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緊(陰中之陽)

體狀詩

緊脈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李瀕湖曰:緊乃熱為寒束之脈,故急數如此,要有神氣,《素問》謂之急。

白話文:

脈搏緊實有力,左右手彈動有力,好像繩子絞緊一樣,或像緊繃的繩子被切斷時的感覺。李瀕湖說:緊脈是寒邪束縛熱氣的表現,所以脈搏急促,但要有精神氣色,在《素問》中稱為「急脈」。

舉如轉索切似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相類詩(見弦實。)

《匯辨》云:天地肅殺之氣,陰凝收斂,其見於脈也為緊,較之於弦,更加挺勁之異,仲景曰:如轉索無常;叔和云:數如切繩。丹溪云:如紉箄線,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亦且橫有轉側也。

白話文:

《匯辨》裡面寫到:天地肅殺的氣息,陰氣凝聚收斂,在脈搏上表現為緊脈,和絃脈相比,它還有更加挺勁的特點,仲景(張仲景)說:「脈象像轉動的繩子,沒有規律」;叔和(劉完素)說:「脈象如切斷的繩子」;丹溪(朱震亨)說:「脈象像編織箄線一樣」,就好比用兩股或三股線編織成繩子,必須要旋轉絞合,才能緊密地成為繩子。可見緊脈的意義,不僅縱向有挺急的表現,還橫向有轉動側面的特點。

主病詩

緊為諸病主於寒,喘咳風癇吐冷痰。浮緊表寒鬚髮越,緊沉溫散自然安。急而緊者,是謂遁屍;數而緊者,當主鬼擊。

白話文:

  • 緊脈:主寒邪,常伴隨喘咳、神經病變、吐冷痰。

  • 脈象浮緊:表示寒邪在體表,鬚髮會伸張。

  • 脈象緊沉:表示溫熱散邪,病情自然會好轉。

  • 脈象急而緊:稱為「遁屍脈」,表示邪氣深入。

  • 脈象數而緊:主鬼邪侵襲。

分部詩

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張路玉曰:緊為諸寒收引之象。亦有熱因寒束,而煩熱拘急疼痛者,如太陽寒傷營證是也。然必人迎浮緊,乃為表證之確候;若氣口盛堅,又為內傷飲食之兆。《金匱》所謂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也。

白話文:

張路玉說:脈象緊繃,是諸多寒邪收引的徵兆。但是,也可能因為熱邪被寒邪束縛,導致煩熱、拘急、疼痛,例如太陽寒傷營證。然而,必須人迎脈浮緊,纔是表證的確診依據;如果氣口脈盛而堅實,則表示是內傷於飲食。《金匱要略》中所說的「脈緊頭痛,風寒腹中宿食」,就是這種情況。

劉河間曰:與洪數相兼者,為熱痛;或微細陰脈相兼者,為寒痛。

分部主病

汪子良曰:左寸微緊傷寒,沉緊心中氣逆冷痛;右寸浮緊,頭疼,鼻塞,膈壅,沉緊滑,肺實咳痰。左關浮緊筋疼,沉緊脅疼,寒鬱緊實痃癖;右關浮緊腹膨,沉緊腹疼吐逆。尺脈浮緊,腰腳痛,按澀則為耳閉;沉緊臍下痛,小便難;細緊小腸疝氣。

白話文:

汪子良說:

  • 左寸脈微緊:傷寒,沉緊則心氣逆,疼痛,怕冷。
  • 右寸脈浮緊:頭痛,鼻塞,胸膈痞悶。沉緊而滑:肺有實熱,咳嗽有痰。
  • 左關脈浮緊:筋骨疼痛。沉緊:脅肋疼痛,寒邪鬱結,肌肉僵硬變形,頑固不癒。
  • 右關脈浮緊:腹部脹滿。沉緊:腹部疼痛,嘔吐噁心。
  • 尺脈浮緊:腰腿疼痛。按壓時澀滯:耳閉塞。
  • 沉緊:臍下疼痛,小便困難。細小緊促:小腸疝氣。

慎庵按:傷寒乃風寒傷在營衛,故仲景統診於寸口,未嘗分屬。但云:浮緩為風傷衛,浮緊為寒傷營。今云:左寸浮緊傷寒,況左寸乃君火之位,與寒何涉?此亦汪氏千慮之一失也。

白話文:

慎庵按:傷寒是由於風寒侵犯營衛,所以仲景在診脈時都只診斷寸脈,不會另行區分。只說:脈浮而緩者為風傷衛,脈浮而緊者為寒傷營。現在說:左寸脈浮緊為傷寒,而且左寸脈是君火所在的位置,與寒邪有什麼關係?這也是汪氏千慮之一疏的地方。

