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小產論

婦人正產。猶瓜粟之熟脫。乃候至而氣足。半產。如草木之催殘。乃枝萎則實落。蓋一順而一逆也。順則不計月之足否。總無礙於經絡。逆則無問月之多寡。均有傷於經絡。何以言之。如妊娠一二月。足厥陰少陽脈養之。三四月。手少陰太陽脈養之。五六月。足太陰陽明脈養之。

七八月。手太陰陽明脈養之。九月。足少陰脈養之。十月。則受氣足而生矣。苟女子性不善調。動靜違和。既不遵乎胎教。乃輕率而躁妄。以致半產漏下。或三四月而墮者。則傷手少陰太陽。後至二經而必復墮。五六月而墮者。則傷足太陰陽明。後至二經而必復墜。甚且三四次。

五六次。而終不成孕者有之。故凡遇半產者。必需兼補氣血。加阿膠香附。調養於被傷之餘。預固於復孕之日。使至其所傷之經而不墮。則不患復墮矣。且當其欲墮時。有因暴怒而傷。有因閃挫而損。或先見紅而胎未移。尚可固而安者。或腹疼甚而小腹墜。不可挽而留者。有小產後去血過多。

元氣虛脫。而肢冷脈微。用大溫補而愈者。有小產後去之不盡。腹尚疼痛而琳瀝未止。兼破惡血而痊者。種種不一。或補或瀉。尤宜斟酌而不可忽耳。

一小產有一二月而墮者。俗以為過期。腹痛凝結而下。殊不知足厥陰少陽。受傷而孕不固也。治者宜膠艾八珍之類補之。不可誤認為凝經也。

一小產年壯氣盛。跌撲而傷。宜先去瘀而後補之。質弱經傷。屢墮而下。即當大補氣血。而兼以去瘀可也。

一小產下血不止。用補氣養血湯。心腹疼痛。用補血定痛湯

一胎氣不固。時常小產。宜預服安榮湯。加人參以固胎元。

治驗

一儒者內室。初秋小產。去血過多。大汗如雨。肢泠脈微。以人參理中湯倍參。加黃耆歸芍。連進二三劑。四肢漸暖。汗止脈出。繼以人參調理而安。

一女子小產。腹中大痛。治者誤行溫補而愈甚。用補血定痛湯。復下瘀滯。腹痛遂減。

膠艾湯

阿膠(一兩蛤粉炒成珠),艾葉(半兩)

水煎服。

補氣養血湯

人參,黃耆(蜜炙),白朮(土炒),當歸白芍藥(酒炒),阿膠珠,香附(各一錢酒炒),艾葉,川芎,炙甘草(各五分),青皮砂仁(各七分)

水煎。

補血定痛湯

白芍藥,當歸,熟地,川芎(各一錢),玄胡索(七分),桃仁泥,紅花(各三分),香附,青皮,澤蘭牡丹皮(各五分)

水煎。

安榮湯

當歸,白芍,熟地,川芎,阿膠,香附,白朮,黃芩,縮砂,糯米桑寄生

各等分。水煎。

2. 大產論

婦人易產。由於氣血之強。則兒身之轉也捷。難產。由於氣血之弱。則兒身之轉也滯。捷則子安而母亦安。滯則子危而母亦危。故善治者。必扶元氣。而調血次之。疏利又次之。蓋女人懷娠十月。雖藉五臟之陰。六腑之陽。十二經脈養成而足。其實則元氣載之舉之也。且胞系於腎。

肺為之母。子虛則補其母。陽生陰長。氣旺則期未及者能安。期既及者能送。故當彌月。必需大進人參。而臨期為尤要。抑兒之居母腹。朝夕與俱。寢食與共。入息與處。加以數月之久。譬如持重物而遠行。雖有勇者。我知其力怯而氣懦矣。世或不察。輒畏人參不敢服。謂補助胎氣。

恐其娠大難產。不知氣旺。則胎有所束而展舒便。氣弱。則胎無所制而傳送艱。徒用葵子滑石脫穎等取其滑而利。遇氣血盛旺者亦可。氣血衰弱者。有不反耗其氣乎。故臨盆時。多服人參。佐以芎歸杜仲茯苓陳皮等。則庶乎其易產矣。

一孕婦只腹痛。未產也。連腰痛甚者。將產也。蓋腎候於腰。胞系於腎故也。

一分娩難產。及胞衣不下等。宜預服無憂散

一妊娠因跌僕。子死腹中。惡露妄行。疼痛不已。口噤欲絕。用芎歸湯

一分娩交骨不開。至五七日不下垂死者。用加味芎歸湯神效。婦人年長初孕。及素難產者。宜預備服。

無憂散

當歸川芎白芍藥(各七分),木香甘草(各五分),炒枳殼乳香(各一錢),血餘灰(四分)

為末。分二服。水煎去渣用。

芎歸湯

當歸(一兩酒洗),川芎(七錢)

分四服。水煎。將干。投酒盞半。煎五七沸溫服。若子死腹中。立便逐下。若腹痛隨止。子母俱安。又治臨產難生。胞衣不下。及產後血暈不省。惡露不止。身熱頭疼。一切等症。

加味芎歸湯

川芎,當歸(各一兩),血餘(一握燒灰存性),龜板(一個酥炙)

為末。每一兩。水煎。俟人行五里許立下。蓋此方覺難產。及雖產。兒不易下者。即須服之。有挽全保救之功。余曾屢試神效。幸廣傳之年長初產。及久患難產者。為天下幸甚。