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洗

《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中經 (4)

1. 蠡實

味甘平。主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痹。堅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輕身。花葉去白蟲。一名劇草。一名三堅。一名豕首。生川穀。

白話文:

藥味甘甜,性情平和。主治皮膚寒熱症狀,胃中火氣過剩。風寒濕痹,強健筋骨。能令人食慾大增,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花和葉子能驅除體內的寄生蟲。別名:劇草、三堅、豕首。生長在山野之間。

挺出荒郊。弗勞鋤墾。帚擁三堅。叢攢一本。倒薤參差。束蒲苯䔿。解異寒溫。事權益損。

白話文:

挺出荒郊。弗勞鋤墾。帚擁三堅。叢攢一本。倒薤參差。束蒲苯䔿。譯文:(草藥)挺立在荒郊野外,不勞煩農夫鋤草耕地。(用藥時)把笤帚捆在三塊堅實的石頭上,把草藥叢生的地方集中起來(燒成灰)。像薤白倒下來錯落不齊的樣子(煎煮草藥)。用蒲草捆紮起來,用苯(松脂)封固。(草藥的配伍)要了解它們寒熱的特性,才能恰當地運用它們(治療疾病)。

蘇恭曰。月令荔挺出即此。蘇軾詩。荒澀旋鋤墾。爾雅。荓馬帚也。何遜七召。擁帚者繼足。李時珍曰。荒野中就地叢生。一本二三十莖。廣雅馬薤荔也。庾肩吾序。參差倒薤。說文。荔似蒲而小。詩。不流束蒲。張衡賦。苯䔿蓬茸。韓保升曰。性寒。蘇頌曰。大溫有奇效。淮南子。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

白話文:

蘇恭說:農曆六月「荔挺」生長,即指荔枝。

蘇軾在詩中寫道:「荒蕪的土地用鋤頭翻新開墾。」

《爾雅》中記載:「荓(荔)為馬帚。」

何遜在《七召》中寫道:「拿著掃帚的人接踵而來。」

李時珍說:荔枝在荒野中自然生長,一株有二三十根莖。

《廣雅》中記載:「馬薤」也叫「荔」。

庾肩吾在序中寫道:「參差倒臥的荔枝。」

《說文解字》中記載:「荔」像蒲草但較小。

《詩經》中寫道:「不要讓蒲草捆束著水流。」

張衡在賦中寫道:「苯草和䔿草茂密蓬鬆。」

韓保升說:荔枝性寒。

蘇頌說:荔枝大溫且有奇效。

《淮南子》中記載:養生之道和治國之道是相通的。

2. 瞿麥

味苦寒。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一名巨句麥。生山谷。(今名石竹)

白話文:

味道苦,性寒。主治關格氣血不通阻塞。小便不通。用來作針灸治療癰腫,明亮眼睛,除去翳膜。破壞胎兒,墮胎。行血破閉。別名巨句麥。生長在山谷。(現稱石竹)

輕逾秀麥。蘭菊通鄰。亂抽玉瘦。碎剪霞新。蜂憐色好。麝過香勻。春風買斷。還較霜筠。

白話文:

香氣輕似細微的麥粒。蘭花和菊花,香味相通。花瓣抽絲纖細,似玉般潔淨。花瓣碎如剪下的霞光。蜜蜂喜愛它們鮮豔的顏色。麝香經過,香味更加均勻。春風將它們的香味買斷。比霜降後的嫩竹更香。

陶弘景曰。子頗似麥故名。名醫曰。一名大蘭。爾雅。瞿麥大菊也。張詠詩。昔年吟社偶通鄰。王安石詩。種玉亂抽青節瘦。林逋詩。碎片英英剪海霞。獨孤及詩。遊蜂憐色好。杜甫詩。麝香眠石竹。陸龜蒙詩。買斷春風是此花。張耒詩。謂爾勝霜筠。

白話文:

陶弘景說:瞿麥的外形有點像小麥,所以得了這個名字。有名的醫生說:瞿麥又叫大蘭。《爾雅》中說:瞿麥的別名叫大菊。《張詠詩》中說:往年和鄰居們一起吟詩聚會,賞玩瞿麥。《王安石詩》中說:種了瞿麥,冒出許多青嫩的節,顯得瘦長纖弱。《林逋詩》中說:瞿麥的碎片一朵朵鮮豔奪目,像剪裁好的海霞。《獨孤及詩》中說:飛舞的蜜蜂喜愛瞿麥美好的顏色。《杜甫詩》中說:用麝香給瞿麥薰香。《陸龜蒙詩》中說:花錢將春天的風光買斷,說的就是瞿麥花。《張耒詩》中說:瞿麥比冬天的竹子還要堅強。

3. 元參

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一名重臺。生川穀。

上下樞機。控清引濁。高節竹萌。垂陰柳弱。腸系鹿蟠。根潛蠶噣。渙散氤氳。香馥百濯。

白話文:

味苦微寒。主治腹部寒熱積聚。女子產後遺疾。補腎氣。令人目明。別名重臺。生長在川穀之間。

功效: 苦寒,能清熱瀉火。主治腹部寒熱積聚。女子產後餘疾。補腎氣。令人目明。

別名: 重臺

生長環境: 生長在山川穀地之間。

描述: 上有樞紐,能控制水流。高節如竹萌,披垂如柳條。腸繫如鹿蟠,根莖深藏如蠶啃。散發香氣,馥郁芬芳。

張元素曰。元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清肅而不濁。左思賦。控清引濁。蘇頌曰。莖方大有節若竹。高五六尺。葉對生如槐柳而尖長。吳普曰。一名鹿腸。李時珍曰。宿根多地蠶喜食之。故其中空。張元素曰。治胸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馬志曰。合香家用之。故俗名馥草。

白話文:

張元素說:元參是關鍵的藥物,能統管各種氣。它能使上下氣機清肅,不渾濁。左思在賦中寫道:「控製清氣,引導濁氣。」蘇頌說:元參的莖方形,有節像竹子,高五到六尺。葉子對生,像槐柳但更尖長。吳普說:元參又名「鹿腸」。李時珍說:元參的宿根有很多地蠶喜歡吃,因此其中間是空的。張元素說:元參能治療胸中的水汽和無名火。馬志說:元參可以作為香料使用,因此俗稱「馥草」。

4. 秦艽

味苦平。生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

飛烏山畔。糾植交紛。苣青葉布。葛紫花芬。中剔沖土。左隱羅文。實成月計。化速絪縕。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 生髮寒熱邪氣。 寒濕風痹。 四肢關節疼痛。 利水。 利小便。 產於山谷。

古文字翻譯:

飛鳥山附近。 纏繞交錯生長。 青葉鋪展。 紫色花朵芳香。 中間剖開湧出土樣汁液。 左側隱藏著美麗的花紋。 結實成熟期為一個月。 變化迅速,形成絲狀物。

名醫曰。生飛烏山谷。蘇頌曰。根土黃色而相交糾。葉青色如萵苣。葉花紫色似葛花。當月結子。陶弘景曰。中多衝土。用宜破去。根作羅紋。李時珍曰。以左紋者良。漢書紀。月計有餘。易。天地絪縕。萬物化醇。

白話文:

名醫說:生長在飛烏山谷。

蘇頌說:它的根呈土黃色,相互糾纏。葉子青色,像萵苣。葉子上的花紫色,類似葛花。當月結出果實。

陶弘景說:它的根部有很多衝土,使用時應先將其去除。根呈現網紋。

李時珍說:以左旋紋路者為上乘。

《漢書》記載:月的運行時間有餘。

《易經》中說:天地交織纏繞,萬物由此而生化。

5. 百合

味甘平。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生山谷。

蒜結蓮含。夜深香引。四向旁歧。中逢合緊。味勝蹲鴟。化傳結蚓。似柳如萱。蒔連畦畛。

白話文:

蒜結蓮含:口味甘甜,性平。

主邪氣腹脹:治療因邪氣引起的腹部脹滿。

心痛:治療心痛。

利大小便:促進大小便通暢。

補中益氣:補益中氣,增強元氣。

生山谷:生長在山谷之中。

蒜結蓮含、夜深香引、四向旁歧、中逢合緊:這些文字中所描述的植物形態與蒜結蓮(百合科植物)相符。

味勝蹲鴟、化傳結蚓、似柳如萱:這些文字形象地描繪了蒜結蓮的花形、習性等特徵。

蒔連畦畛:成片種植在田地裡。

陶弘景曰。根如胡蒜。爾雅翼。狀如白蓮花。陳淳詩。夜深香滿屋。李時珍曰。此物花葉根皆四向。名醫曰。一名中逢花。宋闕名詩。軟溫甚蹲鴟。歲時廣記。或云是蚯蚓相纏結變作之。群芳譜。山丹紅花。葉如柳葉。卷丹。花如萱花。根俱似百合而迥別。石貫賦。致誠不味於畦畛。

白話文:

陶弘景說,它的根就像胡蒜。爾雅翼記載,它的形狀像白蓮花。陳淳詩中寫到,夜深時它滿屋子散發著香氣。李時珍說,這種花的花、葉、根都向四方生長。名醫中記載,它另一個名字叫中逢花。宋闕在詩中寫到,它柔軟溫暖,很像隻小貓頭鷹。歲時廣記中記載,有人說它是蚯蚓纏在一起後變成的。羣芳譜記載,山丹有紅色的花,葉子像柳葉。卷丹的花就像萱草花,根部都像百合,但卻非常不同。石貫賦中寫到,到了田畝間也不會有味道產生。

6. 知母

味苦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一名蚳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母。一名蝭母。生川穀。

白話文:

它味道苦、寒。主要治療口渴發熱、驅邪氣、肢體浮腫、利尿消腫、補益氣血。別名還有蚳母、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浚、貨母、蝭母。生長在野外山谷中。

宿根分系。厥狀虻蚳。呼聆眾母。踵接群兒。蒸收火定。熱濯陰滋。槐砧適性。鑌鐵相違。

白話文:

宿根的分系:

它們的外觀像虻蟲和大蚳蟲,聚集在一起,就像呼喚小鳥的母鳥,後腳緊接著一羣小鳥。

蒸煮與冷藏的處理:

先蒸煮它們,冷卻後,它們會變得柔軟滋潤。

治療原理:

槐樹砧木適合這種處理方式,而鐵器則不適合。

李時珍曰。宿根之旁生子根。如虻蚳之狀。禮。子產猶眾人之母也。名醫曰。一名兒草。又名兒踵草。李杲曰。其用有四療。有汗之骨蒸。瀉無根之腎火。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雷斆論。凡使於槐砧挫細。勿犯鐵器。

白話文:

李時珍說:宿根旁側生出的子根,形狀像虻蚳(一種小蟲)。禮記上說:「子產就像大家母親一樣。」名醫說:另一種名稱是兒草,又叫兒踵草。李杲說:它的用途有四種治療方法:治療潮熱出汗、腎火旺盛、虛勞熱症以及滋陰。雷斆論中說:凡是使用此草藥時,必須用槐木砧板搗碎,不要接觸鐵器。

7. 貝母

味辛平。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創。風痙。一名空草。陟彼阿邱。物融心會。葉接苗生。根連蒂薈。採候熟葫。聚陳編貝。精結丹龍。筋摧脈害。

白話文:

草藥味道辛辣,性情平和。

主に、風邪發熱、小便不利、邪氣、腹中脹痛、喉嚨腫痛、乳房腫痛、外傷、風寒抽搐等症狀。

別名:空草、陟阿,草葉相連,根部相接,相互纏繞。

收穫時機:葫蘆籽成熟時。

用貝殼串成串,配製成藥丸。

對筋骨脈絡有傷害。

詩。陟彼阿邱。詩注。採虻貝母也。主療鬱結之疾。江休復詩。心會境物融。蘇頌曰。葉隨苗出。詩疏。貝母子在根下。連累相著。蘇恭曰。蒜熟時採之良。爾雅翼。大蒜為葫。陶弘景曰。形似聚貝子。雷斆論。貝母中有獨顆者名丹龍精。誤服令人筋脈不收。

白話文:

《詩經》:「陟彼阿邱」

詩經註解: 採集的是貝母,用來治療鬱結的疾病。

江休復的詩句: 心與境物融為一體。

蘇頌說: 貝母的葉子隨著苗一起長出來。

詩經疏解: 貝母的子植物在根部,連續相連在一起。

蘇恭說: 在蒜成熟的時候採集貝母比較好。

《爾雅翼》:「大蒜為葫」

陶弘景說: 貝母的形狀像一串串連在一起的貝殼。

雷斆論述: 貝母中有一種獨顆的,叫做「丹龍精」。如果誤食了,會導致筋脈無法收縮。

8. 白茝

味辛溫。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穀。

白話文:

味道辛辣溫和。主治女性白帶過多或赤帶下。血脈不通導致陰部腫痛。風寒引起的頭痛,眼睛紅腫流淚。長期使用可滋潤肌膚,潤澤光滑。可製成面膜用於美容。又名芳香,生長在川地山谷之中。

騷人連詠。志潔稱芳。風回養鼻。煙迷褰裳。蘅蘭共攬。蕭艾休攘。採遴黃澤。秋思江鄉。

白話文:

騷人們爭相吟詠。雪梅貞潔芬芳。春風吹送,芳香沁人。煙霧瀰漫,遮蓋衣裳。蘅蘭花與梅樹共同競美。不要採摘蕭艾,以免破壞風景。收集黃色的澤蘭,寄託秋思於江鄉。

離騷。扈江離與闢茝兮。又豈惟紉乎蕙芷。又雜杜衡與芳茝。史記傳。屈原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李群玉詩。風回日暮吹芳茝。荀子。側載睪茝。所以養鼻也。范成大詩。蘋茝迷煙路。謝混詩。褰裳順蘭茝。司馬相如賦。蘅蘭茝若。九章。攬大薄之芳茝。張衡賦。珍蕭艾於重笥兮。謂蕙茝之不香。蘇頌曰。以黃澤者為佳。僧德祥詩。一時秋思入江鄉。

白話文:

離騷:在江邊採摘離草和辟芷,豈止是為了穿針引線?還混入了杜衡和芳芷。

史記 :屈原志向清高,所以他讚美這些芳香之物。

李羣玉詩 :風吹過,夕陽西下,香氣撲鼻。

荀子 :鼻子旁邊放著香包,用來保持鼻子的清爽。

范成大詩 :煙霧籠罩著路,看不到蘋草和香茅。

謝混詩 :提著衣襟,順著蘭草和香茅的方向走。

司馬相如賦 :蘭花和香茅芳香濃鬱。

九章 :收集大自然中芬芳馥郁的香草。

張衡賦 :珍藏艾草和蕭草,認為蘭花和香茅不夠香。

蘇頌 :以黃色的澤蘭為佳品。

僧德祥詩 :秋思湧上心頭,飄蕩在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