張三錫曰:左三部弦緊,疝瘕痛;右脈弦緊而滑,積滯腹痛。

抉微

或云:傷寒脈緊,病氣脈氣俱有餘,若內傷雜證而脈緊,是正氣與胃氣俱虛,一味邪氣用事。脈氣有餘,病氣不足,法當溫補,正氣復,則邪退而脈自和平,若用攻伐,反傷正氣而危矣。

白話文:

也有人說:傷寒病脈象緊,表示病邪和脈氣都很旺盛。如果是內傷雜症脈象緊,說明正氣和胃氣都虛弱,只有邪氣在起作用。脈氣旺盛,但病情不足,治療方法應該是溫和補養,讓正氣恢復,邪氣就會消退,脈象自然會平和。如果採用攻伐的手段,反而會損傷正氣而導致危險。

李士材曰:咳嗽虛損之脈,而得沉緊,謂正氣已虛,而邪已痼矣,故不治。

審形似

緊之與遲,雖主乎寒,遲則血氣有虧,乃脈行遲緩而難前;緊則寒邪凝襲,乃脈行夭矯而搏擊。須知數而流利則為滑脈,數而有力則為實脈,數而絞轉則為緊脈。

白話文:

脈搏緊和慢,雖然都以寒邪為主,但脈搏慢表示血氣不足,所以脈搏運行緩慢,難以向前。脈搏緊表示寒邪凝結侵襲,所以脈搏運行跳動不規律,出現搏擊的感覺。需要知道,脈搏數而流利,則稱為滑脈;脈搏數而有力,則稱為實脈;脈搏數而絞轉,則稱為緊脈。

《診宗三昧》云:夫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者痙,若伏堅者為陰痙,總皆經脈拘急,故有此象。若脈至如轉索,而強急不和,是但緊無胃氣也,豈堪尚有日乎?

白話文:

《診宗三昧》中記載:如果脈搏按上去緊實,像弓弦一樣直上直下跳動,這是痙攣的表現。如果脈搏又緊又硬,像是埋在肉裡似的,這是陰寒引起的痙攣。總的來說,這些都是經絡不通暢,氣血運行受阻所致。如果脈搏跳動就像繩索一樣,強硬而急促,不協調,這只是緊脈而已,不帶有胃氣,難以長久。

慎庵按:緊脈似急數而不甚鼓,暴證見之,為腹痛身疼,寒客太陽,或主風痙癇症。若中惡浮緊,咳嗽沉緊,皆主死者,此證與脈反也。又有如緊之脈,乃傷寒陰症絕陽,七日、九日之間,若得此脈,仲景云脈見轉索無常者,即日死。蓋緊本屬病脈,而非死脈,但以新久之異,便有生死之分,不可不察。

白話文:

慎庵補充:

  • 緊脈似急促而不太有力,在急症中出現,表示腹痛和全身疼痛,是寒邪侵襲太陽經,或主風痙癇。
  • 如果中惡邪氣,脈浮緊,咳嗽,脈沉緊,都主死亡,這是脈象和病情相符的。
  • 還有像緊脈這樣的脈象,是傷寒陰證絕陽的,在七天、九天之間如果出現這種脈象,仲景說「脈浮而無常時轉索」,當天就會死亡。這是因為緊脈本身是疾病的脈象,而不是死亡的脈象,但由於病情的時間長短不同,就有了生死之分,不可不注意。

正偽

《脈訣》言寥寥入尺來,比擬失倫。崔氏言如線,皆非緊狀。或以浮緊為弦,沉緊為牢,亦近似耳。

2. 緩(陰)

體狀詩

張太素云: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楊玄操曰: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嫋嫋颭輕風,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白話文:

張太素說:如同絲線纏繞在經軸上,不捲動軸心,應對手指柔和緩慢,往來極其均勻。楊玄操說:猶如初春楊柳隨風飄舞的模樣。緩脈緩緩跳動,每四次脈搏通暢一次,如同柳條在輕風中輕盈飄舞。如果想要從脈搏中探查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之中。

相類詩(見遲脈。)

主病詩

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

分部詩

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神門濡泄或風秘,或是蹣跚足力迂。

兼脈主病

緩為胃氣,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浮緩傷風,沉緩寒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

白話文:

緩脈屬胃氣所致,不一定是由疾病引起。要從兼見的症狀中,才能判斷確切的證型。浮緩脈多見於傷風,沉緩脈多見於寒濕;緩而大的脈象見於風虛,緩而細小的脈象見於濕痹;緩而澀的脈象見於脾氣虛弱,緩而弱的脈象見於氣虛。

