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瀚

《四診抉微》~ 卷之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3)

1. 芤(陽中陰)

體狀詩

芤乃草名,絕類慈蔥,浮沉俱有,中候獨空。芤草狀與蔥無異,假令以指候蔥,浮候之,著上面之蔥皮;中候之,正當蔥中空處;沉候之,又著下面之蔥皮。見空之為義,兩邊俱有,中央獨空之象。劉三點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叔和云: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白話文:

芤是一種草的名字,長得很像蔥,浮在水上或沉入水中都有,但是隻有在適中的位置才會空心。

芤草的形狀和蔥沒有什麼不同。假設用手指按壓蔥,浮按會按到上面的蔥皮;中按會按到蔥的中空部分;沉按會按到下面的蔥皮。看到中間空心的意思,就是兩邊都有,中間是空的。

劉三點說:芤脈是什麼樣的?就像蔥一樣,按下去會有個空洞,周圍有實的感覺,中間是空的。

叔和說:芤脈浮起來很大而且很軟,按下去中間是空的,兩邊是實的。

二家之言,已無遺蘊矣。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素問》無芤名。)芤形脈大軟如蔥,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陽絡下流紅。

白話文:

這兩種說法已經將經典中的涵意闡述完備了。戴同父說:營血在脈絡中運行,血是脈絡形成的物質基礎。芤脈的形狀,是脈中空虛、沒有血的表現。(《素問》中並沒有提到芤的名稱。)芤脈的形狀脈大而軟,就像蔥一樣。按壓脈搏時,在脈搏的中央會有空虛的感覺。這是因為火熱邪氣侵犯了陽經,使血向上溢出,熱邪侵犯陽絡,使血向下滲透,造成點狀出血。

相類詩

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亡血革虛寒。(此句《脈鑑》改。)

分部主病詩

寸芤失血病心忪,關芤嘔血腸胃癰。尺部見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左寸芤,主心血妄行,為吐衄;關芤,主脅間血氣痛,肝虛不能藏血,亦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女人月事為病。右寸芤,肺家失血,為衄為嘔;關芤,腸癰下膿血,及嘔血不食;尺芤,大便血。(《脈鑑》、張三錫曰:關芤,肝血傷,必暴怒動血,胸中脹,仍有瘀血也)

白話文:

拇指脈:

  • 脈跳動在拇指處消失:失血過多,心悸。

食指脈:

  • 脈跳動在食指處消失:嘔血,腸胃膿腫。
  • 脈跳動在食指根部(尺部):多小便出血,尿液發紅,痢疾,血崩。

中指脈:

  • 左手:
  • 脈跳動在中指處消失:心血妄動,出血或鼻衄。
  • 脈跳動在中指根部(尺部):小便出血,女性月經異常。
  • 右手:
  • 脈跳動在中指處消失:肺部失血,出血或嘔吐。
  • 脈跳動在中指根部(尺部):大便出血。

注釋:

  • 張三錫《脈鑑》中提到:食指脈跳動在食指根部消失,表示肝血受傷,可能是因暴怒動血,導致胸中氣血瘀滯。

抉微

張路玉曰:凡血脫脈芤,而有一部獨弦,或帶結促澀滯者,此為陽氣不到,中挾陰邪之兆,是即瘀血所結處也,所以芤脈須辨一部二部,或一手二手,而與攻補,方為合法。

白話文:

張路玉說:凡是氣血不足、脈絡虛弱,只有一條脈搏跳動,或者伴有結塊、遲緩、滯澀的症狀,這是陽氣不足,裡面夾雜著陰邪的徵兆。這就是瘀血積聚的地方。所以,對於虛弱的脈絡,需要區分哪些脈絡異常,是哪一隻手還是哪一隻腳,然後才能對症下藥,攻補得法。

辨妄

李士材曰:《脈訣》云:兩頭有,中間無。以頭字易叔和之邊字,則是上下之脈,劃然中斷,而成陰絕陽絕之診。又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是以芤為蓄血積聚之實脈,非失血虛家之空脈矣。

白話文:

