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窮源集》~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附:化數生成說

經曰: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故五太之年,化必成數;五少之年,化必生數也。惟戊寅、戊申二太徵年用生數。土言生數,不言成數者,土即地也,有地即有土矣,不待十數而始成也。司天在泉仿此。辰戌之紀,司天之化用成數,惟二庚年用生數,在泉皆用生數,土故也。

白話文:

古籍說:太過(指某種五行過多)的情況下,其數量才得以形成;不及(指某種五行不足)的情況下,其數量就會生長。因此,在五行太過的那幾年,變化必定會形成一定的數量;在五行不足的那幾年,變化必定會產生一定的數量。只有戊寅年和戊申年這兩個太過之年,應該使用生數。因為土五行講究生長,不強調成數,因為土地在,就有土,不需要十數才開始形成。司天在泉也依據此原則。辰戌這一組年干支,司天所產生的變化使用成數,只有兩個庚年使用生數,而司泉則都使用生數,因為是土的緣故。

卯酉之紀,司天之化用成數,惟二乙年用生數,在泉乙癸四年用生數,丁己辛六年用成數。寅申之紀,司天之化用生數,惟二庚年用成數,在泉戊庚丙用生數,壬甲用成數。丑未之紀,司天之化皆用生數,土故也,在泉用生數,二乙年用成數。子午之紀,生成間化,壬甲丙六年屬生數,戊庚四年屬成數,司天在泉同。

白話文:

卯酉這個時間段,主導天體運化的使用率是固定的,只有乙年使用生成數。在泉水裡,乙癸四年用生成數,丁己辛六年用固定的數值。

寅申這個時間段,主導天體運化的使用率是生成數。只有庚年使用固定的數值。在泉水裡,戊庚丙年用生成數,壬甲年用固定的數值。

醜未這個時間段,主導天體運化的使用率都是生成數,因為土奠定基礎。在泉水裡,使用生成數,只有乙年使用固定的數值。

子午這個時間段,在生成之間變化。壬甲丙六年屬於生成數,戊庚四年屬於固定的數值。主導天體運化和泉水裡的情況一樣。

巳亥之紀,亦生成間化,丁己辛六年上生而下成,癸乙四年上成而下生。經所云寒化六、寒化一者,以五行生成之數言之。化屬生數者,其氣未盛,其用未宏,故其化微。化屬成數者,其氣已壯,其用大光,故其化甚。然其間應成而反生,應生而反成,變化錯綜,莫可端倪。

白話文:

在巳亥年的這個時間點上,也存在著生成和轉化的現象。在丁己辛這六年中,上面生成而下面成形。在癸乙這四年中,上面成形而下面生成。經書中所說的「寒化六」、「寒化一」,是用五行生成之數來說明的。屬於生數的變化,其氣勢還不強盛,作用還不顯著,所以化變得很微弱。屬於成數的變化,其氣勢已經壯大,作用非常明顯,所以化變得很強烈。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本該成形的反而生成了,本該生出的反而成形了,變化錯綜複雜,難以捉摸。

求之六氣盛衰之跡,多有未合。蓋天地之陰陽,有非可按部推測者矣。

2. 流年災宮說(九宮見前圖)

經於五少之年,必著災宮,己年災五宮,乙年災七宮,丁年災三宮,辛年災一宮,癸年災九宮。謂本年氣弱,則所勝者災之。惟二、四、六、八四隅宮,經不言災。然以理揆之,五正有災,四應何獨不然。竊意太過之年,經不言災,而亢則有害,豈無方位?即五少之例推之,五太必災其所勝之宮,或災其應宮。無應宮,則災正宮。

白話文:

當一個人年紀小於五歲時,一定會遇到災厄。己年災厄在五宮,乙年災厄在七宮,丁年災厄在三宮,辛年災厄在一宮,癸年災厄在九宮。這是因為當年的身體氣息虛弱,所以被剋制的宮位就會出現災厄。只有二、四、六、八這四個角落的宮位,經典中沒有提到會有災厄。但從道理上來說,既然五正宮位有災厄,四應宮位怎麼可能不會有災厄?我的看法是,經典中沒提到太過年份會有災厄,但過度就會有害,難道沒有相應的位置嗎?按照五少宮位的原理類推,五太年份一定會災厄剋制自己的宮位,或者災厄應宮位。如果沒有應宮位,就會災厄正宮位。

