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學指要》~ 卷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0)

1. 妊婦傷寒指要

經曰:有故無殞也,大積大聚不可犯也,損其大半而止,過則殺也。且妊婦傷寒,保胎宜阿膠散。大抵妊婦傷寒,仲景無治法,最宜避忌諸藥,不可以尋常例視之。凡有表症宜汗者,用羌活沖和湯加當歸、芍藥、柴胡、蘇葉之類,速散表邪,毋使入內,是即安胎之第一義。

白話文:

古書上說:有病症就不能忽視,大量堆積的病邪不可輕視,要減輕病勢一半以上,超過的話就會致命。而且懷孕的婦女如果得了傷寒,保胎宜用阿膠散。總的來說,懷孕的婦女得了傷寒,仲景沒有治療方法,最應該避開各種藥物,不能用一般的法則來看待。如果有表症(風邪)宜發汗,可用羌活沖和湯加當歸、芍藥、柴胡、蘇葉等藥,迅速驅散表邪,不要讓它進入體內,這即是安胎的第一要務。

若裡實熱症,大便不通而燥渴者,則亦當用大黃芍藥,須用酒製,更兼芎歸以護之,則無損於胎矣。設或真寒脈伏厥冷者,則用薑桂附子,用大黃甘草制之乃無害也。如有大寒大熱之症,不急除去反足以損胎,故曰有故無殞,但中病即已,毋過其劑。外用井泥、青黛伏龍肝末調勻塗於孕婦臍下二寸許,干則再塗,以保其胎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熱症嚴重,大便不通且口渴,則也應使用大黃和芍藥,必須用酒炮製,再配上川芎和當歸來保護胎兒,這樣就不會損害胎兒。如果確實有寒邪脈伏而手腳冰冷,則可以用生薑、肉桂和附子,配合大黃和甘草來調和就不會有害。如果有大寒或大熱的症狀,不趕緊去除反而會損害胎兒,所以說有原因(症狀)就不要拖延,但藥物治療只要達到一定程度即可,不要過量。外部可以使用井泥、青黛和伏龍肝研磨成粉末,均勻塗抹於孕婦臍下約兩英寸處,乾燥後再塗抹,以保護胎兒。

惟腸胃虛寒而畏寒泄瀉者忌之。若夫產後傷寒,不可輕易汗下,恐產時傷力。其發熱者,有因去血過多或惡露不盡,或三日蒸乳,或早起勞動,或飲食停滯,俱有發熱惡寒,狀類傷寒,不可便用發表攻裡之藥。但產後惡露不盡發熱惡寒者,必脅肋脹滿,連大小腹有塊作痛。飲食停滯發熱惡寒者,必有噯氣作酸,惡聞食臭,胸膈飽悶,右關脈緊盛。

白話文:

只有腸胃虛寒、怕冷腹瀉的人不能服用。如果是產後傷寒,不可輕易發汗,以免產時傷了元氣。那些發燒的產婦,可能是因為失血過多或惡露未盡,或是因為產後三天內哺乳,或是產後過早勞動,或是飲食停滯,這些都會導致發燒惡寒,類似傷寒症狀,不能馬上使用發汗和攻裡面的藥物。但如果是產後惡露未盡導致發燒惡寒,通常會伴隨著兩側肋骨疼痛、大小腹有塊狀疼痛。如果是飲食停滯導致發燒惡寒,通常會伴隨著打嗝、酸味、厭惡食物的氣味、胸悶、右關脈搏強有力。

若蒸乳發熱惡寒者,必乳間脹硬疼痛,令產婦揉乳汁通,其熱自除,不藥而愈矣。若系產後不謹,虛中感冒者,當以四物湯加入風藥,尤宜審其正氣之虛實,邪感之輕重以汗之。至於熱邪傳裡,燥渴便秘而脈見沉實,熱甚譫語者,重則下之,用四物湯加柴胡、黃芩、熟大黃、枳實,輕則蜜導。下後用四物加乾薑少許,參朮大用以溫補其血氣。

