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病書》~ 四十四、自汗論

回本書目錄

四十四、自汗論

1. 四十四、自汗論

自汗不止,今人悉用黃耆、浮麥,其他法概不知之。按傷寒漏汗,治以桂枝加附子湯;中風自汗,治以桂枝湯;風溫自汗,治以辛涼,佐以苦甘,如桑葉連翹之類;中暑自汗,治以白虎,狂汗不止,脈芤者,加人參,亦有用生脈散處;陽虛自汗,輕則用人參、黃耆,重則用桂、附、朮、甘;肺虛自汗,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桑葉之類;心虛自汗,用秋小麥、人參、柏子仁龜板之類,重者用龍骨牡蠣救逆湯;(按小麥備四時之氣,種於秋而成於夏,故走心經。種於秋,得秋金收斂之氣。

白話文:

如果不停地出汗,現在的人多半隻用黃耆和浮麥,其他的方法都不會。

根據《傷寒論》,如果出虛汗,可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如果是中風導致的出汗,可用桂枝湯治療;如果是風溫導致的出汗,可以用辛涼藥,搭配苦甘藥,比如桑葉和連翹;如果是中暑導致的出汗,可用白虎湯治療。如果出汗嚴重到脈搏發緊,就加上人參,也可以用生脈散。如果是陽虛導致的出汗,輕微的可以用人參和黃耆,嚴重的可以用桂枝、附子、白朮和甘草。如果是肺虛導致的出汗,可以用沙參、麥冬、五味子和桑葉等藥物。如果是心虛導致的出汗,可以用秋小麥、人參、柏子仁和龜板等藥物,嚴重的可以用龍骨牡蠣救逆湯。(注:小麥四季都有,秋天種植,夏天成熟,所以能入心經。秋天種植,能得到秋天的金氣收斂之效。)

初生之皮,純得秋金之氣。以秋小麥洗淨,藥煎半熟後入小麥,則皮之味恆多。重在用皮收斂,亦取其成在夏而入心也。古時用法如此,今人皆用浮小麥。按浮小麥有二種:一則生時未曾結實,自己得氣不足,焉能治人?一則入倉以後,濕熱生蟲,有病之物,又烏可以治人之病哉?)陰虛不受陽納自汗(即盜汗),治以介屬潛陽,大固腎氣;濕家、燥家自汗,均以護陽為主;痰飲咳嗽自汗,即用發汗之麻黃,單用其根,以收太陽歸縮之氣。諸如此類,隨症而施,可以類推。

白話文:

新生兒的皮膚,接收了秋天金色的氣息。用秋天的麥子清洗乾淨,放在藥液中煮到半熟後,加入麥子,皮膚的氣味就會增加。重要的是用皮收斂,因為它在夏天形成,進入心臟。古時的方法是這樣,現在的人都用浮小麥。據說浮小麥有兩種:一種是未成熟就採收的,自己都得不到足夠的氣,怎麼能治病呢?另一種是入倉後,受潮發熱長蟲的,有病的麥子怎麼能治病呢?

陰虛不納陽會自出汗(即盜汗),可以用介殼類藥材潛藏陽氣,固護腎氣;濕熱型和燥熱型自汗,都以保護陽氣為主;痰飲引起的咳嗽自汗,可以使用發汗的麻黃,只用它的根部,以收縮太陽之氣。諸如此類,根據症狀的不同,可以類推運用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