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噎膈

朱丹溪曰:氣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此小飲食不謹;或外冒六淫;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濁相干。氣為之病,或痞或痛,不思飲食,或噫腐氣,或吞酸,或糟雜,或膨滿。不思原本,遂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暫時得快,厚味仍前不節,七情反覆相因,溺液易於攢聚,如此蔓延,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氣的初期病症相當細微,可能是因為過度飲食不節制;或受到外界的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侵襲;或受內心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影響;或過量攝取厚味,偏助陽氣,導致隔膜發熱;或體質強壯,皮膚密而不易出汗;或個性急躁易怒,火氣上炎,導致體內津液運行不暢,清濁混雜。氣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病症,可能會有脹氣、疼痛、食慾不振、打嗝、泛酸、噁心或腹脹等症狀。如果不追究病因,直接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來治療,雖然暫時有效,但過後還是繼續吃厚味不節制,七情反覆交加,津液容易積聚。如此循環往復,氣就會轉化成積滯,積滯就會形成痰液,這就是導致痰、飲、吞酸等病症的原因。

良工未遇,謬藥又行,痰挾淤血,遂為窠囊,此為痞、為痛、嘔吐、為噎、為膈、反胃之次第也。

飲食湯液滯泥不行,滲道蹇澀,大便或秘或溏,下失傳化,中焦愈停,求可以溫脾壯胃、消積行氣,以冀一旦之效。不思胃為水穀之海,多血多氣,清和則能受;脾為消化之臟,清和則能運,若香燥偏助,氣血沸騰。其始也,胃液凝聚,無所容受;其久也,脾氣耗散,傳化漸遲。

白話文:

如果飲食中的水分和營養無法正常運化,導致腸道不通暢,大便有時便祕,有時腹瀉,無法正常消化吸收,中焦(脾胃)停滯加重。人們希望用溫補脾胃、消積行氣的方法,來立竿見影地改善。但是,沒考慮到胃是盛放水穀的地方,血液和氣血都很多,只有清和通暢才能運化這些東西;脾胃是負責消化的臟器,只有清和通暢才能運轉。如果一味溫燥補助,會導致氣血沸騰。開始時,胃液凝聚,無法消化食物;時間久了,脾氣耗散,消化吸收變得遲緩。

積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乾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少,若羊矢然。

白話文:

時間久了以後,血液消耗殆盡;胃部乾枯。乾枯在上部,接近咽喉之下,水液可以通過,食物難以進入,這種情況稱為噎;乾枯在下部,靠近胃部,食物雖然可以進入,但難以完全進入胃中,過一段時間後又吐出來,這種情況稱為膈,也稱為反胃,大便乾結稀少,像羊屎一樣。

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消痰,歸、芍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水以潤燥,姜以去穢,病邪易伏,其病自安。張雞峰亦曰:噎是神思間病,惟內觀靜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夫噎病生於血乾,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氣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潤傳化合宜,何噎之有?

白話文:

古方運用人參補肺,大米解毒,竹瀝消痰,當歸、芍藥養血,粟米保胃,蜂蜜水滋潤,生薑去穢氣,邪氣容易隱伏,病症自然緩解。張雞峯也說:噎食是精神思慮之間產生的疾病,只有內觀靜養才能治療。這句話深中病理。噎食是由於血燥造成的,陰主靜,內外都靜,則臟腑之火不會產生,而金水二氣得養,陰血自生,腸胃滋潤,傳化作用正常,哪會有噎食的問題呢?

趙養葵曰:丹溪之論其妙,惜其分別欠明,且以潤血為主,而不直探乎腎中先天之源。故其立方,以四物中牛羊乳之類,加之竹瀝、韭汁,化痰化淤,皆治標而不治本也。《內經》曰:三陰結,謂之膈。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熱結則津涸,小腸熱結則液燥。

白話文:

趙養葵說:丹溪先生的理論很精妙,可惜他的區別不夠明確,而且以滋潤血液為主,沒有直接探究腎臟中先天之源。所以他制定的藥方,在四物(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中加入牛羊乳類、竹瀝、韭汁等,化痰化瘀,都是治標不治本。《內經》中說:三陰相結,稱為隔。三陽是指大腸、小腸、膀胱。大腸主導津液,小腸主導水液。如果大腸有熱結,津液就會乾涸,小腸有熱結,水液就會枯竭。