如木太過,則災二宮、五宮、八宮。火太過,則災六宮、七宮。土太過,則災一宮。金太過,則災三宮、四宮。水太過,則災九宮。制則災其本宮。不及之年,勝則災其本宮,復則災其勝己之宮,或正宮,或應宮。九宮有災,始與大造無私之意相符。經不言者,舉一可以隅反也。

白話文:

如果木旺過度,就會禍害第 2 宮、第 5 宮和第 8 宮。如果火旺過度,就會禍害第 6 宮和第 7 宮。如果土旺過度,就會禍害第 1 宮。如果金旺過度,就會禍害第 3 宮和第 4 宮。如果水旺過度,就會禍害第 9 宮。

剋制過旺的五行,就會禍害其本宮。五行不及的年份,旺者就會禍害其本宮,被克者就會禍害剋制自己的宮位,可能是本宮,也可能是應宮。

九宮都有禍害,這才符合大造無私的原則。經典上沒有明說的,舉一反三就可以推知了。

第災宮之說,往往不驗。蓋時際昇平,環宇遍蒸和煦,而運遭百六,幽遐共患艱虞,元運有盛衰,又非災宮之說所得拘矣。至如應災每宮,而反災他宮者,此或三年被鬱而發於今年,或本年六氣偏勝,各有方月推驗之法,不在此例。

白話文:

根據「災宮」的說法,往往不太準確。因為當時代處於和平安定時期,世界各地都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但卻發生了嚴重的災難,人們普遍遭受困苦。時代運勢有興衰,這不是「災宮」說法所能約束的。

至於災難應驗在某個宮位,但實際上卻發生在其他宮位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前三年積壓的能量在今年爆發,或本年六氣偏勝,各有不同的時空推算方法,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圍。

3. 方月圖說

經之言運氣,詳矣。即其說而推之,往往不驗。蓋天下之大,不下萬餘里。或南旱而北水,或西熱而東寒。氣候不齊,災祥各別。同在六合之中,五運司歲,寧有彼此之殊;六步紀功,應無參差之驗。而不侔若此,遂謂運氣之說不足憑信,是皆未達方月之旨而尋其究竟也。經曰: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各命其所在以徵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關於氣運的論述非常詳細。但如果完全照搬這些說法,往往會驗證不出來。因為天地廣闊,約有數萬裏。可能南方乾旱而北方多雨,或西邊炎熱而東邊寒冷。不同的地區氣候不一致,災異也不相同。雖然同處天地之中,受到五運和六氣的支配,但不同地區的變化應該是一樣的,不應有太大的差別。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於是有人認為氣運的說法不可信。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入理解方月之說。經書中說:六氣作用於不同地域,各因環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並以地域特徵驗證其作用。

以主氣言,厥陰初氣居東北,二氣少陰居東南,三氣少陽居正南,四氣太陰居西南,五氣陽明居西北,六氣太陽居正北,方月之有常者如是。假如子午年少陰司天,則太陽在東北為初氣,厥陰在東南為二氣,少陰在正南為司天,太陰在西南為四氣,少陽在西北為五氣,陽明在正北為在泉,客氣之方月如是。

白話文:

從主氣來說,厥陰的初氣位於東北,第二氣少陰位於東南,第三氣少陽位於正南,第四氣太陰位於西南,第五氣陽明位於西北,第六氣太陽位於正北,月令的常規分佈就是這樣。假設子午年少陰掌管天象,那麼太陽位於東北為初氣,厥陰位於東南為二氣,少陰位於正南掌管天象,太陰位於西南為四氣,少陽位於西北為五氣,陽明位於正北為在泉,客氣的月令分佈就是這樣。

若歸所不勝而為化,則客氣之太陽寒化,當施於正南少陰、西北少陽之位,或施於主氣少陰、少陽之位,候之當在初氣六十日內。下五氣仿此。至天災流行,有非可一端求者。有司天之災,有在泉之災,有間氣之災,有中運之災,有三年郁發之災。所災之方,或六氣所屬,或五運所主,或十二辰所指。

白話文:

如果天氣變冷到出現化現象,那麼客氣的太陽寒化應該出現在正南少陰或西北少陽的位置,或者出現在主氣少陰或少陽的位置,應當在冬至後六十天內觀察。其餘五氣類推。遇到天災流行,往往難以用單一方法求解。有的天災主於司天,有的主於泉水,有的主於節氣,有的主於中運,有的主於三年一次的鬱發。災禍發生的方向,或與六氣相關,或與五運相關,或與十二地支相關。