白話文:

如果哺餵母乳時發燒惡寒,一定是乳房脹硬疼痛,讓產婦按摩揉通乳汁,發燒自然會退,不需要吃藥就能痊癒。如果產後沒有小心,虛弱感冒的,應該服用四物湯加入祛風藥物,尤其要查明正氣的虛弱,邪氣的輕重,再用發汗法治療。至於熱邪傳入內部,口乾舌燥、便祕,脈象沉實,發燒嚴重到胡言亂語的,就用下法,四物湯加入柴胡、黃芩、熟大黃、枳實,輕微的用蜂蜜通便。下瀉後服用四物湯加少量乾薑,增加人參、白朮的用量,溫補血氣。

如熱邪傳至半表半裡,用四物合小柴胡湯主之。然當產後氣血太虛,諸病宜以大補為主,雖有雜症,以末治之,況汗下乎,是在臨症者細審之。又婦人有熱入血室之候,亦當分辨。如婦人中風,發熱惡寒而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白話文:

當熱邪影響到身體一半表層、一半裡層時,使用四物合小柴胡湯治療。不過,產後氣血虛弱,各種疾病都應該以大補為原則,即使有合併症,也要採取緩和的治療方式。更何況是發汗、瀉下的方法,需要臨牀醫師仔細審視。此外,女性如果出現熱邪侵入血室的症候,也需要區別對待。

例如,女性中風,發熱惡寒而月經剛好來潮,持續了七八天,熱退後,脈搏遲緩、身體發涼,胸脅部脹滿,像結胸一樣,並且胡言亂語,這表示熱邪侵入血室。這時候應該針刺期門穴,根據患者的情況瀉血治療。

傷寒發熱而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必自愈。或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隨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如瘧狀,宜小柴胡湯。或陽明病,下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而愈。

白話文:

得了傷寒而發燒,同時恰逢經期來潮,白天神智清醒,傍晚開始胡言亂語,好像見到了鬼魂。這是因為熱邪侵入了血脈,沒有侵犯胃部和中上焦,一般能自愈。

或者中風病癒合後七八天,又出現寒熱,發作有一定規律,經血隨即斷絕。這是因為熱邪侵入了血脈,血脈必定凝結,所以表現出類似瘧疾的症狀。應服用小柴胡湯。

或者陽明病,出現便血和胡言亂語。這是因為熱邪侵入了血脈,但如果頭部出汗,刺期門穴,根據具體情況而瀉血,汗出淋漓後就能痊癒。

夫婦人熱入血室有二,而經水適來二條,不言治者,蓋以經水方來,熱氣乘虛而入,經血止則熱亦出矣。故不可用汗下藥,犯其胃氣及上中二焦。如胸滿譫語,此內實也,刺期門以泄之。若經水適斷,續得寒熱,其血必結,故用小柴胡湯。若陽明熱入血室,此男子失血之症,但當刺以瀉熱耳,此皆不可不明者也。

白話文:

女性出現發熱並進入血室,有兩種情況,剛好月經來潮也是兩種情況。沒有提到治療方法,可能是因為正值月經來潮,熱氣趁虛而入,經血止住後,熱氣也會排出。因此,不能使用發汗和瀉下的藥物,以免損傷胃氣和上中二焦。

如果出現胸悶、言語錯亂等症狀,說明體內有實熱,應針刺期門穴進行瀉熱。如果月經剛結束,又出現寒熱,可能是血液凝滯,需要使用小柴胡湯。

如果陽明熱進入血室,這是男性失血的症狀,只需要針刺瀉熱即可。這些情況都需要明確瞭解。

至若勞復之為壞症者,如男子病新瘥,婦人與之交,曰陽易;婦人病新瘥,男子與之交,曰陰易。男子陰腫小腹痛,婦人裡急連腰痛,眼昏,四肢拘急為女勞復者,此皆為不治之症也已。

