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病書》~ 三十九、溢飲水腫論

回本書目錄

三十九、溢飲水腫論

1. 三十九、溢飲水腫論

溢飲、水腫、蠱脹,三者相似,而實大有區別。今人悉以五皮,五苓、八味從事,而用八味者最多。不知八味攝少陰,柔多剛少,專為婦人轉脬而設,並非腫脹門中本方也。考古止有內飲用之。《金匱》治溢飲,主以大、小青龍。蓋有脈弦緊為寒,主以小青龍之薑、桂;脈洪大,兼熱,則非大青龍之石膏杏仁不可。

白話文:

溢飲、水腫、蠱脹這三種病症很相似,但實際上有很大差別。如今的人普遍使用五皮、五苓、八味這些藥方,其中八味丸的使用最多。但是他們不知道八味丸適用於少陰體質,柔多剛少,專門用於治療婦女轉脬的,並不是治療腫脹的根本方子。查考古籍,發現只有內飲才使用八味丸。《金匱要略》治療溢飲,主張使用大青龍或小青龍。如果脈搏弦緊,屬於寒症,就用小青龍中的薑、桂;如果脈搏洪大,還有熱症,就必須用大青龍中的石膏、杏仁。

《內經》於水腫、蠱脹,峙立三法:一曰開鬼門,二曰潔淨腑,三曰去陳莝。《金匱》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之分。又總論之曰:腰以上腫當發汗,腰以下腫當利小便。《素問》有病始於上而盛於下者,先治其下,而後治其上之明文,今人概不之講,而一以八味了事,人命其何堪哉!大抵溢飲必兼咳嗽;水腫色白,腹無青筋;蠱脹色赤,腹有青筋如蟲紋,形似水蛙。水腫,《內經》所謂太陰所至,發為䐜脹;蠱脹,《內經》所謂厥陰所至,發為䐜脹也。

白話文:

《內經》對水腫和脹滿等疾病,提出了三種主要療法:一是「開鬼門」,二是「潔淨腑」,三是「去陳莝」。《金匱要略》將水腫分為風水、皮水、石水和黃汗四種。此外,它還總結說:腰部以上的腫脹應發汗治療,腰部以下的腫脹應利小便治療。《素問》中記載,疾病從上部開始,發展到下部,應先治下部,後治上部。但現在的人大都不講究這個原則,只用一種名為「八味」的藥方應付了事,這真是讓人擔憂啊!一般來說,水腫患者常伴有咳嗽;水腫的皮膚顏色發白,腹部沒有青筋;蠱脹的皮膚顏色發紅,腹部有青筋像蟲紋一樣,形狀像青蛙。水腫是《內經》中所說的太陰病,導致膨脹;蠱脹是《內經》中所說的厥陰病,導致膨脹。

單腹脹亦厥陰病,但與開鬱,不必利水。余此論不過指出今醫之病,略舉其大綱,本非全書,未及盡言,學者當於古訓求之,意外悟之。

白話文:

單純腹脹也是厥陰經的病症,不過要疏解鬱悶,不一定要利水。我的這些見解只是指出當今醫學的不足,簡略地列舉其主要缺點,這並非是一本完整的著作,也沒有說盡所有,學習者應從古代醫訓中尋找答案,在不經意間獲得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