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班

《證治心傳》~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保身可以卻疾說

古人以淡泊為本,身多強壯;今人以嗜欲所耽,每多羸弱。病患纏綿,推其所以致病之源者,皆性耽淫樂。未滿二八而精道已破,本源先竭,於是六淫戾氣乘虛襲入,一切疾病生於內虛之體,治之非易。況世無良醫,不明致病之因,妄投湯藥,不死於病而死於庸醫之手者多矣。

白話文:

致病的根本原因,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能夠明白過度飲食的危害,並且遵守先聖教訓的七種損害和八種益處,注意防寒保暖,控制飲食,不貪戀酒色,不妄自勞累,注重倫理道德,積德行善,這樣一來,身體就會根基穩固,氣血旺盛,自然而然地少生疾病,就能夠延年益壽。那些得以高壽的人,都是注重養生的人。得到和失去的差別,難道不應該在細微處謹慎小心嗎?我憂心世人健康,特地將這些道理揭示出來,作為警示。

然而致病之源,乃自取之耳。若能知嗜欲之害,守聖訓七損八益之戒,慎風寒,節飲食,不貪醇酒,不妄作勞,篤重倫常,厚培陰德,如是根深蒂固,則氣體自然強旺,疾病自可稀少,傳世可期久遠。享期頤、登上壽者,皆是守身執玉之士。孰得孰失,豈可不慎於細而謹於微哉!余濟人心切,特揭明而示戒之。

瀾按:當明季時,世態情欲已經若斯輕薄澆漓,現隔一百九十餘年,凶荒兵火之餘,而人心性嗜欲,尤甚於前明十倍。更增鴉片一物,耗爍氣血,熏灼臟腑,尤能助淫縱欲,奈何人不惜命,甘之如飴,終歸戕生速死,此嗜好之一大變也。

2. 侍疾應知論

醫為人子,所當知古人有《儒門事親》之書,良有以也。第醫理邃深,而知醫之理難為庸人律也;惟侍疾之道,是賢愚當共曉應為之要也。若父母偶染疾病,為子者當慎擇良醫,亟早調治,毋待病邪深入,以傷氣血。藥必躬自撿察,購買道地上品,煎時必親自看視,逐味查對,防其錯誤。

白話文:

做為人子女的醫生,應該明白古人寫《儒門事親》這本書的用心良苦。只不過,醫學道理深奧難懂,只有學有專精的醫生才能瞭解;但對待病人的方法,無論賢愚都應該知道並遵循。如果父母偶爾生了病,做子女的應該慎重選擇好的醫生,趕緊調理治療,不要等到病邪深入,損傷氣血。藥材一定要親自檢查,購買上等的藥材,煎藥時也要親自監督,逐味核對,防止出錯。

教其煎法,如須表散,用蘆薪猛火;若系滋補,用炭火緩煎等法。煎成,親送親前,寒溫合宜,斟酌盡善,不離左右,視其或汗、或下之驗,以及米飲、茶水等物,毋使失序。切勿委之奴僕,徒有服藥之名,每多錯誤之害。若暫時疾病,人尚易為;若衰邁沉疴,年深月久,呻吟枕蓆,困臥難起。

白話文:

指導病人煎藥的方法,例如需要讓藥物發散時,可以用蘆葦作為柴火,用猛火煎煮;若是用於滋補,則可以用炭火慢慢煎煮。煎好後,親自送到病人面前,溫度適宜,酌量得當,不要離開左右,觀察病人的反應,如出汗、腹瀉等。另外,注意米湯、茶水等飲食,不要讓病人錯過時機。切勿交給僕人煎藥,他們只會照章行事,常常會出錯,對病人有害。如果只是小病,照顧起來還比較容易;但是如果病人年老虛弱,病情嚴重,積鬱已久,呻吟牀榻,行動不便,就更需要悉心照料。

最苦者二便,須人扶持,撤換洗濯。每當夏令炎暑,蠅蚊攢刺,冬日嚴寒,衣被啟覆,以及飲食一切,非人照料。不可莫無切己之人當心侍候,則垂暮之光陰,如同囹圄之歲月。

白話文:

最讓人痛苦的是大小便,需要有人扶持,協助更換和清洗。每到炎熱的夏天,蒼蠅蚊蟲圍繞叮咬;到了寒冷的冬天,衣物被褥取下後尚未蓋好。無論是飲食還是其他方面,都需要他人照料。如果沒有貼心的人在身邊照顧,那麼生命的最後時光就像身處牢獄一般。

為子者,當思父母生我劬勞。自身在襁褓中,父母晝夜保抱,就濕推干,萬般辛苦,毫無疏懈,以及痧痘疾病,扶持保護,延醫禱神,畢生心力盡悴於我生之後。今當父母衰年患病,正人子報本之秋,何辭勞碌侍奉。倘有便溺、痰涎,切不可畏汙,必自為撤換,隨時查檢,雖不如古人嘗糞割股之孝,亦當效烏鴉反哺之意。若一概委之奴僕,萬難實心從事。

白話文:

作為子女,應該體會父母養育自己的辛勞。我們從小就在襁褓之中,父母日夜抱著我們,不論是尿濕了還是出汗了,都會不辭辛勞地替我們換洗清理。當我們生病時,父母更是不眠不休地照顧我們,請醫生祭拜神明,傾盡一生心力。現在父母年老體衰,患有疾病,正是我們子女報答父母恩情的時刻,怎麼能推辭勞累不去照料呢?

如果父母有大小便失禁、痰多等情況,我們也絕不能嫌棄髒污,應該親自為他們清理更換。隨時檢查他們的狀況,雖然達不到古代「嘗糞割股」的孝心,但也要效法烏鴉反哺的孝道。如果完全依賴僕人照顧,很難做到真心實意。

況此輩面是背非,而病者自知情形衰弱,苦況亦多,含忍不言。如是者,縱有兒孫繞膝,皆屬虛名無濟。倘有僕輩誠實可靠,亦須人子親身督率,優給僕使犒賞也。古云:百善孝為先。人能盡父母一日之勞,即得一日之功行;能盡一二年之勞,即得一二年之功行,在此根本上用力,勝一切善舉萬倍矣,又何憚其久勞疲弊哉!

白話文:

尤其是這種表面上裝出孝順,內心卻不孝順的人,而病人自己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虛弱,各種病痛也多,忍著不說。像這樣的情況,即使兒孫滿堂,都是虛名,沒有用處。如果有僕人誠實可靠,子女也需要親自監督,給僕人很好的待遇和獎賞。古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盡到孝順父母一天的辛勞,就能得到一天的孝行功德;能盡到一兩年的辛勞,就能得到一兩年的孝行功德。在這個根本上努力,勝過其他所有的善行萬倍,又何必怕辛勞疲憊呢!

至於境處富貴不同,惟侍親之道,無從分別。若貧賤者無力僱人,自身尤宜加力。凡藥餌、飲食之費,務須竭力籌措,因父母逋累,亦可對人。果能盡心純孝,自當感格上天,必不使終於貧賤也。如富貴者,當思天以美境與我,若不加倍盡孝,何以對天。若置父母於腦後,任其痛苦呻吟,而自擁妻妾以安眠,自己捫心,尚得謂之人乎!況根本既虧,恐富貴亦難久遠矣。又有兄弟多者,當各盡各力,切忌推委。

白話文:

儘管富貴貧賤不同,侍奉父母之道卻沒有分別。如果貧窮的人沒錢僱用他人,自己就更應該努力。凡是藥物、飲食的費用,都務必盡力籌措,即使因為父母而負債,也可以向人說明。如果能真心誠意地盡孝,自會感動上天,必定不會讓自己終生貧賤。至於富貴的人,應當想到上天賜予自己美好的生活環境,如果不能加倍盡孝,又怎麼對得起上天呢?如果把父母拋在腦後,不管他們痛苦呻吟,而自己擁著妻妾安眠,捫心自問,還能稱之為人嗎?況且根本已經虧損,恐怕富貴也很難長久。還有兄弟姐妹眾多的人,應當各自盡力,切記互相推諉。