李士材說:《脈訣》中提到:「兩頭有脈,中間沒有脈。」把「頭」字理解成「叔和」中的「邊」字,就表示上下脈絡完全中斷,這是出現陰絕陽絕的診斷。此外,《脈訣》還說:「寸口脈出現脈結,可能是胸中積血;關脈出現脈結,可能是腸道生癰。」因此,脈結代表蓄血積聚的實脈,而不是失血虛弱的空脈。

時珍亦祖述其言,豈曾未精思耶?《偽訣》又云:芤主淋瀝,氣入小腸,與失血之候有何干涉?即叔和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然暴失血者,脈多芤,而謂卒病得之死可乎?其言亦不能無疵也。

白話文:

李時珍也承襲其說法,難道他從未仔細思考過嗎?《偽訣》中又提到:芤證主要跟淋瀝病症有關,氣進入小腸,與失血發作時又有哪些關聯?即使是徐叔和說:三部脈位的芤象,是慢性病症中出現的改善徵兆,但如果在疾病發作時出現,則預示著死亡。然而,突然失血的人,脈象常常出現芤象,難道能說這是疾病發作時出現的死亡徵兆嗎?這些說法也並非沒有漏洞。

2. 革(陰)

體狀主病詩

革脈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浮弦大虛,內虛外實(子良),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渾如鼓革。

白話文:

革脈:脈象堅硬而緊繃(張仲景)

如按鼓皮:脈象浮動而有力,猶如按壓鼓面(朱丹溪)

浮弦大虛:脈象浮動而弦緊,內在虛弱,外表強壯(高子良)

革大弦急:脈象堅硬且弦緊,浮取就能摸到,按壓後覺得空洞,像鼓皮一樣。

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婦人半產漏下。《脈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白話文:

張仲景說:脈象弦緊,表示寒氣;脈象芤浮,表示虛弱。虛弱與寒氣交互作用,這種情況稱為「革」。男子因為失血或漏精,女子因為流產或陰道漏下而導致脈象革。根據《脈經》記載,如果三部脈象都呈現革脈,對於長年患病的人來說是致命的,但如果對於突然發病的人來說,卻是吉兆,表示病情會好轉。

慎庵按:芤乃邊有中空,革為上下實而中虛也。《正眼》云:革主表寒,亦屬中虛。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白話文:

慎庵注:芤脈的兩端有空隙,革脈上下都是實的,中間是空的。《正眼方》說:革脈主體表寒證,也屬於中虛。革脈的脈形就像按壓鼓皮,芤弦脈合起來表示脈象寒虛,女性可能出現難產和崩漏,男性可能出現營血虛弱或夢遺。

相類詩(見芤牢)

滑伯仁曰:革為中風寒濕之診。

李士材曰:表邪有餘,而內則不足。

分診

左寸革者,心血虛痛;右寸革者,金衰氣壅。左尺得革,精空可必;右尺得革,殞命為憂,女人得之,半產漏下。左關革者,疝瘕為祟;右關革者,土虛而痛。

白話文:

左寸脈沉緊 :心血不足,導致胸痛。

右寸脈沉緊 :肺氣不足,氣血鬱滯。

左尺脈沉緊 :腎精虧虛,不可避免。

右尺脈沉緊 :生命垂危,女性得此脈象容易流產或早產。

左關脈沉緊 :疝氣或腫塊作祟。

右關脈沉緊 :脾胃虛弱導致疼痛。

抉微

《診家正眼》曰:按《甲乙經》云: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弊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謂脈來渾濁,革變急如泉湧,出而不返也。觀其曰湧泉,則浮取不止於弦大,而且數且搏且滑矣;曰弦絕,則重按之不止於豁然,而且絕無根蒂矣,故曰死。

白話文:

《診家正眼》中說:根據《甲乙經》記載:脈象渾濁急速,宛如泉水湧出,預示病情加重,危急;脈象綿細無力,像弓弦折斷一樣,預示死亡。這裡所說的脈象渾濁,變化急促如同泉水湧出,一去不復返。說它像泉水湧出,說明它浮取時不僅大且弦硬,而且數量多、搏動強、滑利;說它像弓弦折斷,說明重按時脈象不僅消失殆盡,而且完全沒有根基,所以說會導致死亡。

