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中 (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5)

1. 復古

李東陽云。予恆病天下之藝。未復於古。而醫為甚。今如斯邦。則不然。天下之藝。無不復於古。而醫為甚。昔者病其不復於古。而今則病其復於古。何居。其以為古者。非所謂古也。先師井金峨先生嘗謂曰。自伊物二公。首倡復古。海內靡然響風。雖小道。亦必效之。遂有廢陰陽。

白話文:

李東陽說:我始終憂心世間的各種技藝未能恢復到古代的水平,其中醫術尤為嚴重。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世間的各種技藝幾乎都恢復到了古代的水平,其中醫術更是如此。以前,我們擔心醫術不能恢復到古代,而現在卻擔心醫術過分恢復到古代。這是怎麼回事呢?他們認為的古代,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代。我的老師井金峨先生曾經說過:自從張介賓和李時珍兩位先生提倡恢復古代醫學後,全國各地都紛紛響應。即使是一些小門道,也都要效仿古代。於是就有了廢棄陰陽五行學說的做法。

排五行。去素靈諸家。直講張仲景書者。動輒云。是非仲景之語也。夫素靈固出於後人。而漢儒之學。原於陰陽五行。仲景生於其後。焉知今所謂古學者乎。故有陰陽五行之說。無害其為仲景也。謂之仲景之誤。則可。謂之後人攙入。則不可。且易說陰陽。書載五行。六氣見於下氏。

白話文:

說到五行,那些拋棄《素靈》等古籍,只講張仲景著作的人,動不動就會說這不是仲景的說法。其實《素靈》雖然出自後世,但漢代儒家的學說,也是源自陰陽五行。仲景出生在漢代之後,怎麼會不知道現在所謂的古學呢?所以仲景著作中有陰陽五行之說,並不妨礙它出自仲景之手。你可以說仲景用錯了,但不能說這是後人摻雜進去的。況且《易經》講陰陽,《尚書》載五行,《內經》中六氣的理論,也都是出於早期學者。

豈與先天后天。理氣體用。無稽之言同乎。唯其於治病。無所當。則置而不言。固其所已。至其謂之復古。則既無徵於前。後何所復之有。此可以砭近來醫流之謬也。

2. 藥劑

茅元儀野航史話云。余嘗怪岐黃家制方。必窮析分釐。而置劑者。每以手為度。必不能合。欲以已疾。焉得不疏。古之名醫。止華佗置劑。心識分銖。不假稱量。他能剖腹破背。湔洗腸胃。此可仿效乎。斯邦醫家。亦坐於此弊。然數十人數百裹之藥。每藥必較量錢分。殆不勝煩瑣。是不得已之勢也。

白話文:

茅元儀在《野航史話》中說,我曾經疑惑於中醫開方的制度,對於藥物的劑量都要精確到釐,而配藥的人卻往往用手來估量,這樣難免會出錯。想要治好自己的病,怎麼能不仔細一點呢?古代的名醫,只有華佗在開藥時,能憑著心算知道每種藥的重量,不需要用稱量工具。他能夠剖開腹背,清洗腸胃,這可以作為我們的楷模。我們這裡的中醫也有這樣的弊端。然而,如果藥方中有數十甚至上百種藥物,每種藥物都必須稱量到錢和分,這就很麻煩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3. 診腹

臨病必診按其腹。詳見於四十九難。揚玄操丁德用注。此醫家四診之外。不可缺之事也。但歷代醫書。未見有詳論者。張志聰傷寒論集註云。中胃按之而痛。世醫便謂有食。夫胃為水穀之海。又為倉廩之官。胃果有食。按必不痛。試將飽食之人按之。痛否。惟邪氣內結。正氣不能從膈出入。

白話文:

看病時一定要仔細診斷病人的腹部。詳細內容請參閱《難經》第四十九篇。這是楊玄操、丁德用註解的內容。這是醫家四診以外,不可缺少的內容。但是,歷代醫書中沒有詳細的論述。張志聰在《傷寒論集註》中說,如果按壓中胃會感到疼痛,一般的醫生就認為有食物滯留。但是,胃是水穀的匯聚之地,又像糧倉一樣。如果胃中有食物,按壓時肯定不會感到疼痛。可以找一個吃飽飯的人來試一下,看看按壓中胃時會不會疼痛。只有當邪氣內聚,正氣不能從膈肌出入時,按壓中胃才會出現疼痛。

按之則痛。又胃無穀神。藏氣虛而外浮。按之亦痛。若不審邪正虛實。概謂有食。傷人必多。又按者輕虛平按。若按不得法。加以手力。未有不痛者。此才挽近診腹之一證也。而近聞吳中醫士。寓於崎岙者。獨診脈。而不及腹。予心訝之。甲子冬。使譯官問之於蘇門胡振。振覆曰。

