衰則俱衰。故即以手少陽為三焦之經也,此命門形氣體用之大義也。其在脈也,必真火為之鼓激,而脈始動。脈管之形,則血之所成也。故以脈形之虛實,候真陰之虛實;以動勢之盛衰,候真火之盛衰。至當而不易者也,奚分左右尺耶?

白話文:

當身體強壯時,三焦系統也會強健;當身體虛弱時,三焦系統也會虛弱。因此,手少陽經就是三焦系統的經絡,這是命門形氣運作的大原則。在脈搏方面,必定要有真火來鼓動,脈搏才會跳動。脈管的形狀,是由血液形成的。因此,可以根據脈搏的虛實來判斷真陰的虛實,根據脈搏跳動的強弱來判斷真火的盛衰。這是至理名言,不應該改變,哪需要區分左右寸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