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熱結則津液竭。然而三陽何以致結熱,皆腎之病也。腎主五液,又腎主大小便,腎水既干,陽火偏盛,煎熬津液,三陽熱結則前後閉塞。下既不通,必反於上,直犯清道,上衝吸門,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何為水飲可入,食物難下?蓋食入於陰,長氣於陽,反引動胃口之火,故難入;水者陰類也,同氣相投,故可入。口吐白沫者,所飲之水,沸而上騰也。

白話文:

膀胱是人體儲藏津液的地方,一旦膀胱發炎,津液就會耗盡。那麼,為什麼會導致膀胱發炎呢?這都是因為腎臟出了問題。腎臟負責管理身體的五液和大小便。當腎水不足時,陽火就會過於旺盛,消耗津液。三陽發炎後,前後都會堵塞。下焦不通暢,氣血就會反流到上焦,直接影響清陽之氣,並上衝到喉嚨,所以會感覺食道堵塞,食物難以下嚥。為什麼水還能吞嚥下去,而食物卻難以下嚥?這是因為食物屬於陰性,有助於滋養陽氣。當膀胱發炎時,反而會引動胃中的火氣,所以食物難以下嚥;而水屬於陰性,與陽氣相通,所以還能吞嚥下去。口吐白沫是因為飲入的水沸騰後上湧造成的。

糞如羊矢者,食入者少,渣滓消盡,腸亦干小而不寬也。此症多是年高五十於外,其天真已絕,只有孤陽,治之唯以養陰為主。王太僕曰:食入即出,是無水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無水者壯水之主,無火者益火之源,褚侍中雲:上病療下,直須六味地黃料,大劑煎飲久服,可挽十中之一二。又須遠絕房幃,薄滋味可也。

白話文:

糞便像綿羊糞便一樣:進食量少,渣滓被消化殆盡,腸道也變乾燥、狹窄、不寬敞。這種症狀多見於五旬以上的老年人,其腎精已絕,只有陽氣較旺,治療以滋養陰氣為主。王太僕說:食物進食後立即排出,表示體內缺乏津液;食物進食後反而從胃部吐出,表示體內缺乏陽氣。缺乏津液的,應當加強補腎滋腎,缺乏陽氣的,應當加強壯陽,褚侍中雲:治療上半身病症,只需使用六味地黃丸,用大劑量煎服,長期服用,可以挽救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二的患者。另外,還需要遠離房事,飲食清淡。

若曰溫胃,胃本不寒;若曰補胃,胃本不虛。若曰開鬱,香燥之品適以助火,無如補陰,光焰自滅。

反胃,東垣書謂吐有三症,氣、積、寒也。上焦吐者從氣,中焦吐者從積,下焦吐者從寒。若脈沉遲,暮食朝吐,朝食暮吐,小便利,大便閉,此下焦吐也,法當通其閉,溫其寒。觀此,可見下焦吐乃命門火衰,釜底無薪,不能蒸腐胃中水穀,腹中脹滿,不得不吐也。王太僕所謂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是矣。

白話文:

反胃,根據《東垣試效方》一書所說,嘔吐有氣、積、寒三種原因。上焦嘔吐是由於氣鬱結,中焦嘔吐是由於積滯,下焦嘔吐是由於寒邪。

如果脈象沉弱緩慢,晚上吃飯後第二天早上嘔吐,早上吃飯後晚上嘔吐,小便量少,大便不通暢,這是下焦嘔吐。治療方法應當打通阻塞,溫暖寒邪。

根據這些症狀,可以看出下焦嘔吐是因為命門之火衰弱,就像鍋底沒有柴火,不能蒸熟胃中的食物,導致腹中脹滿,不得不嘔吐。正如王太僕所說的「食入反出」,也是因為體內沒有火。

須益火之源,先以八味丸補命門火,以救脾土之母,徐以附子理中湯理中焦,萬舉萬全。

白話文:

要補腎陽,首先用八味丸補腎命門之火,以挽救脾臟之母,然後再用附子理中湯調和中焦,這樣才能全面調理,達到最佳效果。

李士材曰,噎寒大都屬熱,反胃大都屬寒,然亦不可拘也,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小無力當作寒醫。色之黃白而枯者為寒虛,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以脈合症,以色合脈,庶乎無誤,此症之所以疑難者。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劑有妨於津液,方欲養血生津,恐潤劑有凝於中州。