遇婦女不知盡孝,必痛加教誨,萬勿溺愛、聽信。余屢見年老衰疾之人,為僕使所欺;甚至病危之際,抱持不慎,一蹶而斃者,人多不察、不知。要知人人皆有老時,代代兒孫看樣,為父母即為自己也。

白話文:

如果遇到不盡孝道的婦女,一定要嚴厲教導,千萬不要溺愛或姑息。我常常看到年紀大、體弱多病的人,被僕人欺騙;甚至在生死關頭,因為抱持不慎而意外死亡,很多人卻沒注意到這些隱私。要知道,人人都會變老,下一代的子女會看著上一代的行為,對父母好就是對自己好。

嗚呼!人有一息尚存,皆知痛癢,於有限之時光,克盡其心力。較之死後知識全無,做齋、打蘸、祭弔之虛文,徒然以有用之金錢,為僧道欺矇,其益當何如哉。有父母者,深思力行,豈可忽乎哉。

白話文:

唉呀!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必定會感受到痛苦或快樂。在有限的生命時光裡,應該竭盡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相比之下,人死後什麼都不知道,做齋、打蘸、祭弔這些虛假的儀式,只是用有用的錢財讓僧人和道士欺騙,這樣做能有什麼好處呢?有父母的人,要好好思考並行動,怎麼可以忽視呢?

瀾按:先生向以孝聞,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大聲疾呼,願天下之人,皆知盡孝。惟近世富貴家往往自昧本源,僅知逢迎顯者,以圖進取功名,置父母於不顧,余目擊心傷,姑隱其名而不宣。瀾雖慕先生孝行,愧無先生學識,惟願稍步後塵,聊盡為子之心而已。

白話文:

瀾按:李先生一直以孝順聞名,以自己的心去體會別人的心,大聲疾呼,希望天下人都知道要盡孝。但是,近來富貴之家往往忘記了自己的根源,只知道迎合達官貴人,以圖謀名利,置父母於不顧,我目睹後心痛萬分,暫且隱去他們的姓名,不予宣揚。瀾雖然仰慕李先生的孝行,但慚愧自己的學識不夠,只希望稍稍追隨他的腳步,盡力做到一個孝順的兒子罷了。

3. 痎瘧咳嗽記

嘗讀《內經·瘧論》,治法獨詳,分十二經見證,以榮衛為綱領,以氣血分陰陽,而察外感、內傷之偏盛。若其人陽盛則發熱,陰甚則惡寒。以膜原居表裡之界,入於衛氣所行之度數,互相爭拒,則寒熱往來;其少陽為半表半裡之樞,與膜原接壤,外象似乎瘧由少陽為傳舍,庸俗遂拘執小柴胡湯為治瘧專方,其不思之甚矣。仲景《金匱》云: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

白話文:

我曾讀過《黃帝內經·瘧論》,對於瘧疾的治療方法論述得很詳細。書中把瘧疾分為十二經脈的證候,以榮衛之氣作為綱領,以氣血陰陽作為區分,探查外感和內傷的盛衰偏重。如果一個人陽氣盛,就會發熱;陰氣重,就會畏寒。膜原位於表裡之間,與衛氣運行相干,它們互相爭鬥,就會導致寒熱交替;少陽經是半表半裡的樞紐,與膜原相連,外在表現像是瘧疾由少陽經傳播。因此,一般人就執著於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瘧疾,卻沒有深入思考。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瘧疾患者的脈象通常是弦脈,弦脈跳動得快的人大多發熱,跳動得慢的人大多畏寒。

以中土有邪,木易順乘故也。夫瘧有寒溫、癉牡、虛實之分,其作止有定時。邪淺一日一作,或間日、或三日一作者,謂之陰瘧,因邪在陰分,留連難愈。大抵治瘧之法,調和榮衛,毋使陰陽偏盛,酌用寒溫之方,以平調之。然必辨其感、傷、虛、實之因,審其宜汗、下、消、補之劑。

