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喘躁駛三脈

三脈,前人皆以數賅之,殊不知三脈有兼數者,有餘之實脈也;不兼數者,不足之敗象也。喘者,自沉而浮,有出無入,來勢逼迫,至浮分即止而不見,其氣之反吸也。氣之來也,如吹管而不復吸入也,此命門元根上脫,久病虛羸、失血脫泄之人忌見之。其兼數而實者,為痰火濕熱之病,應指振撼實大有力,出多人少也。

白話文:

過去醫家都用脈搏數量來概括三脈的變化,其實不然。三脈中有兼具脈數的,這是實證的脈象。沒有脈數的,是虛證脈象。喘息的人,脈搏由沉脈轉浮脈,脈氣外出,沒有迴流,脈勢急迫逼人,到浮脈就停止了,不再出現,這是因為氣體反逆吸入造成的。氣體來的時候,像吹管子而不復吸入,這是命門元氣脫離了原本位置,久病虛弱、失血脫水的人忌諱出現這種脈象。如果脈搏兼具脈數,而且有力,表示有痰火濕熱的病症,應當按壓穴位,振動脈絡,治療效果大,病癒者多。

《內經》曰:赤,脈之至也,喘而堅,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又曰:脈至如喘,名曰氣厥。氣厥者,不知與人言,此皆實而喘者也。躁者,亦自沉而浮,(亦謂之疾。)來去如電掣,而不相連續。其來也,有頃而一掣,其去也,有頃而一掣,一息不過四五至,而無循環容與之意。

白話文:

《內經》說:脈搏如同臨死時的呼吸急促,強而有力,表示體內有積氣,在吃東西的時候會受到侵害,這是一種病,叫做心絞痛。又說:脈搏來得急促像喘息一樣,這種情況稱為氣厥。氣厥的人,不知道跟別人說話,這都是因為脈搏有力且急促造成的。脈搏急促的人,也是忽沉忽浮(也稱之為疾脈),來去如電光石火,並不連續。脈搏來的頻率是過一會兒跳動一次,脈搏去的頻率是過一會兒跳動一次,一分鐘脈搏跳動次數不超過五次,沒有迴旋的現象。

在虛勞久病,與代、散同論,為其氣不相接也;在新病實病,為痰凝氣鬱,與結、澀同論。大致是血液少而氣燥熱之象。駛者,自尺上寸,如箭之直而迅,(亦謂之駃,亦謂之弛。)而無浮沉起伏之勢。在新病,惟風寒咳嗽喘促者,不足為忌;若久病勞嗽及病困而見者,多是元根欲脫也。

白話文:

在長期虛弱的疾病中,與氣血不足和氣血運行不暢的症狀類似,都是因為氣血不能相互貫通所致;而在新發的實證疾病中,則是因為痰液凝結,氣機鬱結所致,與氣血凝結、氣血滯澀的症狀類似。總的來說,它們都是血液不足、氣血燥熱的表現。

「駛」脈是指從寸口脈開始,一直向上行至尺脈,脈勢像箭一樣直而快(也稱為「駃脈」或「弛脈」),沒有浮沉起伏的變化。在新的疾病中,只有風寒咳嗽、氣促的患者,不必擔心「駛」脈;但如果是長期虛弱、咳嗽或病重後出現「駛」脈,大多是元氣將要衰竭的徵象。

又有來勢略盛,而遜於喘,亦能吸入,惟應指時有戰慄之意,如左右彈者,此主中氣不足,為怔忡,為用力過度,為中焦停飲,為經絡阻滯,為元陽衰憊。仲景曰:脈見轉索者,即日死。舊解隸之緊脈,非也,緊脈如轉索者,如其轉之緊而勁也。此如轉索,如其索之動,高下左右無定也,即喘脈之無神者也。

白話文:

有些情況病勢稍盛,但較喘息輕微,也能吸氣,只是在應指時會感到戰慄,好像左右彈動一樣。這種情況主要是中氣不足,可能由怔忡、用力過度、中焦停飲、經絡阻滯或元陽衰弱引起。仲景說:脈搏像轉動的繩索一樣,當天就會死亡。過去的解釋將其歸為緊脈,這是錯誤的。緊脈像轉動的繩索一樣,是指它轉動得很緊且有勁道。而這裡所說的像轉動的繩索,是指它的動態,高低左右不定,也就是喘脈中沒有神氣。

2. 總說

上二十七脈加喘、躁、駛三脈,凡三十脈。總以浮、沉、遲、數、虛、實、長、短八者為之提綱,得其綱則中有主宰,乃可應於無窮。故芤、革,浮也;牢、伏,沉也。代,遲也;促,數也。濡、弱、細、微,虛也;洪,促、牢、滑、動,實也;弦、緩,長也;動、結、滑、澀、緊、散,短也。沉而長者,實也;浮而短者,虛也。