2. 辨傷寒中寒假熱假脹之要

凡霜降以後,春分以前,天氣嚴寒,調理不謹,或中其邪,頭疼壯熱,名為傷寒。其餘三季,雖寒而不嚴,少有真傷寒之病也。然冬月嚴寒,何傷寒多而中寒者少,三季微寒,何傷寒無而中寒者偏多?蓋冬主閉藏,天之陽氣,人之陽氣,並伏於內,所以外雖嚴寒,不能直入。乃名為傷當從表散,表能里和,無拘三陰傳變。

白話文:

從霜降到春分這段時間,天氣十分寒冷,如果不注意調理,或者被邪氣侵襲,就會出現頭痛、發熱的症狀,這叫做傷寒。而在春、夏、秋三季,雖然也有寒冷的天氣,但都不會太嚴寒,因此很少有真正的傷寒。然而,在冬季嚴寒的月份,為什麼傷寒患者多而中寒患者少?而春、夏、秋三季天氣稍微寒冷,為什麼沒有傷寒而中寒患者卻很多?這是因為冬季主收藏,天地人三陽之氣都潛藏在體內,所以即使外面天氣嚴寒,也不能直接侵入體內。因此,冬季的傷寒應該從表症辨證,疏散表寒,表症調理好,裡症也會跟著好轉,而不會發展成三陰傳變的重症。

若在春夏天之陽氣,人之陽氣升浮在外,即有發熱者,乃虛陽浮表也,其脈必沉細而無神,宜補中氣以斂虛陽。有頭痛者,虛上冒上也,其脈必浮大而無力,宜溫下元以藏龍火,此引火歸原之法,以治假熱之症也。

白話文:

在春夏季陽氣盛行的時期,如果人體的陽氣過度浮在體外,導致發熱的狀況,這是虛陽浮表所致。

此時,脈象必定是細弱無力的。應當補益中氣,斂藏虛浮的陽氣。

如果有頭痛的症狀,這是虛火上沖的結果。脈象必定是浮大無力的。應當溫補下元,讓虛火回歸本源。

這是引火歸原的方法,用於治療虛陽假熱的病症。

更有假脹者,凡人中氣充足,健運不息,何有脹滿之處?若胃虛不能納食,則有虛飽之患,脾虛不能化谷,則有倒飽作脹之處。更有下元虛極,無根脫氣,上乘胸次,蓋腎主納氣,肺主出氣,腎虛不能閉藏,則氣竟出而不納,肺雖司出氣,氣奔大迫,有出無歸,肺亦脹滿,是脅胸膈之間,脹悶難狀,甚有攻刺衝心,大痛欲絕,此惟宜以補為消,從塞因塞用之法。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虛脹的情況,一般人氣血充足,運化功能正常,怎麼會有脹滿的問題?如果是胃氣虛弱,導致無法攝取食物,就會出現虛假飽脹的症狀;如果是脾氣虛弱,無法消化運化食物,就會產生倒脹的情況。更嚴重的情況是下元陽氣虛極,導致氣血根本無法駐留,這些氣血往上衝到胸部和肺部,因為腎臟主司氣的收納,肺臟主司氣的呼出,腎氣虛弱,無法將氣收納,於是氣只會不斷排出而不被收納;而肺臟雖然負責氣的呼出,但氣勢過於強大,只出不進,肺臟也會出現脹滿;因此,在肋骨、胸部和橫膈之間,會出現難以言喻的脹悶感,甚至還會出現劇烈疼痛,讓人痛不欲生。這種情況,必須以補虛的方式來消除脹滿,也就是根據塞住的原因來塞住它的來源。

心脾不足者,大補心脾,以使中氣運行則快,若腎經虛寒者,溫補下元,使真氣封藏乃愈,此納氣藏源之法,以治假脹之症也。如不知此,一加消克順氣,益令虛氣無依,上攻喘促而死。然氣病用氣藥而不效者,緣氣之藏者無以收也。肺主氣,腎藏氣,故古人用補腎藥加肉桂五味子以收濁氣下歸也。

白話文:

如果心脾虛弱,就要大力補養心脾,這樣才能使中氣運行順暢。而如果腎經虛寒,就需要溫補下元,使真氣固守,才能好轉。這就是「納氣藏源」的方法,用來治療假性腹脹。如果不懂得這些,一味地消積導氣,只會讓虛氣無根無依,向上衝擊,引起喘息急促,最後死亡。

然而,在治療氣病時,如果使用氣藥卻無效,那是因為氣的藏居之處沒有收斂的緣故。肺主氣,腎藏氣,所以古人使用補腎藥加上肉桂、五味子,來收斂濁氣,使之歸於下部。

總之,表熱多由里陽外越,上熱皆由下火上乘,雖有外邪感觸,亦不過初受發病之端。況《玩經》云:邪之所湊,其正必虛。可見外邪感襲亦由虛召。至於春夏陽氣浮越,尤易正氣外泄,倘不知此,輕投寒劑,則外浮耗散之陽,何自而歸,內存幾希之陽,復加撲滅,重則暴亡,輕則中滿。

白話文:

總之,身體表面的熱症大多是體內的熱氣向外擴散所致,上半身的熱症則都是下半身的火氣向上蔓延引起的。儘管有外來的邪氣侵襲,但也不過是發病的起因。況且《傷寒論》說:邪氣所聚集的地方,一定是身體的正氣比較虛弱的地方。由此可見,外來的邪氣入侵也是因為正氣虛弱而招致的。到了春夏季節,陽氣浮升外行,正氣就更易外泄。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輕易使用寒涼的藥物,那麼本來就已經外浮耗散的陽氣更加無法歸回體內,體內原本就不多的陽氣再被撲滅,嚴重的話會突然死亡,輕則會出現中滿的症狀。

奈何近醫不識病情,凡五六月發熱概云瘟病,傷寒稍見紅點即云時行瘟疹,投以寒涼,誤人多矣。至於口乾煩渴,喜冷浩飲,似屬實熱,然究其源,若非胃汁乾枯,即系腎水燥槁,所以引水自救也。冰水入胃,津液愈凝,寒入丹田,虛火益上,雖系龍雷,亦能焚焦草木,故面赤眼紅,牙焦舌燥,六脈洪數,竟似有餘,投以寒涼,必致煩躁狂擾,津液燥竭而死。

白話文:

可惜現在的醫生不瞭解病症,凡是五六月發熱,就都說是瘟疫;傷寒稍微出現紅點,就說成是流行性瘟疹,用寒涼的藥給人治病,害死很多人。至於口乾舌燥,喜歡喝冷飲,看起來像是實熱,但追究其根本,如果不是胃液枯竭,就是腎水乾枯,所以用喝水來急救。冰冷的水進入胃中,津液更加凝固,寒氣進入丹田,虛火更加上升,即使是猛烈的雷電,也能焚燒枯木,所以臉紅目赤,牙齒焦黑舌頭乾燥,六脈強而有力,竟像是有餘,用寒涼的藥治療,必定會導致煩躁狂亂,津液枯竭而死。

若能求源從治,用水中補火,熱藥涼飲之方,二三劑後,自然假陽之症潛消而真寒之症自退。不知此而以寒涼誤投者更多矣。惟真傷寒,實熱便秘等候者,則從寒涼利下,先標後本可也。然須辨症的確,務審可寒則寒,可下則下,必期中病,否則殺人如劍,慎之。

白話文:

如果能夠追溯病因進行治療,使用「水中補火」的方法,用熱性的藥物搭配涼性的飲料服用,經過兩到三劑後,虛假的陽虛症狀自然會消失,而真正的寒症也會自行退去。如果不懂這個道理,而誤用寒涼藥物治療的人,實在太多了。唯有真正的傷寒症,以及熱症、便祕等等待熱性發散的疾病,才需要從寒涼藥物著手,先處理表症,再治療本症。但是,必須準確辨別證狀,務必確認可以寒涼治療的才用寒涼藥,可以通下的才用通下藥,務必針對疾病,否則就像殺人般的危險,必須謹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