分部主病

汪滑合曰:兩寸浮緩,傷風項背急痛。左寸沉緩,心氣虛,怔忡健忘。右寸沉緩,肺氣虛短。左關浮緩,風虛眩暈;沉緩氣虛,腹脅氣結。右關浮緩,腹膨;沉緩,脾胃氣虛少食。從容和緩為平。尺逢浮緩,足痿。左尺沉緩,腎虛冷,小便數,女人月事多;右尺沉緩,泄瀉,腸風入胃。

白話文:

汪滑合說:

  • **兩寸浮緩:**感冒,頸項背部急痛。
  • **左寸沉緩:**心氣虛弱,心悸健忘。
  • **右寸沉緩:**肺氣虛弱,呼吸短促。
  • **左關浮緩:**風虛導致頭暈;沉緩則氣虛,腹部和肋部有氣結。
  • **右關浮緩:**腹部膨脹;沉緩則脾胃氣虛,食慾不振。
  • **從容和緩:**脈象平穩。
  • **尺逢浮緩:**足部無力。
  • **左尺沉緩:**腎虛陽虛,頻尿,女性月經量多。
  • **右尺沉緩:**腹瀉,腸風進入胃部。

體象胃氣

蔡氏曰: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

抉微

方谷曰:凡緩脈之見,不可見於純緩,如緩而兼四時之脈可也,緩而兼五臟之脈可也,否則徒緩而不兼,猶《脈經》所謂但弦無胃氣曰死,肝脈純緩者亦曰死。

白話文:

方谷說:凡是症狀為脈搏緩慢的,不能單純看脈搏慢不慢。如果脈搏緩慢,但同時兼有四時之脈(春脈浮、夏脈洪、秋脈斂、冬脈沉),或是兼有五臟之脈(肝脈弦、心脈洪、脾脈緩、肺脈浮、腎脈沉),這樣是可以的。如果不兼有這些脈象,單純脈搏緩慢,就猶如《脈經》中所說的:「如果脈搏浮緊,但沒有胃氣,則表示此人將死。」肝脈純粹緩慢的,也表示此人將死。

又曰:仲景云:傷寒以緩為和,主病退;雜病以緩為遲,主病進。此緩之脈,又不可以例推者矣。

遲緩不相類

李士材曰: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與緊脈正相反也。然緩脈遲脈,又絕不相類。緩以脈形寬縱得名,遲以至數不及為義。《脈經》云:小快於遲,以至數論緩,亦一失也。

白話文:

李士材說:「緩脈」的意思是脈象舒緩平穩,與「緊脈」完全相反。但是,「緩脈」和「遲脈」又是完全不同的。「緩脈」是根據脈象寬鬆、舒展開來而得名,「遲脈」則是因為脈來緩慢而稱之。《脈經》中說:「小於遲脈,而至數為緩脈」,這也是一種謬論。

附:論緩脈主熱(見後管窺。)

3. 弦(陽中之陰)

體狀詩

弦如琴絃,輕虛而滑,端直以長,直下挺然。

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矇瞳子淚淋浪。

相類詩

弦脈端直如絲絃,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又見長脈。)

主病詩

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瘧纏身。浮沉遲數須分別,大小單雙有重輕。

滑伯仁曰:弦為血氣收斂,為陰中伏陽,或經絡間為寒所入,為痛、為瘧、為拘急、為寒熱(或云:半表半裡脈弦,主寒熱往來,勞傷脈亦弦,主虛寒虛熱)、為血虛盜汗、為寒凝氣結、為疝、為飲、為勞倦(按:肝為罷極之本,肝脈弦,故主勞倦)。雙弦脅急痛,弦長為積。

白話文:

滑伯仁說:脈象弦緊表示血氣收斂,是陰中隱藏陽氣,或者經絡間受到寒邪侵襲,導致疼痛、瘧疾、肢體攣急、寒熱交替(有人說:半表半裡的脈象弦緊,主寒熱往來;勞損的脈象也弦緊,主虛寒虛熱)、血虛盜汗、寒凝氣結、疝痛、水腫、勞倦(注:肝臟主司勞累,肝脈弦緊,所以主勞倦)。雙手脈象弦緊,伴有脅部急痛,弦脈較長表示有積聚。

分部詩

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癥瘕察左關,關後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

分部主病

滑汪合曰:左寸弦,頭痛盜汗,浮弦沉大心痛;右寸弦,頭痛痰嗽。左關弦,寒熱癥瘕;右關弦,胃寒腹痛,弦細少食怠惰。尺浮弦急,下部為痛(左尺,少腹腰腳痛),沉弦細澀,陰症寒羈。(右尺,足攣疝痛。)