白話文:

按壓腹部時感到疼痛,另外胃裡沒有食物,體內氣血虛弱而外浮,按壓也會感到疼痛。如果不辨別是正氣還是邪氣,虛證還是實證,一概認為是有食物積滯,可能會誤傷很多人。而且按壓腹部時,要輕柔平穩,如果按壓手法不當,用力過大,沒有不感到疼痛的。這只是近期診斷腹部疾病的一種方法。最近聽說吳中的醫生住在我這附近,只診脈,不看腹部。我感覺很奇怪。甲子年冬,派譯官向蘇門的胡振詢問。胡振回答說:

唐山診治。但有按脈。而無按腹之說。況古來亦並無此法。然亦有之。或患腫脹腹滿之症者。視其腹之形色。按其腹之堅軟耳。再或幼科童稚。未免傷於食者。故亦按之。其他癥瘕痞塊病。人自能詳述。亦毋庸按之也。蓋此彼邦近代之弊習為然。振不考諸古今醫書。漫為之答。

白話文:

唐代的望診只把脈,沒有按腹的說法。況且古代也沒有這種方法。但也有一些情況例外。如果患者有腫脹腹脹的症狀,可以觀察其腹部的形狀和顏色,並按壓其腹部以瞭解軟硬度。另外,對於年幼的兒童,由於飲食不當容易造成損傷,因此也可以進行按腹。至於其他的癥瘕痞塊之類的疾病,患者自己就能詳細描述,也不需要按腹來診斷。這是由於當地近現代的錯誤習慣造成的。振沒有考證古代醫書,就隨意作答。

亦何陋也。

4. 靨字音

痘瘡收靨結靨。世醫或為掩音。或為叶音。未詳何是。嘗閱林恆齋(良以)劄記。定為掩音。曰痘靨。或作痘黶。又作痘𨸏。全幼心鑑。痂疕瘡黶。醫學綱目。瘡𨸏曰痂。是也。又通作厴。見本草敗茅條。合諸說考之。原是大學厭然之厭。康成注。厭讀為黶。陸音烏簞反。痂有閉藏之意。

白話文:

痘瘡癒合後留下的疤痕。世間醫者或說是「掩音」,或說是「叶音」。不確定哪個說法正確。

我曾讀過林恆齋(林良以)的筆記,「確定是掩音」。他稱痘痕為「痘靨」,也有寫作「痘黶」或「痘𨸏」的。

《全幼心鑑》中記載:「痂疕瘡黶」。《醫學綱目》中記載:「瘡𨸏,即痂」。可見痘痕的別稱就是「痂」。

此字也通作「厴」,參見本草綱目中「敗茅」這一條。

綜合各家說法來看,痘痕的原義是「厭」,孔安國注《論語》中說:「厭讀為黶」,陸德明反切:「烏簞反」,意思是痂有閉塞、藏匿之意。

黶之為痂。乃本於此。予按準繩云。痘瘡收靨。圓淨堅厚。如螺靨者上也。品字箋。瘡痂。俗曰瘡䗐。正字通。瘡弇。瘡痂也。螺厴草。養疴漫筆。作螺掩草。時珍海蠃釋名。厴音掩。閉藏貌。乃知黶靨䗐弇通用。而音掩。皆可以證恆齋之說矣。又王氏易簡方。作收擫。擫於琰切。

白話文:

痘疤的形成與這裡的描述有關。我查閱《準繩》所說,痘瘡收縮後形成的痘疤,圓潤堅硬,像螺殼的凹痕那樣是上等的。根據《品字箋》,痘疤俗稱「瘡䗐」。《正字通》中記載,「瘡弇」意為痘疤。《螺厴草》,《養痾漫筆》中寫作「螺掩草」。李時珍在《海蠃釋名》中說,「厴」音同「掩」,有閉合隱藏之意。這說明「黶」、「靨」、「䗐」、「弇」都是通用字,而讀音「掩」都可以證明恆齋的說法是正確的。另,《王氏易簡方》中寫作「收擫」,「擫」讀音為「琰」。

音黶。要之會意假借。展轉不一如此。又楊氏家藏方。攤膏藥於紙花。謂之藥靨。靨字之義。亦可見也。

5. 福醫藥案

龔氏回春。載南方人有患病者。每延醫至診視。後止索一方。令人構藥於市正。聞彼土風俗。今猶為然。天明壬寅歲。浪華舶商十數人。飄泛到福州地。留月餘。其內一人染時疾。縣司差醫。日就客館診。醫不自調藥。唯疏其方而去。衙卒乃攜方案。買之藥鋪。而其煎藥。將鐵蕉十餘本。

白話文:

《龔氏回春》一書記載,南方人有生病的,每次請醫生來診視。後來只索取一個藥方,讓人去市場上買藥。據說這種習俗至今仍然存在。天明壬寅年,十幾個浪華的商人乘船漂泊到福州,停留了一個多月。其中一人得了當時流行的疾病,縣衙派醫生前往客棧診治。這位醫生並未親自配藥,而是隻開了藥方就離開了。縣衙的差役就拿著藥方去藥鋪買藥,而煎藥時,他們放進了十多棵鐵蕉。

搕根收土。投諸水中。攪澄用之。曰。鐵蕉從日本所載來。株猶帶其地土。今用此水。猶用其土水。必無不服水土之患也。蓋其用心切矣。予向得其藥案二紙。廁箋縱九寸。橫五寸。字廁行草。其一曰。治郎初一日。洋參五分。麥門一錢。去心。川石斛二錢。新會皮三錢。穀芽一錢。

白話文:

將植物的根部挖出後帶上泥土。將這些帶有泥土的植物投入水中,攪拌使其澄清後使用。這個方法叫做「鐵蕉」,是從日本傳來的。因為植物的根部仍帶有原生地點的泥土,所以使用這樣的水等於讓植物生活在原生的環境中,就可以避免水土不服的問題。發明這個方法的人用心可見一斑。我曾經得到兩張這個藥方的紙張,紙張長九寸,寬五寸,上面用草書字體寫著藥方。其中一張藥方如下:

治療發燒的第一天,使用以下藥材:

  • 洋參五分
  • 麥門冬一錢,去掉中心
  • 川石斛二錢
  • 新會皮三錢
  • 穀芽一錢

炒。生苡仁二錢。雲苓一錢。甘草一錢。加東洋土。覺水澄清代水煎。

6. 錫餳

金華戴元禮。國初名醫。嘗被召至南京。見一醫家。迎求溢戶。酧應不間。元禮意必深於術者。注目焉。按方發劑。皆無他異。退而怪之。日往觀焉。偶一人求藥者既去。追而告之曰。臨煎時下餳一塊。麾之去。元禮始大異之。念無以錫入煎劑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爾。

白話文:

金華人戴元禮,是明朝初期著名的醫生。他曾被召到南京。

戴元禮見到一位醫家,經常收取大量的禮金,回報患者的差別待遇也很大。戴元禮認為他一定醫術高明,於是留心觀察。

戴元禮看了很多藥方,發現都和別的方子沒什麼不同。他回到家感到很奇怪,於是每天都去那家醫館觀察。

有一天,一位求藥的人離開後,戴元禮追上去告訴他,在煎藥的時候放入一塊米糕。那人走後,戴元禮才恍然大悟。

他思考著沒有辦法把米糕融入煎藥的方法,於是特地去向醫家請教。醫家回答說,這是古方。

元禮求得其書。乃蜴耳。嗚呼。不辨餳錫而醫者。世胡可以弗謹哉。見於陸深金臺紀聞。予弱冠。有偶成詩云。國手喧喧孰是真。俱言寸圭能回春。由來錫餳無辨得。委命求生世上人。乃用此事。近清人說部。載有宦醫以敗醬。為陳年食醬。用之病人。病轉劇者。事太相類。

白話文:

元禮尋獲其醫書。裡頭寫著蜥蜴耳。唉!不懂得分辨成藥和食材,卻行醫的人。世人怎麼能夠不謹慎呢?

這件事見於陸深的《金臺紀聞》。我二十歲時,曾寫過一首詩:「國手們名聲滿天飛,真正的高手是誰呢?他們都說藥方能起死回生,但從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分辨成藥和食材。那些求生的人,把性命交給醫生,卻不知他們是否能分辨得清楚。」

這件事,近日有位清朝人寫的小說也有記載。說是一位宮廷醫生,把臭醬當成陳年的食醬,給病人服用。病人的病情反而加重了。這件事和元禮所說的事非常相似。

7. 左右齊診

魯華祝衛藏圖識云。西藏醫。名厄木氣。其視脈。以左手執病者之右手。右手執病者之左手。一時齊診。予向得本邦古醫書一卷。其中載診脈法云。左右齊診。而脈動應於醫之手。左右動數不齊者。死之兆也。此從前脈書。所未言及焉。

白話文:

《魯華祝衛藏圖識》記載,西藏的醫術中,稱心臟為「厄木氣」。他們診脈的方式是:左手握住病人的右手,右手握住病人的左手,同時一起診脈。我曾經得到一本我國古代醫書,其中記載了診脈的方法,稱「左右齊診」。意思是同時用左右手診脈,脈動應該與醫生手的脈動相應。如果左右兩手的脈搏跳動次數不一致,則表示病人有死亡的徵兆。這是我之前從未在其他醫書中見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