白話文:

人體共有二十七條脈搏,加上喘、躁、駛三脈,合計三十條脈搏。總以浮、沉、遲、數、虛、實、長、短這八個特徵作為提綱,掌握了這些提綱,就能從中找到主宰,進而能應付無窮的變化。

因此,浮脈像芤革一樣展開;沉脈像牢伏一樣隱匿。代脈跳動緩慢;促脈跳動快速。濡脈、弱脈、細脈、微脈都屬虛脈;洪脈、促脈、牢脈、滑脈、動脈都屬實脈;弦脈、緩脈屬長脈;動脈、結脈、滑脈、澀脈、緊脈、散脈都屬短脈。

沉脈而長的,是實脈;浮脈而短的,是虛脈。

一脈有一脈之根原,一脈有一脈之主證,然形多相似,則原與證亦多相近。故芤、虛相似也,浮、洪相似也,微、散相似也,滑、促、動、短相似也,結、澀相似也,沉、緊、牢、實相似也,弦、長、緩相似也。芤、革本一脈,而以微甚分也。濡、弱本一脈,而以浮沉分也。

白話文:

不同的脈象有不同的根源和主症狀,但它們許多外形相似,故根源和症狀也大多類似。因此,浮脈和虛脈相似,浮脈和洪脈相似,微脈和散脈相似,滑脈、促脈、動脈和短脈相似,結脈和澀脈相似,沉脈、緊脈、牢脈和實脈相似,弦脈、長脈和緩脈相似。浮脈和革脈本質上屬於同一脈象,但因脈氣強弱而有所區別。濡脈和弱脈本質上屬於同一脈象,但因脈位浮沉而有所區別。

此以其形言之也。推其根原,無非陰陽、血氣、寒熱、虛實而已。濡、弱、微、虛,氣血俱虛也。芤,血虛也;遲,氣虛也。伏,氣閉也;代、散,氣脫也。細、結,氣血俱寒也。革,陰盛於上也。牢,陰盛於下也;長、短同有氣鬱,氣橫於氣分則長,氣結於血分則短也。滑、澀同主血分,血寒則澀,血熱則滑,血虛則滑而芤,血實則澀而結也。

白話文:

從症狀的表現來看,這些都與陰陽、血氣、寒熱、虛實有關。

濡、弱、微、虛:這些症狀表示氣血都很虛弱。

芤:表示血虛。

遲:表示氣虛。

伏:表示氣息閉塞。

代、散:表示氣息逸散。

細、結:這些症狀表示氣血都很寒。

革:表示陰氣在上盛。

牢:表示陰氣在下盛。

長、短:這兩個症狀都與氣鬱有關。氣鬱在氣分部位,稱為「長」;氣鬱在血分部位,稱為「短」。

滑、澀:這兩個症狀都與血分有關。血寒,就會出現「澀」的感覺;血熱,就會出現「滑」的感覺。血虛,會出現「滑而芤」的感覺;血實,會出現「澀而結」的感覺。

促、洪,氣熱於氣分也;動、滑,氣熱於血分也。浮、數,氣熱於氣分也;沉、遲,氣寒於血分也。弦、革,氣寒於氣分也;結、緊,氣寒於血分也。細,血中氣寒也;緩,血中氣熱也。濡、弱、微,氣血俱虛,而有微甚之殊也。伏、代、散,俱屬於氣,而有脫閉之別也。散與結同主癥瘕,正氣未衰則結,正氣既衰則散也。

白話文:

脈象特徵:

  • **促、洪:**氣分中的氣熱
  • **動、滑:**血分中的氣熱
  • **浮、數:**氣分中的氣熱
  • **沉、遲:**血分中的氣寒
  • **弦、革:**氣分中的氣寒
  • **結、緊:**血分中的氣寒
  • **細:**血中氣寒
  • **緩:**血中氣熱
  • **濡、弱、微:**氣血俱虛,但程度有輕重之分
  • **伏、代、散:**都屬於氣的表現,但有閉塞或脫離之別

伏、代、散與癥瘕的關係:

  • 散與結都與癥瘕(病竈結塊)相關。
  • 正氣強盛時,癥瘕會表現為結脈;正氣虛弱時,癥瘕會表現為散脈。

亦有乍病停滯而脈散者,則以氣血新亂而未復也。此推其根言之也。是故脈之稱名,有可以互通者。濡弱本可互稱,細微亦可借用。緩而兼遲兼澀,則緩亦可言濡。弦而無力無神,則弦亦可言緊。浮與芤,濡與緩,本二脈也,而芤而緩亦可曰浮而濡。沉與實,滑與動,本二脈也,而沉而動亦可曰滑而實。