月亦如之,各歸所不勝而為化,此其大較也。然經之所著,乃五行生剋之理,陰陽勝復之義。言理而不言數,數有不應而理無或息。氣變,則無方不可災,無時不可災。氣平,則應災之方不必災,應災之月不必災。學者當於臨時驗五行之盛衰,六氣之強弱,病證之形勢,脈法之應否。

白話文:

月亮也是如此,各地歸於它們所承受不了的而發生變化,這是大體上的原理。然而經書所記載的,是五行生剋的道理,陰陽勝復的道理。講道理而不講具體的時間,具體的時間可能有不符合的,但道理卻從不停止。氣候發生變化,那麼沒有地方不會有災難,沒有時間不會有災難。氣候平和,那麼應當有災難的地方不一定要有災難,應當在某月發生的災難不一定要在那個月發生。學醫的人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況驗證五行盛衰、六氣強弱、病症的表現、脈象的變化是否相應。

上觀天星,俯察物產,按其方,定其月,即理以徵數,庶乎得之。如拘執經文,按年豫決,是猶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之智也。

4. 附:山川方隅氣候不同論

經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高者氣寒,下者氣熱。崇高則陰氣治之,汙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王氏以中原之地剖為三分,以南北言,其一者自漢蜀江至南海,二者自漢江至平遙縣,三者自平遙北山至蕃界北海。南方大熱,中分寒熱兼半,北分大寒。

白話文:

古籍記載:天空西北部分偏缺,左邊寒冷右邊涼爽;地面東南部分偏低,右邊炎熱左邊溫和。高處空氣寒冷,低處空氣炎熱。高聳的地方由陰氣治理,低窪的地方由陽氣治理。陽氣較強的屬先天的,陰氣較強的屬後天的。這是地理上的自然規律,也是生化過程的道理。王氏按照中原地區將其分為三部分,依據南北來說,第一部分從漢中蜀道到南海,第二部分從漢江到平遙縣,第三部分從平遙北山到蕃界北海。南方大部分炎熱,中部寒熱各半,北部大部分寒冷。

南北分外,寒熱尤極,大熱之分其寒微,大寒之分其熱微。以東西言之,其一者自汧源縣西至沙州,二者自開封縣西至汧源,三者自開封縣東至滄海也。東分大溫,中分溫涼兼半,西分大涼。大溫之分,其寒五分之二;大涼之分,其熱五分之二;溫涼分外,溫涼尤極,變為大暄大寒也。以氣候驗之,自開封至汧源,氣候正與歷候同。

白話文:

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寒熱尤其極端。大熱地區的寒氣很微弱,大寒地區的熱氣很微弱。以東西方向來看,有三種氣候:

  • 從陝西汧源縣往西到甘肅沙州地區為大熱氣候。
  • 從開封往西到汧源地區為溫熱氣候。
  • 從開封往東到大海地區為溫和氣候。

東部分的大溫地區,寒氣佔五分之二;西部分的大涼地區,熱氣佔五分之二。溫涼氣候的差異也很大,非常極端,會變為極炎熱或極寒冷的氣候。

根據氣候特徵,從開封到汧源,氣候和曆法記載的氣候相同。

自開封東行校之,每一百里,秋氣至晚一日,春氣至早一日。自汧源西行校之,每四十里,春氣發晚一日,秋氣至早一日。南行、北行,莫不皆然。愚謂氣候道里之說,未必盡准,而崇卑高下地裡之偏勝,天氣亦因而異其化,則有確不可易者。以中宮之寒,見於坎宮則為不及,見於離宮則為太過。

白話文:

從開封往東查看,每走一百里,秋季就晚到一天,而春季就早到一天。從汧源往西查看,每走四十里,春季就晚到一天,而秋季就早到一天。向南行、向北行,都是這樣。

我認為有關氣候與距離的說法,不一定完全正確,而崇山峻嶺和地勢高低所造成的區域性差異,氣候也會因此而產生不同的變化,這一點是絕對不會改變的。就如同中央位置的寒冷,在坎宮就顯得不足,而在離宮就顯得太過。

