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弁

《續醫說》~ 卷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九 (3)

1. 乳哺得法

初生嬰兒乳哺得法。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後不得與食,哺後不得與乳。小兒脾胃怯弱,乳食相併,難以克化。幼則成嘔,周歲以上而成乳癖,結於腹中作疼故也。大則成癖,小則成積疳,氣自此始也。(《隱微方》)

2. 指甲破疱

嬰兒每日頻就無風處看上齶並兩頰內有白疱婦膜起者,速以指甲刮破。若更生,再去之。更看舌下,恐生重舌。皆由兒生胎中母吃炙爆、肥膩、飲酒、服熱藥所致。(《產乳慶育集》)

3. 小兒臍風

小兒初生不啼不乳,蓋因剪臍帶之時為風所入,自臍以上循咽喉,攻至下胲,牙齦當中有小水泡,如黃粟一粒,疼不可忍,故不啼不乳。但以指甲破之,出黃膿一點而愈。後以此法教人活數兒矣。(席上輔談)

4. 掬水殺火邪

宣德間院使錢公瑛,一日治寧陽侯孫,始生九月,患驚悸,數啼哭而汗,百方莫效。瑛最後視疾,乃命坐兒於地,使掬水為戲,驚啼頓止。人問之曰:時當季春,兒豐衣重帷,不離懷抱,其熱鬱在內,安能發泄耶?使之近水則火邪殺,得土氣則臟氣平矣。故不藥而愈。

5. 開元錢治驚

周必大《二老堂雜誌》云:「開元錢最治小兒急驚,以水磨服少許,神效。」余意小兒心受熱而發驚,肝生風而發搐,蓋木邪侮土,用金制木之義耳,似亦有理。

6. 誤吞線錘

近有稚子戲以線錘置口中,誤吞之。有胡僧啖以餳糖半斤,即於穀道中隨穢而下。僧云:凡誤吞五金者皆可啖也。(近峰聞略)

7. 韭可墜金

鄰人馮湘生兒數月,偶遺金網巾圈於案上。兒誤吞之,哀泣不已。湘求救於醫,醫適出,湘伺於門,坐立不定,或詢其子何疾,驚徨如是。湘以前事告,或教以急買韭數莖,熟而不斷,與蠶豆同咽之,不過二次,其圈從大便出矣。此法方書所不載,故表之。(劉浣北壕紀言)

8. 用藥差少

孫真人云:小兒不涉霜雪乃不病傷寒,大人往往有之。然天行時疾之氣,小兒其亦得之,故多患斑疹者是也。治其時行節氣,即與大人同法,惟用藥劑差少,藥性差涼耳。丹溪亦云:大抵治小兒藥與大人同,但劑料少耳。近時吳中名醫某治大人用小劑,某治小兒用大劑,皆不得其中,均有太過不及之病。

何也?假如病大而湯劑小,則邪氣未盡而藥力已乏矣,猶一杯之水救一輿薪之火,竟不能滅,是謂不及。病小而湯劑大,則邪氣已盡而藥力有餘,反傷正氣,猶火炎昆崗,玉石俱焚,莫之能止,是謂太過。二者皆粗工所為,後學不可以為法。

9. 痘瘡虛實

痘瘡屬虛寒者,直可延至十數日後方死;屬毒氣盛,轉紫色者,不過七八日。蓋痘是胎毒自內出外,一二三日方出齊,毒氣尚在內,至六日則當盡發於表,七八九日成膿而結痂矣。若毒氣盛,不能盡出,過六日,毒反內入臟腑,必須在六日以前,毒氣該出之時,急服涼血解毒之藥,以祛出之。六日以後,醫雖妙手亦無及矣,故其死最速。

若虛弱毒氣少者,只是氣血不足,不能貫膿成就,故綿延日久而後死。此虛實輕重之分也。又云:痘瘡多者是毒氣多,當先解毒。然多則恐氣血周貫不足,故隨後亦宜兼補藥以助成膿血。(薛立齋家居醫錄)

10. 摩脊法

小兒初見發熱痘瘡未出之時,預先用芝麻油蘸手研熟,按兒背摩數遍,能令輕者不出,重者雖出稀少。此亦古人按摩之法,蓋所以散寒水逆流之毒。背為太陽膀胱經也,正與東垣論相合。須令謹慎,婦人按之,恐手重則傷小兒肌膚也。又一小兒驚風發搐,兩眼反視,藥至口即吐出。

余遂用竹茹燈芯銼碎,磨成粗末,入生薑自然汁少許,和以芝麻油調勻,按摩小兒自額上起,直至背心兩手足心數十遍,仍以薄荷煎湯漸漸與之飲。逾時驚搐遂平,熱退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