白話文:

滑汪合說:

  • **左手寸脈:**弦脈表示頭痛盜汗;浮脈沉大表示心痛。
  • **右手寸脈:**弦脈表示頭痛痰咳。
  • **左手關脈:**弦脈表示寒熱證瘕。
  • **右手關脈:**弦脈表示胃寒腹痛;弦脈細小表示少食懶動。
  • **左手尺脈:**浮弦急表示下部疼痛(左手尺脈,少腹腰腳痛);沉弦細澀表示陰寒證候。
  • **右手尺脈:**浮弦急表示足部抽筋疝痛。

兼脈主病

李士材曰:弦為肝風,主痛、主瘧、主痰、主飲。弦數多熱,弦遲多寒。陽弦頭痛,陰弦腹痛,痛在少腹。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弦大主虛,弦細拘急。單絃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剋土,病必難治。飲停在上,不在胃,而支留於心胸;飲停在下,不在胃,而懸留於腹脅,故一弦而浮,一弦而沉也。

白話文:

李士材說:脈象緊繃如弦,代表肝臟有風熱。主要症狀是疼痛、發燒、痰飲、水腫。脈弦且數快,通常是熱證;脈弦且緩慢,通常是寒證。陽脈(手臂外側脈位)脈弦易引起頭痛,陰脈(手臂內側脈位)脈弦易引起腹痛,尤其是下腹部疼痛。浮脈脈弦,表示水飲外溢於身體表面;沉脈脈弦,表示水飲滯留在體內,導致內部疼痛。脈弦且粗大,多主虛證;脈弦且細微,表示氣血運行不暢。單側脈弦,多為飲癖;雙側脈弦,多為寒痼。如果病人拒絕進食,木(肝)來剋制土(脾),疾病將難以治療。水飲滯留在上焦,不限於胃部,而停留在心胸之間;水飲滯留在下焦,不限於胃部,而停留於腹脅。所以,脈弦時浮,時沉。

陽弦者,寸弦也,邪在三陽,三陽走頭,故頭痛;陰弦者,尺弦也,邪在三陰,三陰走腹,故腹痛。

汪子良曰:弦為氣斂,陰虛冷痹。浮弦風邪,弦細少氣。春病無弦,失主非宜;秋深弦盛,木實金虛,弦狀多同。土逢木抑,弦兼濡滑,胃虛痰飲,兼急疼痛。左浮弦澀,夏與秋逢,則為瘧疾,按之即滑,熱多寒少奚疑。弦兼洪盛,先宜解邪散熱;右關虛弱邪輕,補劑方可施用。

白話文:

汪子良說:

  • 弦脈表示氣血收斂,有陰虛、寒冷痺痛。
  • 浮弦脈表示有風邪,細弦脈表示氣血不足。
  • 春天出現無弦脈,失去脈象的主導性是不好的;秋天弦脈旺盛,表示木氣旺盛、金氣虛弱,弦脈的表現形式多種。
  • 土被木剋制,弦脈兼有濡滑,表示胃氣虛弱、有痰飲,並伴有急性的疼痛。
  • 左邊浮弦脈澀,出現在夏季或秋季,則可能是瘧疾,按壓時如果變滑,寒少熱多可以確定。
  • 弦脈兼洪盛,首要考慮的是解邪散熱;右側關脈虛弱,邪氣較輕,可以適當使用補劑。

抉微

丹溪云:弦為春令之脈,非春時而見者,木為病也;木為病,則肝邪盛矣;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也,金不足以制木,則土病矣。木賊土敗為病,先哲蓋嘗言之,惟金因火伏,木寡於畏之論猶未明。倘非滋水以降火,厚土以養金,而反以行濕、散風、導郁為之輔佐,邪何由去?病何由安?況弦脈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異,故不容於自默也。

白話文:

丹溪說:弦脈是春季的脈象,不是在春季出現的,是肝氣病變的表現;肝氣病變,就說明肝邪過盛;肝氣過盛,是金氣衰弱的緣故;金氣衰弱,是火氣過旺的緣故;火氣過旺,是水氣虛弱的緣故;金氣不能制約肝木,那麼脾土就會出現問題。金氣不足制木,所以脾土病變。這個道理,前人早就說過,只是金氣因為火氣潛伏,肝木相對不害怕金氣的道理還沒有明確說出。如果不滋養水氣來降火氣,不培植土氣來扶持金氣,反而用祛濕、散風、降逆的方法來輔助治療,邪氣怎麼能消除?病症怎麼能痊癒?況且弦脈的治療方法,還有隔二隔三的區別,所以不能自己隨意判斷。

