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蔭拙者

《醫賸》~ 卷中 (3)

回本書目錄

卷中 (3)

1. 臘梨

白禿臘梨。蓋臘梨者。臘月之梨。所謂凍梨也。頭生白禿。其狀類此。故亦呼臘梨焉。堅瓠集。載臘梨賦云。葫蘆之質。油灰之色。盔頭以擺錫為裝。燈籠以梅花為式。又有臘梨歌。併為此瘡作耳。外科奇救方。作辣離。醫法指南。作瘌痢。事物紺珠作喇哩。皆因音而轉訛也。

白話文:

白禿臘梨

臘梨,也就是臘月時的梨,又稱凍梨。白禿瘡長在頭上,形狀像凍梨,因此也稱為臘梨。

《堅瓠集》中有一篇《臘梨賦》,其中寫道:它像葫蘆一樣結實,顏色像油灰,頭上戴著錫盔,形狀像燈籠,上面還刻著梅花。

另外還有一首《臘梨歌》,也是描述這種皮膚病。

《外科奇救方》中稱之為「辣離」;《醫法指南》中稱之為「瘌痢」;《事物紺珠》中稱之為「喇哩」。這都是由於發音轉變而造成的誤讀。

2. 狐臭

胡侍真珠船云。洪芻香譜。金磾香。洞冥記。金曰磾入侍。欲衣服香潔。變胡虜之氣。自合此香。由是言之。今謂腋氣為狐臭。狐當作胡。又壽域神方云。胡者。謂胡人之臭。俗稱狐臭誤矣。按肘後方。人體及腋下。如狐𤜦氣。巢源亦作狐臭。則不必改作胡也。教坊記。謂之慍羝。

白話文:

胡侍所著的《真珠船》、洪芻的《香譜》、金磾的《香》、道教典籍《洞冥記》記載:金磾入宮侍奉皇帝,為了讓自己的衣服和身體保持香氣,去除胡虜的氣息,他親自調製了這種香料。由此可見,現在所說的腋下氣味為「狐臭」,「狐」應該是「胡」字。另據《壽域神方》記載:「胡」是指胡人的臭味,俗稱為「狐臭」是錯誤的。參照《肘後方》,人體的腋下如果有狐貍的氣味,巢源也寫作「狐臭」。因此,不必改寫為「胡」。《教坊記》中稱這種氣味為「慍羝」。

崔氏海上方。謂之鴉臭。全幼心鑑。謂之豬狗臭。南史宋後廢帝記。謂之蒜氣。類書纂要。謂之𤜦臭。此皆不過以其臭之相似呼之而已。

3. 悶臍生

陳眉公聞見錄云。大原王相公始生。冷無氣。母驚謂已死。有鄰嫗徐氏者。反覆諦視。良久笑曰。此俗名臥胞生。吾能治之當活。活則當貴。但不免多病累阿母耳。趣使治之。其法用左手掬兒。右手摑其背百餘。逾時嚏下而醒。又周亮工書影云。今北方難產者。落無聲。若熟寐然。

白話文:

據陳眉公的《聞見錄》記載,大原王相國剛剛出生時,沒了氣息,涼冰冰的。母親以為他已經死了,很驚慌。鄰居徐氏老婦人仔細地看了看,過了好一會兒,她才微笑着說:「這是在民間俗稱『臥胞生』的情況,我能治好他,讓他活下來。如果活下來,他將來一定是個尊貴的人。只是他的身體不太好,會給他母親帶來一些麻煩。」王相國的母親急忙請她幫忙。她的方法是:左手託着嬰兒,右手拍其背部一百多次。過了一會兒,嬰兒打了個噴嚏,醒來了。

周亮工在《書影》中也提到,北方現在難產的嬰兒,生出來時沒有聲音,好像睡着了似的。

以火氣熏接其臍。或從旁擊竟。以引其聲。始能寤。謂之草寐。十隻有一二生全。按育嬰家秘云。兒才生下。即氣絕不啼哭。俗名悶臍生。即寤生也。必是難產。或冒寒所致。物理小識。作悶寂生。胤產全書。謂之夢生。匯聚單方。謂之夢胎。推拿秘法。謂之草迷。並同。