白話文:

有一些人突然生病,脈象散亂,這是由於氣血新亂而尚未恢復。這是從根本上探究其原因所說的。所以,脈象的命名,有些是可以互相通用的。濡弱本來可以互相稱呼,細微也可以借用。脈象緩和而兼有遲澀,那麼「緩」也可以說是「濡」。脈象弦緊而無力,那麼「弦」也可以說是「緊」。浮脈和芤脈,濡脈和緩脈,原本是兩種脈象,但是芤脈而緩慢的也可以說是浮脈而濡脈。沉脈和實脈,滑脈和動脈,原本是兩種脈象,但是沉脈而動脈的也可以說是滑脈而實脈。

此皆稱名之可以出入者也。亦有必不可不細辨者:本濡弱也,而或以為微:本微細也,而或以為伏;弦而無力也,竟以為緩而有胃氣;結而氣鬱也,竟以為澀而少血液。虛實既昧,攻補必差。故王叔和曰:謂沉為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此又稱名之不可移易者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可以用來描述脈象進退的術語。但有些術語一定不能混淆:脈象本來是濡弱的,卻有人認為是微細;脈象本來是微細的,卻有人認為是潛藏;弦脈而無力,卻有人認為是緩脈而有胃氣;脈象結實而氣滯,卻有人認為是澀脈而少血。虛實混淆,攻補就會出錯。所以王叔和說:把沉脈當成潛脈,治療方法就會大相逕庭;把緩脈當成遲脈,就會立即陷入危險。這些術語是絕對不能混淆的。

凡求脈,必先能辨其近似,而知其確然各有所主也,然後能得其會通,而知其渾然皆出於一也。無他,明其義理而已。義理何在?曰:陰陽、血氣、寒熱、虛實而已。其於病也,外六淫也,內七情也,何臟何腑何經也,其來路從何來,其去路從何去也。凡此皆於脈測之,脈法顧不重乎?以脈測病,更以病證脈,讀書臨診,刻刻用心,何患不及古人耶?

白話文:

想要把脈,首先要能分辨類似的脈象,知道它們具體的主症,這樣才能理解它們之間的聯繫,知道它們都源於一個整體。沒有別的辦法,就是弄清楚它們的原理。原理在哪裡呢?就是陰陽、血氣、寒熱、虛實而已。在疾病方面,有外來的六淫之邪,有內在的七情所傷,哪個臟腑經絡受了影響?病邪從哪裡來?又從哪裡出去?這些都可以通過脈象來推測,所以脈法怎能不重要呢?用脈象來推斷疾病,再用疾病的證狀來驗證脈象,一邊讀書一邊看病,時時刻刻用心,怎麼會達不到前人的水平呢?

病有相反而相似者,脈亦有相反而相似者。病相似者,寒極似熱,熱極似寒,實極似虛,虛極似實是也。脈則滑主痰,而痰亦見澀;弦主肝邪,而肝亦見濡;癥疝脈緊牢,而亦有遲澀而散;元根不固,上氣喘促,脈虛大也,而亦有應指洪實,來去分明;孕脈必滑利也,而亦有虛澀不調。

白話文:

某些疾病的症狀相反卻又相似,脈象也可能如此。疾病的症狀相似,比如:寒症極盛會類似於熱症,熱症極盛會類似於寒症,實症極盛會類似於虛症,虛症極盛會類似於實症。脈象方面,滑脈主痰,但痰症也可能會出現澀脈;弦脈主肝邪,但肝邪也可能會出現濡脈;癥疝脈通常緊而牢,但也有遲澀而散的;身體虛弱,氣息上逆短促,脈象會虛大,但也有應手指按壓洪實有力,來去分明的情況;懷孕的脈象應當滑利,但也有虛澀不調的。

又弦緩相反也,而風弦與熱緩相似;滑澀相反也,而熱澀與虛滑相似;傳與散相反也,而摶而累累不續,即與散同論;洪與伏相反也,而屍厥霍亂,伏與洪同斷;長與短相反也,而長而勁與短而摶,同主氣逆氣鬱。有以無脈為病所者,若芤脈浮大,按之中空,內主精血之虛也;有以有脈為病所者,若緊脈浮數,按之內減,外主風寒之傷也。尺不上關,邪遏於上也;寸不下關,陽越於上也。

白話文:

弦脈和緩脈相反,但風弦脈與熱緩脈相近;滑脈和澀脈相反,但熱澀脈和虛滑脈相近;傳脈和散脈相反,但摶脈和累脈不續,可以和散脈一起討論;洪脈和伏脈相反,但屍厥和霍亂,伏脈和洪脈可以做相同的診斷;長脈和短脈相反,但長而有力的脈象和短而摶聚的脈象,都代表氣逆氣鬱。

有些人認為沒有脈搏是生病的徵兆,像是芤脈浮大,按下去是中空的,表示體內精血虛弱;有些人認為有脈搏是生病的徵兆,像是緊脈浮數,按下去內部脈搏減少,表示體表受到風寒侵襲。尺部脈搏不到關脈,是邪氣阻遏在上面;寸部脈搏不到關脈,是陽氣過度上升。

凡此惟能察神者,澄心渺慮,洞澈隱微,不為所惑。仲景云:脈不空見,中必有奸。常有病淺而見危脈,病危而見平脈,下病而脈見於上,上病而脈見於下,右病而脈見於左,左病而脈見於右,變化萬端,不可方物,惟在會心,難以言喻。

白話文:

能夠觀察神情的醫生,必定心境澄澈,思慮空靈,洞悉細微,不受假象矇蔽。名醫張仲景曾經說過:「脈象不會無緣無故出現異常,其中必定有隱藏的病竈。」經常有病情較輕的人出現危急的脈象,病情危重的人反而出現平穩的脈象;下肢有病,脈象卻出現在上肢;上肢有病,脈象卻出現在下肢;右側有病,脈象卻出現在左側;左側有病,脈象卻出現在右側。脈象變化多端,無從定論,只能意會而無法言語表達。

自然子評曰:予讀診書多矣,或剖析形狀,或羅列主病,至於義理,闕焉無聞。即或道及,亦不過泛論陰陽血氣而已。擇焉不精,語焉不詳,總由真境未明,胸無主宰,故字裡行間,欲吐仍茹。此獨一一緊靠本脈,從陰陽血氣各透發其所以然之故,使讀者恍然於脈象之所由變見,即曉然於各脈見證之所從來。蓋推明各脈變象之根原,而所見之證,與治之之法,舉賅其中,而不待他求矣。

白話文:

自然子評述說:我讀過很多診脈的書籍,有些剖析脈象形狀,有些羅列脈象主治的疾病,但是談到脈象的意義和道理,卻很少聽到。即使有所提及,也僅僅泛泛而談陰陽和血氣罷了。選擇脈象不夠精準,描述脈象也不夠詳細,這都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脈象的本質,心中沒有明確的主見,所以字裡行間都表現出想說又不敢說、想吐又咽下去的樣子。只有這本書,緊扣脈象本質,從陰陽和血氣的角度深入剖析脈象變化的原因,讓讀者恍然大悟脈象是如何變化的,進而清楚地理解各種脈象所反映的證候的由來。因為它探明瞭各種脈象變化的根源,所見證候和治療方法,都包含在其中,不需要再另尋它法了。

誠向來診書獨闢未有之境也。卷首諸篇,煌煌大文,如懸日月,固已揭出千古迷途矣。至如濡弱二脈,他人斤斤致辨,惟恐相紊也,此獨徑合為一。滑澀動結,世只知其相反也,此獨暢論其相同,而其不同之處,以一二語醒之,便自豁然。又謂澀代二脈,只於止中見之,須察其未止之時,脈象何如,以定吉凶。

白話文:

誠先生的診書真是開闢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啊!卷首的幾篇文章,輝煌宏大,宛若懸掛的日月,早已揭開了千古以來的迷霧。至於濡脈和弱脈,別人斤斤計較地爭論這些脈象,唯恐它們混淆了,誠先生卻將它們徑直合為一體。至於滑脈、澀脈和動脈、結脈,世人只知道它們的區別,誠先生卻獨特地闡述它們的相似之處,至於它們的不同之處,用一兩句話來點醒,便豁然開朗。誠先生還說,澀脈代替濡脈和弱脈,只會在脈搏停止時出現,必須觀察脈搏尚未停止時,脈象如何,以此來判定吉凶。

革二脈,一為陰虛,一為陰盛,迥不相侔,尤為深中肯綮,撥去雲霧而見白日,使人撫掌稱快者也。非讀書臨診,細心體察,孰能與於斯耶?世有知音,子豈阿好。

白話文:

「芤」和「革」這兩條脈絡,一條代表陰虛,另一條代表陰盛,兩者截然不同。這樣的說法非常精闢,就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陽光,讓人拍手叫好。如果不勤奮讀書和臨證,仔細體會,誰能領會到這其中的奧妙呢?世上如果有知音,我哪裡敢自吹自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