白話文:

李士材說,噎食大多是熱證,反胃大多是寒證,但也不能拘泥於此。脈搏大有力應當當作熱證治療,脈搏小無力應當當作寒證醫治。面色黃白而枯槁的是寒虛,面色紅赤而有光澤的是實熱。根據脈象配合證狀,根據面色配合脈象,這樣纔不會產生誤診,這是這個證狀難以診斷的原因。治療方案是想健脾化痰,但擔心燥性藥物會損害津液,想滋養氣血生津,但又擔心潤性藥物會凝滯在胸腹。

審其陰虛火旺者,當以養血為亟;脾傷陰盛者,當以溫補為先。更有憂恚盤礴,火鬱閉結,神不大衰,脈猶有力,當以倉公。河間之法下之。小小湯丸,累累加用,關扃自透。膈間痰盛,微微湧出,因而治下,藥勢易行。設或不行,蜜鹽下導,始終勾引,自然宣通。此皆虛實陰陽之辨,臨症之權衡也。

白話文:

對於陰虛火旺的人,應該優先滋養氣血;對於脾虛陰盛的人,應該先溫補脾氣。如果還有憂愁鬱結,導致火氣鬱閉,精神沒有明顯衰竭,脈搏也有力,應當採用「倉公」和「河間」的瀉下療法。把小小湯丸一粒一粒地加用,就能透開閉塞的關節。膈肌間痰液過多,會輕微湧出,可以趁機瀉下,藥性就能容易運行。如果瀉不下,可以採用蜜鹽瀉導,持續勾引,就能自然疏通。這些都是根據虛實和陰陽的不同情況,在臨牀上權衡應用的方法。

方約之曰:丹溪云年高者不治。蓋少年氣血未虛,用藥劫去痰火,病不復生;年高氣血已虛,用藥劫去痰火,雖得暫愈,其病復作。所以然者,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不能滋潤而生火也。丹溪又云此症切不可用香燥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予嘗用霞天膏加於補虛藥中治此症,一人則吐瀉以去積血,一人則吐瀉以去積痰,俱獲病安思食。然二人俱不能節戒,隨啖肥甘,終不能免。

白話文:

方約說:丹溪說年紀大的人無法治癒。這是因為年輕氣血充足,用藥可以清除痰火,疾病就不會復發。年紀大氣血不足,用藥清除痰火,即使一時好轉,但病情還會復發。這原因是氣虛無法轉化生痰,血虛無法滋養而生火。丹溪又說這種症狀絕對不能用香燥藥,吃了會死,應該服用清淡的藥。我曾經用霞天膏加入補虛藥來治療這種症狀,有一個人嘔吐腹瀉,排出積血痊癒,另一個人嘔吐腹瀉,排出積痰痊癒。但兩個人都沒有辦法節制飲食,隨意暴飲暴食,最後還是沒能避免疾病復發。

殊不知此症挾虛,脾胃尚弱,肥甘難化,故復病也。霞天膏吐瀉後,又宜用人參煉膏補之。

劉河間曰:趺陽脈緊,內燥盛而溫氣衰。又緊而見澀,其血已亡。上脘亡血,膈間乾澀,食不得入;下脘亡血,又並大小腸皆枯,食不得下,故難治也。

白話文:

劉河間說:趺陽脈緊,表示體內的熱燥很盛而溫氣不足。如果脈緊又澀,表示血氣已經流失殆盡。上脘(胸腔上部)血氣流失,隔膜之間就會乾澀,食物無法下嚥。下脘(胸腔下部)血氣流失,大腸小腸也都會枯萎,食物無法排出,所以難以醫治。

張仲景反胃脈症,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飲,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其發汗,令陽脈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白話文:

張仲景關於反胃的脈象說明:

問:患者脈搏跳動較快,按理說脈快是熱證,應該給予清熱利尿藥物治療,但是患者卻出現嘔吐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