白話文:

由於中原地區常有邪氣,因此木邪容易乘虛而入。瘧疾分為寒性、溫性、發作時有寒戰或發熱、間歇時間長短和體質虛實之別,且發作時間固定。邪氣淺表,一天發作一次,或隔天發作,或三天發作一次,稱為陰瘧,因為邪氣在體內陰分,不易根治。治療瘧疾的基本原則是調和氣血,避免陰陽失衡,根據具體情況使用寒性或溫性的藥方來調理。但必須辨別其感受外邪、內傷、虛症或實症的成因,才能確定是否宜於發汗、瀉下、消導或補益的藥劑。

如邪伏於陰,用升清之藥提之出陽,自無堅結之患。大法已備,細心揣度,則思過半矣。

至於咳嗽之因,不外寒、熱、虛、實之邪,挾風邪襲於肺、胃。肺、胃之邪上干清道,則咳嗽作矣。《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又云:聚於肺,關於胃也。蓋肺為清肅之臟,不容絲毫外邪,干之則咳嗽、氣逆,甚則喘息、失音,延成癆瘵,不治者多矣。

白話文:

至於咳嗽的原因,無非是寒邪、熱邪、虛邪、實邪這些病邪,挾帶風邪侵襲肺部和胃部。肺部和胃部的病邪向上侵犯人體的清陽通道,就會引起咳嗽。《黃帝內經》中說:五臟六腑都可以導致人咳嗽。又說:咳嗽的病邪聚集在肺部,與胃也有關係。因為肺部是一個清肅的臟器,不容許絲毫的外邪侵犯。一旦受到外邪侵犯,就會導致咳嗽、氣逆,嚴重時還會出現喘息、失音,久而久之發展成肺癆,很多人都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治療而死亡。

余治外感寒邪,每用小青龍湯減其分量,如麻黃乾薑各一錢,細辛五分,製半夏錢半,五味子四分,炒芍一錢,甘草五分,桂枝六分後入,並隨症加減,如熱甚加杏仁石膏,去乾薑、桂枝,莫不應手取效。如風熱甚者,麻、杏、石膏、甘草、海石、枇杷葉等,亦多取效。

白話文:

我在治療由外感寒邪引起的疾病時,常使用小青龍湯,但會減少藥材的用量。例如:

  • 麻黃、乾薑各減少到一錢
  • 細辛減少到五分
  • 製半夏減少到半錢
  • 五味子減少到四分
  • 炒芍一錢
  • 甘草減少到五分
  • 桂枝六分,最後加入

根據不同的症狀,還會適當調整藥材用量。

  • 如果發熱嚴重,加入杏仁、石膏,去除乾薑、桂枝,就能有效應對。
  • 如果風熱症狀明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海石、枇杷葉等藥材也能發揮良好的效果。

斯皆余之心法,隨筆記之,以期後進得其指歸云。

瀾按:咳嗽一症,《內經》言之詳矣。六淫外邪,風寒最多,先生用小青龍湯治寒嗽,系實驗心得。至瘧疾,因寒熱往來為少陽見證,世醫不明,往往拘執小柴胡湯為主方,隨症加減,與《內經》、《金匱》分寒、熱、虛、實、癉、牡等名,大相逕庭。先生闡明其誤,以濟人為懷,不啻大聲疾呼,以啟後學之悟焉。

白話文:

瀾按:咳嗽這症狀,《內經》上講得很詳細。六淫外邪中,風寒最多。先生用小青龍湯治療寒咳,這是他的實踐經驗。至於瘧疾,由於寒熱交替,是少陽症狀,世上的醫生不明確,往往拘泥於小柴胡湯作為主方,隨症加減。與《內經》、《金匱》中將瘧疾分為寒、熱、虛、實、癉、牡等證型,差別很大。先生闡明瞭這種錯誤,為了救急濟世,不亞於高聲疾呼,以啟發後學者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