辨妄

李時珍曰:弦芤二脈相合,故為亡精失血之候,諸家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證皆異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弦脈和芤脈相結合,所以表示出現亡精失血的徵候,各家中醫流派都認為這是牢脈,所以有時候出現革脈而不出現牢脈,有時出現牢脈而不出現革脈,混淆不清,分不清兩者,不知道:革脈浮在表面,牢脈沉在裡面;革脈虛,牢脈實;它們的具體表現也不相同。

李士材曰:王貺以為溢脈者,因《甲乙經》有湧泉之語,而附會其說也。不知溢脈者,自寸而上貫於魚際,直衝而上,如水之沸而盈溢也,與革脈奚涉乎?滑氏以革為變革之義,誤矣。若曰變革,是怪脈也,而革果怪脈乎?則變革之義何居耶。

白話文:

李士材說:王貺認為溢脈是因為《甲乙經》中提到「湧泉」,於是牽強附會地提出這種說法。不知道溢脈是指從寸口脈向上貫通到魚際穴,直衝而上,就像水沸騰後盈溢出來一樣,與革脈有什麼關係呢?滑壽認為革是指變化,這是誤解。如果說「變革」,那屬於怪脈,難道革脈真的是怪脈嗎?那麼「變革」的意義又何在呢?

3. 牢(陰中之陽)

體狀相類詩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經》)。牢在沉分,大而弦實,浮中二候,了不可得。《正眼》:扁鵲曰:牢而長者肝也。或曰:實脈沉大而長,指下鼓擊,急數往來,動而能移;牢脈沉而有力,動而不移,為陰寒凝固之象,均一動也,只爭移與不移,而主病懸殊。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白話文:

牢脈就像時隱時現,實際上脈象寬闊而綿長,微帶緊繃感(摘自《脈經》)。牢脈屬於沉脈的一種,脈象寬大而緊實,浮脈和中脈這兩種脈象完全沒有。

《正眼》中記載,扁鵲說:牢脈而綿長的脈象屬於肝脈。

也有人說:實脈沉大而綿長,手指按壓有彈性,脈搏急促來去,跳動時會移動;牢脈沉而有力,跳動時不會移動,這是陰寒凝聚的徵象。雖然都是脈象跳動,但只在於是否移動的區別,而主治的疾病卻大相徑庭。

緊繃、綿長、寬大、實大且堅硬的脈象稱為牢脈,牢脈常處於沉伏之間;革脈脈象浮起,革脈略虛而牢脈實大,需要仔細分辨。

主病詩

寒則牢堅里有餘,腹心寒痛木乘脾。疝㿗癥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張仲景曰:寒則牢堅,有牢固之象。李時珍曰:牢主寒實之病,木實則為痛,主心腹寒痛。柳氏曰:主有積,主疼痛不移其處。

白話文:

寒氣入侵時,身體會變得堅硬,內部有餘寒,腹心寒冷疼痛,肝氣入侵脾臟。疝氣、癥瘕等疾病不用擔心,但失血陰虛的人應忌諱寒氣。

張仲景說:寒氣入侵時,身體會變得堅固。

李時珍說:牢主寒實之病,木氣過盛就會導致疼痛,主治心腹寒痛。

柳氏說:主有積食,導致疼痛無法移動。

張路玉曰:濕痙拘急,寒疝暴逆,堅積內伏,乃有是脈,治方不出辛熱開結,甘溫助陽之治。設更加之以食填中土,大氣不得流轉,其變故在於須臾,可不為之密察乎?按:牢為氣結、為癰疽、為勞傷痿極、為痰實氣促。牢而數,為積熱;牢而遲,為痼冷。大抵其脈,近乎無胃氣也,故皆指為危脈。

白話文:

張路玉說:筋骨濕冷拘急,寒疝突然發作,體內有堅硬的腫塊積聚,就會出現這種脈象。治療方法離不開辛熱開結,甘溫助陽的原則。如果加上因飲食導致胃中積食,導致大氣運行不暢,其病情的變化在短時間內就會發生,豈能不仔細觀察呢?