白話文:

用火氣燻烤嬰兒的肚臍。或者從旁邊輕拍,引起嬰兒的哭聲。才能從昏迷中醒來。這種情況稱為「草寐」。十個嬰兒中只有一兩個能完全存活。根據育嬰祕籍記載,嬰兒出生後如果沒有氣息、不哭泣,民間稱之為「悶臍生」,也就是草寐。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難產或受寒所致。物理小識等書籍中稱「悶寂生」,《胤產全書》中稱「夢生」,《匯聚單方》中稱「夢胎」,《推拿祕法》中稱「草迷」,意思都是相同的。

4.

王符潛夫論云。嬰兒常病傷飽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哺乳太多。則必掣縱而生癇。徐嗣伯曰。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巢源云。癇者小兒病也。十歲已上為癲。十歲已下為癇。此癇即宋以後所謂驚風也。(始見聖惠。)而大人之病。亦可稱癇。隋許智藏。診秦孝王俊曰。

白話文:

《潛夫論》記載:「嬰兒經常得病的原因是餵養過多。」父母親常犯的錯誤是不捨得停止溺愛孩子,導致餵食過量。這樣就會造成孩子抽搐痙攣,產生「癇」症。徐嗣伯說:「成年人稱之為『癲』,兒童稱之為『癇』。」巢源說:「『癇』是兒童的疾病,十歲以上稱為『癲』,十歲以下稱為『癇』。」這種「癇」就是宋代以後所說的「驚風」(最早記載於《聖惠方》)。成年人的這種疾病也可以稱為「癇」。隋朝的許智藏診斷秦孝王俊時說:

疾已入心。即當發癇。不可救也。(見隋書本傳。)時孝王已為大人。又外臺大人方中。有癇門。可以見耳。

5. 𥍃

炮炙論序。目闢眼𥍃。𥍃字無考。容齋隨筆引作⿰目雝。亦未詳其義。何鎮本草必讀作眼矔。注云。矔音貫。張目視。及轉目視也。張目視。與轉目視。豈是病目。予按𥍃。疑是睢之訛。病源候論。有目睢候。其皮緩縱。垂覆於目。則不能開。世呼為睢目。漢書注。睢。仰視貌。蓋皮垂覆。則不得不仰視。故謂之目睢。

白話文:

火候論序

「目闢眼睢」這句話,其中的「睢」字意義不明。容齋隨筆引用作「目雝」,但它的意思也不詳。何鎮的《本草必讀》作「眼矔」,注釋說:「矔音貫,睜眼看及轉動眼睛看。」睜眼看和轉動眼睛看,難道是眼睛的病症嗎?

我認為「睢」可能是「睢」的誤寫。在《病源候論》中,有「目睢候」的記載,它的描述是:眼皮鬆弛下垂,遮蓋眼睛,導致無法睜眼。民間稱之為「睢目」。《漢書》的注釋說:「睢,仰視的樣子。」這是因為眼皮下垂遮蓋,不得不仰頭看,所以稱為「目睢」。

6. ⿸疒貢

黴瘡秘錄。有或⿸疒貢爪甲語。又萬氏家抄。瘡名蟮⿸疒貢頭。本草匯言。有軟⿸疒貢瘡。⿸疒貢字。檢字書無考。但品字箋。為首上毒瘡。而其義未允當。原病集釋音。⿸疒攻音貢瘡疾⿸疒攻臖。知是與⿸疒攻同。腫起之義。小兒袖珍方。㿉字亦同。

白話文:

一種名為黴瘡的隱祕疾病,有的人稱呼它為「癬」。萬氏的家族祕方中,將這種瘡稱為「蟮頭」。《本草匯言》記載了一種「軟癬」的疾病。

「癬」這個字,《字書》中無考據,不過《品字箋》認為它是一種頭上的毒瘡,但這個說法不太恰當。《原病集釋》注音:「癬,讀作『貢』,瘡疾腫塊」,可知「癬」與「癰」是同義詞,都有腫脹之意。《小兒袖珍方》中,「㿉」字也與「癬」字同義。

7. 文字從疒

醫書文字。溫疫之為瘟疫。水腫之為㽷瘇。鼓脹之為痮。消渴之為痟暍。勞瘵之為癆瘵。霍亂之為癨亂。歷節之為癧癤。哮嗽之為痚瘶。眩暈之為痃癉。鼠漏之為癙瘺。痄腮之為痄𤸛。便毒之為⿸疒便毒。發背之為發⿸疒背。辣離之為⿸疒辣⿸疒離。休息痢之為㾋瘜痢。凡此類強從疒者。郭忠恕所謂。飛禽即須安鳥。水族便應著魚。正是此之謂也。

白話文:

醫書中提到,溫病就是瘟疫。水腫就是浮腫病。脹滿就是鼓脹病。消渴就是口渴病。勞累導致的肺病就是癆病。霍亂就是嘔吐腹瀉病。關節疼痛就是風濕病。哮喘和咳嗽就是喘息病。眩暈就是暈眩病。淋巴結腫大就是淋巴結炎。腮腺炎就是腮腺炎。便血就是痢疾。背部長瘡就是背疽病。辣痛和麻痺就是神經痛病。裏急後重就是痢疾。凡是這種類型的疾病,在病名中都會加上「疒」這個偏旁。就像郭忠恕說的那樣,飛禽的病名中應當加上「鳥」字,水族的病名中應當加上「魚」字,這正是這個意思。

8. 護項

人之惹風。必自風府。項間颯然。噴嚏隨出。次之以惡寒發熱。寒日宜護而避之。資生經云。岐伯對黃帝之問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然則風府者。固傷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俗謂三角是也。予少怯弱。

白話文:

當人遭受風寒邪氣侵襲時,一定是從風府穴開始的。脖子後會有涼森森的感覺,接着就會打噴嚏。接下來會出現怕冷發熱的情況。在寒冷的天氣裏,應該做好防護措施,避免受風寒的侵襲。

《資生經》中記載,岐伯回答黃帝的提問時說:“巨陽經脈,屬於諸陽經脈,它的經脈與風府穴相連,因此它是諸陽經脈的主氣。”也就是說,風府穴是感受風寒的入口。

北方人通常會用毛皮包裹頭頸部來防寒。而南方人身體較弱的,也會用布帛來保護脖子,俗稱“三角巾”。我小時候身體比較虛弱,

春冬須數次感風。自用物護後無此患矣。凡怯弱者。須護項後可也。針灸聚英云。北人以毛皮裹之。今之護風領。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領。今護領。乃云。蔽垢膩。實存名亡矣。又朱輔溪蠻叢笑云。朱漆牛皮。以護頭項。名固項。蓋固項。即護領。不止北人為然。按道書。

白話文:

春天和冬天需要多次預防感冒。從我使用防護用品後就沒有這種問題了。凡是體質虛弱的人,需要保護脖子後方。針灸聚英中說,北方人用毛皮包裹頭部。現在流行的防風領子,南方的虛弱體質的人,也可以用布保護脖子。現在的防風領,卻被說成是隱藏不潔之物,這實在是有名無實。另外,朱輔溪在《蠻叢笑》中說,用朱漆牛皮保護頭部和脖子,名稱為「固項」。「固項」實際上就是防風領,不只是北方人才這麼做。根據道書記載,

以腦後為風窩。亦由此。

9. 賊風

醫壘元戎。俗云。賊風者。窗牖之風。非也。予按以窗牖之風。解經之賊風。固非也。然此攝生家之所最可避也。嘗閱明陳龍正幾亭外書云。孔隙風。名為賊風。何也。曰平面風。如開口之呵。檐下風。如嘬口之吹。呵溫而吹冷。吹已不可不避。況孔隙風乎。鐵之為物。方圓平厚。可坐可憑。惟刀錐不可近。薄與尖故。縫風如刀。隙風如錐。可謂能近取譬矣。