中宮之熱,見於坎宮則為太過,見於離宮則為不及。溫涼如之,四隅從同。故每宮之地,分為小九宮,其寒熱溫涼之辨,義亦相通。即一郡一縣,高下懸殊,何獨不然。要而言之,西北多山,東南多水。西北多燥,東南多濕。高山多雪,平川多雨。高山多寒,平川多熱。五行偏治,六氣淫勝,有由來矣。

白話文:

中宮(人體中央部位)發熱,出現在坎宮(北方)則為過度,出現在離宮(南方)則為不足。溫和涼爽的環境會影響到其他四個方位。因此,每個方位都可分為九個小宮位,其寒熱溫涼的區分方法也是相通的。就像一個郡縣,有的高低懸殊,這是很常見的。總的來說,西北部多山,東南部多水。西北部多乾燥,東南部多潮濕。高山多積雪,平原多下雨。高山多寒冷,平原多炎熱。五行偏盛,六氣過於旺盛,都是有原因的。

他如東方魚鹽之域,濱海傍水,民食魚而嗜咸。西方沙石之域,水土剛強,民陵居而多風。北方地高陵居,風寒冰洌,民樂野處而乳食。南方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民嗜酸而食。方域既殊,賦稟各別,性情囿於嗜好,血氣安於習俗,而疾病之中人因之。然西北之地未嘗無水,東南之地未嘗無山。

白話文:

其他像東方靠海的地域,靠近海濱水域,人們以魚為主食,喜歡吃鹹的。西方沙石遍地的地域,土壤堅硬,人們居住在高地上,風勢較強。北方地勢高,人們住在高高的山坡上,風寒刺骨,喜歡住在空曠的地方,以乳製品為主食。南方地下水土較軟弱,霧氣露水聚集的地方,人們喜歡吃酸的。各個地域不同,人體稟賦各異,性格受到愛好的限制,血氣習慣於風俗,疾病因此而產生。但是,西北地區不完全沒有水,東南地區也不完全沒有山。

南方多熱,不無水土偏寒之方。北方多寒,不無氣候偏溫之邑。況一山之巔,面南則熱,面北則寒。一水之涯,陽方則溫,陰方則涼。小而驗諸數十里之近,大而徵諸萬餘里之遙,其象不同,其義則一。關津之所樊界,山谷之所阻隔,封疆之所剖劃,道里之所毗連,皆所以分畛域而異風土也。

白話文:

南方氣候炎熱,但也不是沒有偏寒的地方。北方氣候寒冷,但也不會沒有氣候較暖和的城鎮。何況同一座山,南面較熱,北面較冷。同一條河,向陽處溫暖,背陰處涼爽。從近處數十里的小範圍來說,到遠處萬餘裏的廣闊地域來看,它們的自然環境狀況不盡相同,但其規律卻是相同的。關口和要道分隔著不同的區域,山谷阻隔了不同的地區,封建邊界劃分了不同的國家,道路連接着不同的地域。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區域劃分不同,風土人情各異。

世之醫士,足不出乎州郡,而欲以身歷之境著書立說,播之天下,傳之後世,以一概百,以近概遠,吾未見其有濟於世也。故不稔運氣之說,則臨事無定識。不明方隅之理,則拘墟而鮮通。學運氣之學者,惟即方隅之不同,以求其與運氣之相合,庶無謬舉也夫!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沒有親自走遍各地,卻想根據自己親身經歷的地方來寫書立論,向天下傳播,留傳後世,以自己的見識概括所有地區,用自己熟悉的環境來推論不熟悉的地方,我沒見過這種方法對世人有益處的。所以,如果不精通地理氣候的理論,那麼在遇到事情時就會猶豫不決。如果不明白不同地區的特點,那麼就會拘泥於局部經驗而少有通達的見解。學習地理氣候的學問,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差異,來探求與地理氣候相符的方法,這樣才能避免錯誤的行為。

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經。

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經。

左尺以候水,右尺以候火。大腸從金,膀胱從水,亦候於左尺。小腸屬火,亦候於右尺也。

五臟合五行,屬陰

腎(癸水),心(丁火),肝(乙木),肺(辛金),脾(己土),心包絡(亦作丁)。

六腑屬陽

胃(戊),膽(甲),大腸(庚),小腸(丙),膀胱(壬),三焦(亦作丙)

十二經配天干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陽腑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