按:牢脈指氣血滯結、或有膿腫、或因勞傷導致身體極度虛弱、或痰飲壅結導致呼吸困難。牢脈而跳動較快,表示有熱積;牢脈而跳動較慢,表示寒邪積聚已久。總的來說,這種脈象都接近於沒有胃氣,所以都認為是危脈。

分診

左寸牢者,伏梁為患;右寸牢者,息奔可定。左尺得牢,奔豚為患;右尺得牢,疝瘕痛甚。左關牢者,肝家血積;右關牢者,陰寒痞積。

白話文:

  • 左寸脈牢固:可能是隱藏的疾病影響。

  • 右寸脈牢固:心悸氣短可以得到緩解。

  • 左尺脈牢固:心臟虛弱導致心悸。

  • 右尺脈牢固:疝氣和腫脹疼痛加劇。

  • 左關脈牢固:肝臟血氣積聚。

  • 右關脈牢固:身體陰寒,食積不化。

抉微

李士材曰:牢脈所主之證,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屬陰寒;以其形弦實也,故咸為堅積。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邪氣深入,牢固而成五積。及一切按之應手者曰癥(癥者,為其有所徵兆於外也),假物成形曰瘕(瘕者謂假氣血以成形也),見於肌肉間者曰痃,結於隱癖處曰癖。《經》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故牢脈咸主之。

白話文:

李士材說:牢脈主治的證狀,由於它位於沈脈的位置,因此都屬於陰寒的證狀;由於其脈象弦而實,所以都有堅積的病症。積症的形成,是正氣不足,而邪氣深入,堅固地形成五積。以及凡是按壓時有反應的,叫做癥(癥是因為在體外有徵兆);假借氣血成形狀的,叫做瘕(瘕是指假借氣血結成形狀);表現在肌肉之間的,叫做痃;結在隱蔽的地方的,叫做癖。《黃帝內經》說:積症最初的產生,遇寒才產生,寒邪凝滯便形成積,所以牢脈都主治這些病症。

審形似

按: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牢脈不可混於沉脈、伏脈須細辨耳。沉脈如綿裹砂,內剛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脈非推筋至骨,不見其形;在於牢脈,既實大,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以此為別耳。吳草廬曰:牢為寒實,革為虛寒,安可混乎?

白話文:

沈氏說:似沉似伏,這是「牢脈」的位置;實際上又大又長,這是「牢脈」的體質。牢脈不可與沉脈、伏脈混淆,務必仔細辨別。沉脈就像棉花包著沙子,內在堅硬,外在柔軟,但不必兼具大弦的特徵;伏脈不推按肌肉至骨頭,無法發現它的形狀;牢脈則除了實大之外,輕壓就會滿指有力,以此區分。吳草廬說:牢脈是寒性實脈,革脈是虛寒證候,豈能混淆?

辨妄

按《脈訣》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但依稀彷彿,卻不言實大弦長之形象,是沉脈而非牢脈矣。

又曰:脈入皮膚,辨息難更,以牢為死亡之脈,其謬可勝數哉。《脈訣》又云:腎間疼痛,氣居於表。池氏以為腎傳於脾,皆謬妄不經。

白話文:

有人說:脈絡進入皮膚,辨別跡象難以改變,並認為牢脈(脈象緊實有力,按之不軟)代表死亡之脈,這種說法錯得不可勝數。

《脈訣》中還說:腎臟間疼痛,氣分佈在身體表面。池氏認為腎氣會傳染到脾臟,這些說法都是荒謬不符合實際的。

宜忌

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則內虛而當得革脈,乃為正象;若反得牢脈,是脈與證反,可與卜期短矣。扁鵲曰:軟為虛,牢為實。失血者,脈宜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

白話文:

如果出血過多導致精氣流失的人,那麼身體虛弱,應當有軟弱無力的脈搏,這纔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反而出現堅實有力的脈搏,就是脈象與病情相違背,可以預測這個人會很快死亡。扁鵲說:軟弱的脈搏代表虛弱,堅實有力的脈搏代表實證。失血的人,脈搏應該沉細無力,如果反而是浮動有力且堅實的脈搏,則是危篤的徵兆。也就是虛弱的病症出現了實症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