白話文:

中醫經典《醫壘元戎》記載,民間流傳的「賊風」是窗戶縫隙吹進來的風,這種說法不正確。我認為,用窗戶縫隙吹進來的風來解釋《黃帝內經》中的「賊風」肯定不對。不過,對於養生學家來說,這也是最應該避免的。

我曾經看過明朝陳龍正的《幾亭外書》,書中提到「孔隙風」就是「賊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孔隙風」是一種平面風,就像張嘴呵出來的氣一樣;「檐下風」是一種尖銳風,就像用嘴尖吹出來的氣一樣。呵出來的氣比較溫和,而吹出來的氣比較冷。連吹出來的氣都應該避免,何況是孔隙風呢?

鐵這種東西,無論是方塊、圓塊、平板還是厚板,都可以用來坐或者靠。但是,只有刀和錐子不能靠近,這是因為刀和錐子又薄又尖。縫隙的風就像刀一樣,孔隙的風就像錐子一樣,可以用這樣的比喻來形容。

10. 露首溫足

予夜寢必覆被沒頭。否則不能穩睡。數十年以為常矣。內典云。欲得老壽。當溫足露首。又應璩詩。下叟前致詞云。暮眠不覆首。嘗日中坐地讀書。見頭上有影二三尺。蒸蒸如遊絲。蓋陽氣之從玄府上騰也。方知露首所以得壽。而下叟之言不偶然。然不能頓止。

白話文:

我晚上睡覺一定會把被子蓋過頭頂,否則無法安穩入睡。幾十年來我都習慣這樣。佛經說,想要長壽,應該溫暖腳底,露出頭頂。又如應璩詩中,下叟勸勉的話說:「到了晚上睡覺不要蓋著頭。」我曾經在白天坐在地上讀書,看到頭上有二三尺高的影子,像蒸汽一樣在飄動。那應該是陽氣從「玄府」(指頭部)向上升騰。我才明白露出頭頂可以長壽的道理,下叟說的話並非偶然。不過我也無法立刻改變這個習慣。

11. 羹上肥

瞥瞥如羹上肥。世人多不解。井金峨先生。嘗謂予云。瞥瞥財見難認之義。肥謂肉之脂液。浮乎羹面者。凡羹中有肉。則其面有小輪無數。光彩不定。瞥瞥然相逐。此即肥也。後予得數證以質。先生稱善。後漢郡國志。引博物記。記石腦油云。其水有肥。如煮肉洎。羕羕永永。

白話文:

文中所說的「瞥瞥」就像浮在羹湯上的油脂。一般人都不瞭解它的意思。井金峨先生曾經告訴我,「瞥瞥」的意思是看見難以辨認的事物;「肥」是指豬肉的脂肪。浮在羹湯表面上的那些脂肪,只要羹湯中有肉,其表面就會有許多小圓圈形成,這些小圓圈的光彩不定,彼此追逐,這就是「肥」。後來我得到了幾條證據來向井先生求證,井先生說我的解釋很好。在《後漢郡國志》中引用了《博物記》中關於石腦油的記載,其中提到石腦油的水面上有油脂,「如煮肉洎,羕羕永永」,這正是「瞥瞥」的寫照。

如不凝膏。脈經圖說曰。羹上肥。猶肥珠在於羹面。病源候論。有肥目候云。似羹上脂。致令目暗。外臺載範汪五淋方云。氣淋者。下如羹上肥。

白話文:

如同凝固的油脂。根據《脈經圖說》的記載,像是浮在湯上的油脂,如同油珠浮在湯面上。《病源候論》中記載了「肥目」症狀,說是像湯上面的油脂,導致眼睛昏暗。《外臺》記載了範汪治療五淋的方劑中,氣淋的症狀是排尿時帶有像湯上的油脂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