若曰不然,何弦屬陽?而仲景列為五陰之數,至於敗散殘賊之脈,又以弦為之首,澀為之中,其意可見。

張路玉曰:凡病脈弦,皆陽中伏陰之象。虛證誤用寒涼,兩尺脈必變弦。胃虛冷食停滯,氣口多見弦脈。在傷寒表邪全盛之時,中有一部見弦,或兼遲兼澀,便是夾陰之候。客邪雖盛,急須溫散,汗下猛劑,咸非所宜,即非時感冒,亦宜體此。

白話文:

醫生張路玉說:凡是疾病脈象顯示為弦脈,都屬於陽氣中夾雜著陰氣的徵象。對於虛證,如果誤用了寒涼藥物,兩尺脈會變為弦脈。胃虛寒,食物停滯在腸胃,氣口處通常會出現弦脈。傷寒病初期,表邪盛行時,如果脈象中出現一部分弦脈,或者同時伴有遲脈和澀脈,就是陽氣被陰氣侵犯的徵兆。雖然外邪氣盛,但需要立即溫熱散邪,採用發汗或瀉下的猛烈藥物都不適宜。即使不是傷寒感冒,也應遵循這個原則。

歷診諸病,屬邪盛而見弦者,十常二三,屬正虛而見弦者,十常六七,如腹痛、鼓脹、胃反、胸痹、癥瘕、蓄血、中暍、傷風、霍亂、滯下、中氣鬱結、寒熱痞滿等病,皆有弦脈,總由中氣無權,土敗木賊所致。但以弦多弦少,以證胃氣之強弱;弦實弦虛,以證邪氣之虛實。

白話文:

我在診斷過程中,經常發現脈象呈現弦狀,其中有:

  • 邪氣旺盛的疾病中,約有 23% 脈象為弦狀。
  • 正氣虛弱的疾病中,約有 67% 脈象為弦狀。

例如:腹痛、腹脹、胃反流、心絞痛、腫瘤、瘀血、中暑、感冒、霍亂、腹瀉、氣滯鬱結、寒熱交替導致的痞滿等疾病,都可能出現弦脈。

總體而言,這些疾病出現弦脈的原因是中氣不足,導致脾胃功能下降,肝氣過剩。通過觀察弦脈的粗細,可以判斷脾胃功能的強弱;通過觀察弦脈的軟硬,可以判斷邪氣的虛實。

以脈和緩為胃氣,虛勞寸口脈多數大,尺弦細搏指者,是但弦無胃氣也,不治。

潘鄧林曰:飲食入於胃,若陽運之力薄,則停留而成飲症,弦為陰脈,斂束急直,無抑揚鼓動之勢,正陽運之不及也(《匯辨》謂:弦主痰,然以飲較痰尚未結聚,故所以弦不似滑之累累替替之有物形也)。或曰弦寒斂束,氣不舒暢,故主痛。

白話文:

潘鄧林說:食物進入胃中,如果陽氣運行力弱,就會停留在胃裡形成飲症。脈搏弦緊表示陰脈,收縮急促而筆直,沒有升降鼓動的態勢,這是陽氣運行不及造成的。(《匯辨》說:弦脈主痰,但是飲症與痰不同,還沒凝聚成形,所以弦脈的表現不像滑脈那樣有明顯的物質感。)也有說法認為弦脈因寒而收縮,氣血不暢,因此主痛。

戴同父曰: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內經》之旨。兩關俱弦,謂之雙弦,若不能食,不治。

《脈鑑》云:兩手脈弦為雙,一手脈弦為單,單絃則胸腹痰飲為癖,雙弦則陰寒痼積於內,或脅急疼痛,弦長為積。

白話文:

《脈鑑》中說:兩手脈搏弦硬為「雙弦」,一手脈搏弦硬為「單弦」。單弦脈是胸腹有痰飲阻滯所致,雙弦脈是體內陰寒積聚已久所致,或者會有脅部疼痛,脈搏弦硬而長久則表示體內積病已久。

按:汪子良云雙弦為飲,並出而細,似一雙弦,又非兩部之謂。

蔡西山曰:陽搏陰為弦,陰搏陽為緊,陰陽相搏為動,虛寒相搏為革,陰陽分體為散,陰陽不續為代。

正誤

李時珍曰:《脈訣》謂弦象,時時帶數,又言脈緊狀繩牽,皆非弦象,今削之。

《脈鑑》云:方谷又謂弦即數也,數即弦也,有弦之處,而無數之句,皆非弦脈,不合經旨,今並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