師:因為給患者用了發汗的藥物,導致陽氣虛弱,膈肌氣血不足,脈搏才會跳動較快。脈搏跳動較快是客熱引起,但是脾胃虛弱寒冷。脈弦細是氣血虛弱的表現,胃氣不足,早上吃的食物到了晚上就吐出來,演變成了胃反。如果寒氣在表,醫生卻反過來治療裡證,導致脈搏變化為虛弦脈,因此稱之為虛證。

又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此二條,仲景形容脈證之微妙。凡陽盛則數,陰盛則遲,其人陽氣既微,何得脈反數?脈既數,何得胃反冷?此不可不察,求其故也。陽氣微則榮虛,榮虛則不為陽守而浮為客熱。陽氣微則膈氣虛,膈氣虛則亦不能運陰而為胃冷。況醫不知而反下之,致上下之陽俱損,其脈遂從陰而變為弦。

白話文:

這兩條是仲景描述脈象和病情的微妙之處。一般來說,陽氣旺盛則脈搏快速,陰氣旺盛則脈搏遲緩。可是,一個人陽氣微弱,為什麼脈搏反而快速?脈搏快速,為什麼胃部反而冰冷?這些現象不容忽視,必須探究原因。陽氣微弱就會導致氣血虛弱,氣血虛弱就會不能固守陽氣而浮游成客熱。陽氣微弱還會導致胸膈之氣虛弱,胸膈之氣虛弱也不能運行陰氣而導致胃部寒冷。況且,醫生不知道這些原因,反而給患者服用瀉下藥,導致上下兩部的陽氣都受損,患者的脈象就從陽脈轉為陰脈,變成弦脈。

因是上之陽不足,日中已前所食,亦不消化;下之陽不足,日暮已後,陽亦不入於陰,而糟粕亦不輸於大小腸。故曰胃氣無餘,所以反胃而朝食暮吐也。蓋人身之脈法天地,微則陽不健運,數則陰不盡翁,陰陽兩乖其度,榮衛不充而胸中冷。榮衛本生於穀,能復消磨其谷,是榮衛非谷不充,谷非榮衛不化,胸中既冷,胃必不能出納其谷,證成反胃,又何疑乎?東逸改注。

白話文:

由於脾胃的上部陽氣不足,所以早上吃的東西在中午之前消化不了;脾胃的下部陽氣不足,所以傍晚以後,陽氣也無法下達到陰部,而食物殘渣也無法運送到大腸和小腸。因此說胃氣不足,所以食物在胃裡會倒流,早上吃進的食物會在傍晚時吐出來。人體的脈絡就像天地一樣,脈搏微弱時,陽氣無法健運;脈搏急數時,陰氣無法充盈;陰陽兩氣失調,榮氣和衛氣就會不足,導致胸中感到寒冷。榮氣和衛氣本是由食物產生的,它們可以幫助消化食物,所以榮氣和衛氣如果不足了,食物就無法被消化,食物如果沒有榮氣和衛氣的幫助,也無法被運化,導致胸中感到寒冷,胃也無法正常的運化食物,就會出現反胃的症狀,這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東逸補注

喻嘉言曰:胸中之陽,如天之有日,其關係納穀之道,最為扼要,此條所云是也。蓋胸中下連脾胃,其陽氣虛者,陰血亦必虛,但宜用沖和之劑,以平調臟腑,安養榮衛,舍純粹以精之藥不可用也。腎中之陽如斷鱉立極,其關係命根存亡之機,尤為宏矩,後條四逆湯等是也。

白話文:

喻嘉言說:胸中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對於消化的作用至關重要,這段話所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胸部與脾胃相連,所以陽氣不足的人,陰血也一定不足。但只宜使用溫和的藥劑,以調和臟腑,保養氣血,不能只使用純滋補精血的藥物。腎中的陽氣就像烏龜縮在殼裡一樣,對於生命的存亡至關重要,更加宏大廣闊。後面的四逆湯等方劑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的。

蓋腎中內藏真陽,其陽外亡者,陰氣必極盛,惟從事剛猛之劑,以推鋒陷陣。勝陰復陽,非單刀直入之法,不可行也。

白話文:

腎臟內部儲存著真正的陽氣,一旦陽氣向外流失,陰氣就會極度旺盛,只有使用強硬猛烈的藥劑,才能像衝鋒陷陣一樣抵禦陰氣。戰勝陰氣恢復陽氣,不是單靠直接攻擊就能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